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解网

法界的根源《地藏菩萨本愿经》纶贯(第四集)

发布时间:2024-01-17 09:07:28作者:楞严网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青莲大师的《地藏经纶贯》。我们上次学习了「五重玄义」里的第一重,这是通释名题。我们学习了这部经经题前面六个字「地藏菩萨本愿」,这是经的别题;「经」是通题,就是每部经都有,古大德常常用「贯、摄、常、法」来解释。青莲大师他是沿用天台的说法,用所谓「涌泉、出生、绳墨、显示、结鬘」来解释这个经,实际上他的意思跟贯、摄、常、法是非常接近的。因为我们在讲习经文的时候,一开端就把这个经题介绍了,所以这个经的意思我们在这里就不再重复。我们师父对这个「经」还有个补充的解释,是说经具有「教、理、行、果」四个意思,这是任何一部经都具有的;在我们学人这方面来讲,要具足「信、解、行、证」,信佛之教,解佛之理,行经中所教导的这些修行方法,然后能得以证果。所以经的妙用就在于帮助我们信解行证。这里我们就简单的把第一重玄义学习完,下面我们看第二重玄义:

【辨不思议性识为体者。】

青莲大师在五重玄义里面为我们「辨体」,这是把经的理论依据辨别清楚,就是说佛依什么来讲这部经。讲经的依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了解讲经的依据,理论的依据,学习这部经才能产生坚定的信心,所以这是属于信成就。正如每部经开端都有「如是我闻」,如是我闻这个如是就是信成就,所谓如是讲的就是真实,所以佛讲一切经都是依据真实来讲的。大乘经论都是以实相为体,这个体就是理论依据,本经,这部《地藏经》也不例外,它也是大乘经,所以一样也是以实相为体。但是青莲法师在这里为我们判这个经体,是以『不思议性识为体』,这个确实非常高明,这个「不思议性识」就是实相。他为什么要用不思议性识来做为本经的体性?他有三个原因,这里讲了三个意思。第一个是:

【凭准经论。】

第二个意思是:

【迷悟根源。】

第三个意思是:

【菩萨本识。】

『凭准经论』,凭就是凭据,准就是标准,他是以经论标准做为依据来讲这个经体的,所以都是有出处的。『迷悟根源』,就是讲这个性识乃迷悟的根源。后来讲『菩萨本识』,菩萨专指地藏菩萨。我们一段一段的来看,先看第一个意思凭准经论,青莲大师说:

【本经云。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为善为恶。逐境而生。】

他举出经论来为我们说明为什么以不思议性识为体。首先举的是『本经』,就是《地藏菩萨本愿经》,他说『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其实一切众生都是以性识为体,这里专门举出一切众生中未解脱者,那是指六道众生。他们的性识无定,就是说六道众生(包括我们),内有烦恼习气,外面又有五欲六尘的诱惑,所以这个诱惑起来了,心里头就动烦恼,起心动念。这个起心动念,一定是善恶夹杂交织在一起,所以称为性识无定,遇到善的缘它就变善,遇到恶的缘它就变恶。所以教育就很重要,世出世间圣人他们都是以教学为先,通过教育,人才能够断恶修善。所以『为善为恶,逐境而生』,这是什么?随着善缘恶缘去作善作恶。圣人设教目的就是帮助众生创造一个善缘,一个增上缘。如果没有教育,哪怕是一个很有福报的人,他的福报是过去生中积累的,但是这一生遇缘不善造作恶业,任着自己的烦恼习气去发展,最后福报享完了,再加上这一生造作极大的罪业,那就要堕到恶道了。所以从这句话我们应该警惕,有福我们不要随便来享,有福的时候应该利用我们的福报来修福,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下面青莲大师又举出本经的另一段:

【又云。念佛菩萨名字。历临终人耳根。或闻在本识。此识。乃的指第八识也。】

刚才举的是性识无定的性识,这个性识就是指我们的阿赖耶识。本经这里的话说,在『临终人耳根』,就是他要临终的时候为他念佛菩萨的名号,能够让他闻得一佛名、一菩萨名,都能够帮助他脱苦;纵然不能够完全离苦,也能够减轻他的罪业。这个识,『闻在本识』就专指第八识,第八识是阿赖耶识。下面青莲法师又举出其它的经来做引证:

【毗卢三摩地法。及金刚顶莲华部心。】

这是引用的经论。

【是心为何物。烦恼习种子。善恶皆由心。心为阿赖耶。】

青莲法师这里愈来愈明确了,这个性识就是指我们的阿赖耶识。他讲『是心为何物』,这个心是什么?青莲法师这里不说觉悟的境界,单单举出未解脱者,这一切众生未解脱者,就是他还在迷惑颠倒的众生。迷惑颠倒众生的心是什么?就是心意识,这里不讲真心,这个心是指我们的阿赖耶,心意识。这里很明确说『烦恼习种子』,这个心就是烦恼,就是习气种子。『善恶皆由心』,心起的善念恶念都是从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因此明确的说出心,这里讲的心就是阿赖耶识,它含藏着各种烦恼习气种子,而且随时起现行。起的现行就是指的善恶这些念头,它也是造业受报的报主,就是这个阿赖耶识在造业受报。下面又引《起信论》里面几句话,我们来读一读: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

