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暮讲古印度文化第74期)
文|北暮
释迦牟尼在创立佛教之初,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当时的婆罗门教对于这种新兴教派,都是持打压态度的,而古印度的底层人民又因为缺少文化知识,很难去深入了解佛教这一新兴教派。而且,释迦牟尼涅槃前,并没有留下书籍和指导性的思想。
所以,释迦牟尼在世的很长一段时间,尽管他非常努力的去宣扬和发展佛教,可整个佛教,仍然只是在周围的几个国家之内有传播度。
佛教的指导思想的确立,以及典籍的整理,发生在释迦牟尼涅槃之后的四次集结。正是因为有了这四次集结,这才确立了佛教的地位,让后来加入佛教的人,有了学习的方向。
第一次集结
佛教史上的第一次集结,发生在佛入灭以后,这次集结的地点在七叶窟。这次集结主要确立了三藏经书——经藏、律藏、论藏。经藏记载释迦牟尼的言行、政事,也记有一些大弟子的言行,编成五部,意为五个圣教传统;律藏记载僧侣的戒律和修行规则;论藏是论述佛法基本理论,带有哲学性质。三藏经书的总结,为佛教的发展确立了方向。
然而,第一次集结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很多僧众因为时间和地点的缘故,没有赶上第一次集结。等他们到来时,被告知“三藏经书”已记诵完毕,大家应该共同遵守。这些僧众们嘴上不说,心里却有些不乐意,这为后来原始佛教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集结
释迦牟尼涅槃以后,虽然大家举行了第一次集结,但是对很多事仍然看法不一,争议很大,争议主要集中在“十事”上。对于“十事”的争执,主要分为两派,即上座部认为,这“十事”是释迦牟尼涅槃前都已经做过解释的,应当遵守;大众部则认为,这“十事”只是细枝末节,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而改变。
双方争执不下时,上座部众人在耶舍长老主持下,举行了佛教史上第二次有700名上座长老参加的大规模集结,明确了“十事”的不容变通并重新审定了律藏。
第三次集结
此次集结发生在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统治时期。也可以说,阿育王直接推动了第三次集结。而阿育王在进行第三次集结时,做了三件事:
1.他从阿呼山请来了目犍连之子帝须尊者,着手对僧团进行清理整顿,凡认定为邪见的,即令还俗。
2.他亲自召集了有1000名高僧参加的大规模集结,对公认的200多条“邪说”逐一进行了批驳,并由帝须作《论事》一书。
3.召集高僧对原有的“三藏”进行了重新确认和汇编。
没有阿育王可能就没有第三次集结。而阿育王也因为对佛教做的这些贡献,被称为印度佛教史上最著名的护法君主。
第四次集结
阿育王被称为古印度历史上的千古一王,而还有一个国王号称“阿育王第二”,他对佛教同样也有非常大的贡献,他就是大月氏国的迦腻色伽王。
据说,迦腻色伽王曾向很多高僧请教问题,得到的答案却不尽相同,这让他非常困惑,于是便萌生了重新整理一下佛教典籍的想法。
他根据胁比丘的建议,召集世友以下的硕士比丘500余人在迦湿弥罗纂辑《三藏》,并加以编述注释,共30万颂,900多万言,历时12年完成。
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却未留下佛教典籍。而佛教史上的四次集结正好弥补了这一遗憾,对佛教典籍及思想的存留,这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这件事,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我是北暮,喜欢我的文章,就点赞关注吧!
版权所有:楞严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