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升法师
所谓“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一语道尽日用一切衣食住行──大至居止处所,小至一针一线──都是他人点滴的心血,方得成就。佛法亦云,一切法都是众缘和合所成,也就是每一件事情都需要大众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所以,若是知因识果者,便会懂得知恩、感恩与报恩。
现今的人们生活在充满物欲的世界里,烦恼与苦闷在加深,伦理与道德在沦丧,于是,社会乱象层出不穷,人们似乎已经不知道要将心安住在哪里。
其实,人之所以有烦恼,在于不知足。例如,有了一份工作后,经常想的是工作的种种缺点、计较工时,埋怨上司不知体恤、同事不配合……愈想就愈怨叹自己时运不济,想法愈负面,烦恼亦随之加深。假使能培养知恩、感恩的心,思惟:“这份工作是社会种种的因缘与助力所成就,得来不易,应当珍惜、努力才是。”怀有这样的心念时,自然会对一切人事物,存着一份感恩,心理上亦随之感到愉快和满足。由此可见,“感恩”能帮助我们转化烦恼,人生更加光明。
从前,波罗奈城附近有一个大池塘,许多动物生长其中,有一雁王统领着五百雁鸟。一天,雁王不小心落入猎人的陷阱里,为了不使仍在觅食中的雁群受到惊吓,雁王等到雁鸟们都吃得差不多了,才大声喊叫,要大家赶快逃离,以免被捕捉。雁群们惊慌失措地飞离时,唯有一只名叫苏摩的雁鸟留下来,欲救雁王逃离猎网。无奈苏摩试了种种方法,都无法救出雁王。
感恩 常和无诤
当猎人来时,苏摩着急地向猎人表示,愿代雁王一死,求猎人放了雁王。猎人因苏摩的忠义而深受感动,不但不杀苏摩,还放了雁王。被释放的雁王并没有马上离开,因为它认为猎人有一颗慈悲、柔软的心,所以想要报答他,便带着猎人去见素有交情的国王。国王听了雁王的说明后,马上赏赐许多宝物给猎人。
猎人得到赏赐后,感佩雁王知恩、报恩的行为,不但将宝物布施给穷人,并发愿从此不再打猎。雁王以真诚的慈悲与知恩、感恩的心,感动了猎人,启发了猎人的善根。假使,我们也能在日常生活中,以慈悲与知恩、感恩的心与他人相处,周遭必定是一片祥和,同时,亦能启发人人的良善本性,使家庭、学校、社会、世界更安定、更太平。
佛法言:“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就是告诉我们知恩、感恩、报恩的道理,了解父母师长、国家、众生及三宝的恩德,并进一步感恩、报恩。依此道理思惟,心中即得清凉,心开意解了,烦恼也就无从生起;心安定下来了,对于人事物的态度,就是积极、光明,人生就得到自在、解脱!
版权所有:楞严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