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救度者之往生地

极乐世界梵名Sukha^vati^ 之意译。音译作苏诃缚帝、须摩提、须阿提。即指阿弥陀佛之净土。又称极乐净土、极乐国土、西方净土、西方、西天、安养净土、安养世界、安乐国。佛教认为,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无际,佛土(世界)无穷无尽,极乐世界即是这无穷无尽世界中的一个。在这无穷的时间和空间里,有无数佛,每一个佛都有属于自己教化范围的国土,称为佛国或佛刹。又因佛的国土清净无染,相对于世俗人所居的秽土而言,称为净土。

极乐世界为何又称安乐国

我们都知道极乐世界这么一个地方,在佛教中有很多人都会说起极乐世界,而极乐世界还被称为安乐国,在极乐世界中生活的人,都没有烦恼很快乐。那你知道极乐世界为何又称安乐国吗?

安乐国是极乐世界的另一个称呼。极乐世界又被称作安乐、安养、清泰,这些都是极乐世界的表述。

“安”,怎么叫安?极乐世界能够令我们安心、安乐,那里没有种种的苦难。

“乐”, 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贪、瞋、痴三毒,没有人我的分别,他所安享的都是涅槃法性的快乐,微妙五尘、种种资生用具应念而至的乐。所以叫做安乐。极乐世界为何又称安乐国

西方极乐世界总的特征在《阿弥陀经》里一句话就概括了: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这对我们很重要,一切众生生命的深处都有一个趋乐避苦的生命本能——趋向快乐,避免苦难。

那么阿弥陀佛发愿恒顺众生,一定要恒顺众生内心的需求,来建立一个安乐国。这样才能够使众生的心,能够像众水朝海一样地奔流过去;如果这地方很苦,谁也不会想去的。

就好像80年代很多人喜欢移民到西方欧美国家去,到那里他会觉得生存压力比较低一点;但是现在,有很多人就不想去了,因为那边有金融危机等问题,很苦。大家就选择回来。

出去回来,到底是什么让众生有的这种进退的选择?“安乐”!“安乐”是一个重要前提,大家都希望远离一切恐惧,得到安乐。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的建立原则就是让众生远离一切恐惧,获得安乐。极乐世界为何又称安乐国

“国”就是刹土,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法王所统的一个世界,没有政治、经济的行为,唯一的内容就是修道。不像我们这个世间有世俗政治上的国王,在那里完全就是法王所统领的地方。国中天人都是他座下的弟子,都依止他修学佛法,最终以成佛作为目标。并且在成佛的过程当中,大家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悠游乐哉!

经过上面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了极乐世界为什么被称为安乐国了。不管我们能不能去极乐世界,我们都要好好的修行,这样我们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收获,从而使我们的修行有更高的提升。

...查看更多

极乐世界的天人和菩萨有何差别

我们都知道极乐世界是一个非常向往的地方,但我们还是具体不知道极乐世界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极乐世界的天人和菩萨有什么差别,肯定有很多人想知道这个问题,下面让我们看看净界法师是怎么说的吧。

净界法师:

其实这个问题有很多佛学院的同学问我,说这个愿里面什么是国中天人、国中菩萨、国中声闻?我看过所有的批注,不管是古代的祖师、现代的大法师批注,从来没有在这个地方解释过,好像这个文字不存在一样。

后来我去找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我找到答案,答案是:这些不重要(众笑)。

因为你到极乐世界,你的果报体不是你的功德,是阿弥陀佛给你的,他才不管你的过去,你懂这个意思吗?极乐世界的天人和菩萨有何差别

你今天为什么有五种神通?

如果这个神通是你的内心所变现的,那你的地位就有关系了。你是带业往生的、你是初地菩萨,诸位要知道,我们看到的整个东西都是仰仗佛力。

你到极乐世界去,你是仰仗弥陀四十八愿的加持力,你是活在弥陀的法身功德,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极乐世界这个地方有一个好处,它不问你的过去(哈──),它只问现在跟未来,它完全不问过去的。它从来不问说:你从什么地方来?它不问。禅宗很重视过去,不过它的过去是无始的过去。

不过蕅益大师也说了:极乐世界虽然都是受用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但是有差别。他说:好像这个灯光,说这三个灯光是互含互摄,但是每一个灯光还是有它的自体。说光光虽然是互相的含摄,但是总相中还有它的别相。极乐世界的天人和菩萨有何差别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你今天三十二相、他也三十二相,还是有不同。初地菩萨的三十二相跟凡夫的三十二相也有不同,但大方向相同;你有五种神通、他也五种神通,还是有所不同。

所以你要了解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你要掌握总相、别相。就是说这房间里面有十盏灯光,这个灯光虽然互含互摄,但是各各有它的自体,虽然各各自体,但是灯光又互含互摄。这个就是你能够了解极乐世界的总相别相,但是不管总相别相,都是生长在弥陀的本愿功德当中,没有一个例外,这个叫做他力门、果地教。

我们看了上面净界法师讲的极乐世界的天人和菩萨有什么差别,也知道了其中的道理。不管我们到什么地方,天人和菩萨都是有不同的。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要多去了解了解法师们所讲的,这样可以让我们增长很多的知识。

...查看更多

极乐世界为什么名为极乐

极乐世界是被称为极乐净土、极乐国土、西方净土等等,从世间由西而去,到一个无忧无虑的地方,被称为极乐世界,那极乐世界为什么名为极乐世呢?那下面就让我们来简单的了解一下。

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之净土。又称极乐净土、极乐国土、西方净土、西方、安养净土、安养世界、安乐国。自此世间向西而去,经过十万亿佛土之彼方即为极乐净土!

