编者按:道安法师是中国佛教的真正奠基者、开拓者,又是当时最有影响的佛教弘法者和组织者,而且也是两晋之际佛教界的中心人物,他上承佛图澄大师,下启慧远大师,对奠定晋代佛教兴盛的基础发挥重要作用,对佛教的发展也具有长远的影响,堪称中国佛教史上第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他一生有多方面的成就,尤其对印度西域佛教全方位中国化起着举足轻重的奠基作用。翻开佛教史籍,随意摘录几条:第一,编注经典,搜集译经,整理经录。道安大师一生,先后注解诸多佛经,后又撰成《综理众经目录》,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目录,开创译经史著目录先例,也为后代撰写《经录》提供范例。第二,推重戒律,确立僧规,统一僧姓。道安大师认为,在佛教戒定慧三学之中,戒是基础,是修学佛法的基本保证,因此尽心翻译戒本以外,还为僧团法会制定规范。他又提出, 大师之本莫尊释迦 ,倡议中国僧人统一姓 释 ,其后获《增一阿含经》全本,经中有 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 。第三,主持译经,完善译论。道安大师总结以往佛典翻译历史教训,认为将佛典翻译成汉语,始终存在 文 质 两种风格,两派各有得失,总结翻译有 五失本 三不易 ,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第四,道安大师在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倡导弥勒净土信仰,为后世净土信仰开展树立了典范。总之,道安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高僧。
开创经录统一僧姓,中国佛教的奠基者。(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道安大师,是东晋时代杰出的高僧,生于东晋怀帝永嘉六年(312),圆寂于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年七十四(一说年七十二),出生于常山扶柳县(今河北省冀州境)。由于世乱,早丧父母,从小就受外兄孔氏抚养,七岁开始读书,十五岁时,对于五经文义已经相当通达,转而学习佛法,十八岁出家(此据《名僧传抄》之说,《高僧传》等作 年十二出家 )。因为北方战乱,南下襄阳,居十五载。后入长安,居七载后圆寂。因出生时手臂多长一块皮肉,时人即称之为 印手菩萨 。
道安大师著述、译经很多,对佛教贡献很大。弟子甚多,遍布南北,慧远法师、慧持法师等名僧皆出其门下。
自汉以来,佛学有两大系,一为禅法,一为般若,道安大师是二系佛学之集大成者。
道安大师提倡 本无 (即性空)之学,为般若学六家之一。他重视般若学,一生研讲此系经典最力;重视戒律,搜求戒本,确立戒规,主张僧侣以 释 为姓,为后世所遵行;又很注意禅法,对安世高所译禅籍注释甚多。由于他综合整理了前代般若、禅法、戒律等系佛学,遂使原本零散的佛学思想以较完整的面目呈现于世,因此被视为汉晋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
道安大师是当时译经的主持者,在他的监译下,译出了《四阿含》《阿毗昙》等经共百余万言。
他对以前的译本作了校订和整理工作,并编出目录,他提出的翻译文体问题和 五失本 、 三不易 翻译原则,对后世影响颇大。他博学多识,以才辩文学著称,文章为当世文人所重。道安大师的修行生涯充满传奇色彩,他先依止佛图澄大师修禅而有成就,后又栖心般若,以大乘空性为所宗,虽然生年早于僧肇大师,而不及于早年通阅《肇论》完整之般若纲要,只是游心于 心无宗 的般若见地,但依于禅观证达无为而 开物成务 ,使天下皆忘我而化育万物。他并不推崇禅修之后的超自然神力,而是认明禅乃通达无我之路经。他的主张其实就是相对质朴的 二无我同时修 ,而由先修人无我而透脱二无我,是由先遮能知的 但无能知即遮知 ,与印度月称论师 但遮所知即遮知 的原理,相辅相成而又并行不悖。虽然同样起行于 安那般那 ,但与否认大乘的后世 安那般那 内观学人的路线完全相反。
道安大师的禅观理念虽然受到佛图澄大师的影响,认为安般禅观达至高深境界时雷霆不能骇其念、火焦不能伤其虑,甚至生发种种神变,但这些绝非禅观的真正目的。禅观真正目的乃在于契入 本无 ,无为而开物成务,开物方能天下皆忘我,无物始可无事而不适。也即是说,要依禅观修静,达成人我尽空,而获此成就的同时,法无我空同时呈现,即依安般禅观证获二种无我。以心物浑然的修行成就,非但超越个人精神及一切自然力量中的奇迹,乃至周乎万行而无碍、统乎万方而不留。显然,这不仅是小乘禅观的目标,而是以般若为宗,将《般若经》中的第一义谛圆满彻证于世俗谛中,不离世俗,现证胜义,依安般禅挽合般若,是道安大师迥然有别于小乘禅观之处。
他在《安般注序》中说: 安般者,出入也,道之所寄 德之所寓 是故安般寄息以成守,四禅寓骸以成定也 阶差者,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级别者,忘之又忘之,以至于无欲也。无为,故无形而不因;无欲,故无事而不适。无形而不因,故能开物;无事而不适,故能成务。成务者,即万有而自彼;开物者,使天下兼忘我也。彼我双废者,守于唯守也,故《修行经》以斯二法而成寂。得斯寂者,举足而大千震,挥手而日月扪,疾吹而铁围飞,微嘘而须弥舞,斯皆乘四禅之妙止、御六息之大辩者也。夫执寂以御有,策本以动末,有何难也?
拿现代的语言理解,也就是说: 安那般那,即入息出息,是道之所寄、德之所寓。故安般寄出入息而成意守,四禅寓于形骸而达心定。安般的六个阶差,应损之又损,以达至无为之地;禅定的四个级别,当忘之又忘,以至于无欲之境。无为,故无物不以其为因;无欲,故无事不可顺适。无形而不因,故能化育万物;无事而不适,故能成就诸事。成务,即万物而自成;开物,使天下皆忘我。物我双忘,唯一心守意,故《道地修行经》以安般、四禅二法而得寂灭。得此寂灭,一举足则大千震动,一挥手则日月可攀,猛然吹气则铁围飞散,微微吐息则须弥动摇。这都是乘四禅之妙止而驾驭六气之大变。持空寂来驾驭万有,执根本以动枝末,又有何难?
版权所有:楞严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