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许多修行者,大多隐居山林,过着仿佛与世隔绝,不沾人间烟火气的生活。更多的,就是以扫地僧的形象呈现,一副两耳不闻人间事,一心只修心中道的姿态。这使得佛教给世人一种神秘和高高在上的感觉,好像只适合供起来。或者,纵然有理论体系,也只适合高空论坛,是不能践行的深奥哲理,因此,大众对此误解多多。后太虚大师提倡人间佛教,让佛法走入尘世,以种种方便法门接引众生,让众生与佛结缘,得佛加被。
我们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鼓励人们要成为成功的人,要积极努力进取,才能获得美好人生。但什么是成功的人生?什么才是美好幸福的人生?却都没有明确指出。以至于让很多人误以为,有钱有物质就是最好的人生,出人头地、功成名就就是成功人士。这好像在暗示着,只有从外在获取,我们才能得到幸福。
难道,失去就不是人生?失败就不是人生?失落就不是人生了吗?人的一生,也许会经历许许多多的磨难,但许多人遭遇困难后却一蹶不振,或者得了抑郁症,或者精神分裂,或者自闭等等。
我想,如何面对逆境,也是人生中该学的一门课。而佛教的出现,恰恰补上了这个缺口。因为,佛教本身就是一门教育。佛陀告诉我们,人生本来就是无常的,苦乐参半,解决的办法就是“接受它,面对它,解决它,放下它”。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实在的本体。细细追寻,也不过是一场空。执著越深,痛苦便越深。
以前,总觉得很多事情一定会怎么样,其实未必。没有一定,一切都只是在随缘变化。我们只需接受它的变化,尽力而为,随缘随分地量力而行,不慌不忙地去迎接那些该来的。那些你努力之后还不来的,失去的,错过的,统统都是我们配不上的,我们不该拥有的。所以,享受那个努力的过程,就是人生。这样,才能使得我们更加深情地活着,珍惜我们已经拥有的。
有句话说:“多情乃佛心。”世人以为出家之人割断一切俗情,是最无情的,其实恰恰相反。出家是化小爱为大爱,把一切众生都当作自己的亲人看待。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是对一切众生最大最深的爱语吧。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心佛众生,无二无别。正是这份对众生的无限悲悯心,所以更需要我们用出世的心去行入世的事,在人间培植菩提苗。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没有众生的成就,就无法成就佛果。随缘度生,成就他人,就是在成就自己。
版权所有:楞严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