《阿弥陀经》说:

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极乐世界为什么名为“极乐”?之所以名为“极乐”,是因为凡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就通通断除烦恼的苦,当下证悟涅槃的乐,所以叫作极乐。

玄奘大师所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对上面这段文是这么翻译的:

何因何缘彼佛世界名为极乐?

由彼界中诸有情类,

无有一切身心忧苦,

唯有无量清净喜乐,

是故名为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为什么名为极乐

也就是说,在极乐世界,所有的往生者都没有一切身心忧苦(身体的苦痛和心里的忧愁),唯有无量的清净喜乐,所以才叫极乐世界。

论身的苦、心的忧,有哪些忧苦呢?我们身体的苦有“老苦、病苦、死苦”,我们心里的苦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其实身心是互相影响的,身体有病痛的话,一定影响到心理,从而不能愉悦、舒适;心中有所不平、不满,有所忧愁、瞋恚,也会影响到身体。

那么,身的苦和心的苦根源在哪里呢?根源在“五蕴炽盛”,这个虚假的五蕴炽盛导致身心受苦。

而极乐世界是“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

切实而言,往生极乐即是成佛,因为既无生死即是佛。生死有二:分段生死与变异生死,分段生死是凡夫六道轮回的生死(往生极乐,永不六道轮回,超凡入圣,已是圣者,不是凡夫),而变异生死是菩萨阶位初住以上三贤十圣等圣者的心识升华,所谓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性,无明分分破,法性分分证,破尽最后一品无明,即由等觉证入妙觉而成佛,这是变异生死的过程。

极乐世界为什么名为极乐

极乐世界是涅槃境界,既无分段生死,也无变异生死,是故往生即是成佛,即受佛之涅槃大乐。佛乐即是涅槃大乐,涅槃大乐,唯佛所受。

不论何人,一旦往生极乐,皆受涅槃大乐,受涅槃大乐即是成佛。

“无有众苦”即是“无有一切身心忧苦”,要而言之,即是无有分段、变异生死之苦。

“但受诸乐”即是“唯有无量清净喜乐”,要而言之,即是唯有自然、无为涅槃之乐。

我们了解到了极乐世界为什么被称为极乐,我们修行的过程中,还会收获到很多的知识,只要我们能够有一颗虔诚的心去修行,这样我们就会收获到很多的知识,并且还能让我们获得福德,对我们是有非常大的帮助。

...查看更多

极乐世界是什么样的

在我们的心中极乐世界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地方,在佛教中也听人常常说起,那极乐世界究竟是什么样...
https://m.lengyanjj.com/fxzjct/jlsauj/29858.html

极乐世界有哪四土

我们都知道极乐世界又被称为极乐净土,阿弥陀佛生活中在极乐世界,这也是很多人向往的世界,那...
https://m.lengyanjj.com/fxzjct/jlsauj/17229.html

极乐世界和娑婆世界的对比

相信我们大家都有听说过极乐世界和婆娑世界,这两种世界都是佛教中所讲述的,那么极乐世界和婆...
https://m.lengyanjj.com/fxzjct/jlsauj/19964.html

极乐世界的莲花是怎么来的

在我们修行之前就有听说过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生活中的人是没有任何烦恼的,他们自由自在的生...
https://m.lengyanjj.com/fxzjct/jlsauj/41608.html

极乐世界八功德水有哪八种功德

我们都知道极乐世界,但有很少人知道极乐世界八功德水是什么,所以在下面就让我们来简单的了解...
https://m.lengyanjj.com/fxzjct/jlsauj/30392.html

极乐世界有没有品位差别

人人都非常向往极乐世界,但是具体极乐世界是个什么样的,我想只有去往极乐世界的人知道吧,极...
https://m.lengyanjj.com/fxzjct/jlsauj/26860.html

极乐世界的功德有什么

阿弥陀佛有提过极乐世界是什么样的,并且有很多人都非常向往极乐世界,想去极乐世界里面看看,...
https://m.lengyanjj.com/fxzjct/jlsauj/35201.html

结语

“极乐世界”学说是在大乘佛教时期形成的。在各种宣扬净土思想的佛经中,关于阿弥陀佛净土的经典数量最多,而且特点也很突出,因此对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信仰越来越普遍,并逐步演变成为净土信仰的主流。《阿弥陀经》认为,转生至“极乐世界”的方法极为简单,只要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死后即可往生该处。
更多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楞严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