这里讲『心生灭者』都是依什么?『依如来藏』。如来藏是什么?藏是含藏的意思,如来就含藏在这里面,就叫如来藏;换句话说,这正是我们的真心本性。真心本性怎么能『有生灭心』?下面解释说,我们来看下文: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

如来藏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性,跟阿赖耶识分不开的,不能把它两个拆开。他这里说『所谓不生不灭』,不生不灭的是什么?是我们的真心本性,就是如来藏。『生灭』是什么?生灭是阿赖耶,阿赖耶里面的习气种子,这些善念恶念都是生灭法。可是这不生不灭的和那生灭的是『和合』的,和合就是融成一体,你分不开的;换句话说,阿赖耶识的本体就是不生不灭的,就是我们的常住真心。『非一非异』,一,就是说你不能说它两个是一,为什么?因为真心是不生不灭的,阿赖耶识是生灭的,不生不灭和生灭是两个,不是一,所以非一;但是又非异,你不能说两个不同,它不能拆开,它两个搅和在一起分不清的。古人用的比喻叫「水乳交融」,乳是牛奶,牛奶跟水掺合在一起,你说哪部分是水哪部分是牛奶?你这杯子里头,你分不清哪是水哪是牛奶,它们就是融合在一起。你知道有水和有牛奶,它们非一;但是又是融合在一起,你分不清,非异,所以用这个比喻来形容、描述阿赖耶识。底下又讲:

【则无明法性共住为因。不其然乎。】

这里讲的境界很微细,我们要用心去体会它。这里讲的『无明』,无明是生灭法,『法性』是不生不灭的,不生不灭的跟生灭的永远是和合在一起的,叫『共住』,所以它在一切时、一切处都分不开的。阿赖耶识有多大?阿赖耶识就是讲无明,阿赖耶识跟这个法性一样,虚空法界都是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所以我们说这个性识,性就是法性,识就是阿赖耶识,一个是真心,一个是妄心,而真妄和合在一起,都是遍虚空法界的。所以如果问心在哪里,你可以回答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就对了。心能现万法,能现的我们称为心,能变的我们称为识,但是这能现能变,又是和合在一起的,这和合在一起我们就叫性识。如果单说真的不说妄的那边,就叫做性、法性,真妄和合的我们就叫它为识。我们问,有没有只有妄没有真的?没有,妄心永远是跟真心和合在一起的。所以佛菩萨他们觉悟了,觉悟了以后他们用真心;凡夫他没觉悟,迷了,迷了之后就被阿赖耶识里的烦恼习气种子所困惑,在六道当中受苦受难。佛菩萨,我们问他有没有这些烦恼习气种子?跟诸位说,佛菩萨也有这些烦恼习气种子,只不过是他悟了,他明白了,所以他不受这些烦恼习气种子的妨害,他有而不受它妨害。凡夫有这些种子,受它的妨害,为什么?因为迷。

所以佛家讲要断烦恼,内断我们的烦恼习气,外断五欲六尘的诱惑,这个断不是真的把它断掉没有了,不是,是你能够不受它的妨碍,你能把这些烦恼习气转了,这个就叫断。如果真的把烦恼断掉了,佛家讲「烦恼即菩提」,烦恼没了,菩提也没了;「生死即涅盘」,生死没了,涅盘也没了,那就不能说得过去了。所以关键我们是明了事实的真相,这就能够转了,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盘。我们怎么个转法?实际上转就在你这一念,你一念悟就统统转过来, 假如没悟那就转不过来,还是受烦恼生死的困扰。我们念佛的人所用的方法,怎么转?用一句阿弥陀佛的佛号。当我们的心起烦恼习气了,马上提起佛号,把那个烦恼习气转成阿弥陀佛,你就是烦恼转成菩提了,所以这是很方便的一种转法。底下我们来看青莲大师举出真谛法师的翻译,叫做:

【无没识。】

『无没识』就是阿赖耶识。真谛法师(唐朝时候的人)他翻译的。

【奘师就义。翻为藏识。能含藏诸法种故。盖此识体。具能藏。所藏。执藏三法。故名为藏。】

这里是举出两位译经师对阿赖耶识的翻译。第一种是真谛法师的「无没识」,这个无没的意思就很明显,没是失掉。它没有失掉,就是这个阿赖耶识永远都不会失掉的,它只有转变,没有丧失。所以佛才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心想就是转变,这十法界的依正庄严都是你心想转变出来的。你想佛就变成佛的境界,想菩萨就变成菩萨的境界,想地狱、想饿鬼、想畜生就变成三途的境界,这统统都是你阿赖耶识里具足的。所以想什么就变什么,统统都是你自己想自己得的,佛家讲自作自受,任何人没办法阻碍你,都是你自己自作自受,一切的境界你自己负责。为什么不想佛?为什么要想三途?想贪瞋痴就是三途。真谛法师是按照名来直翻,叫无没识。玄奘大师他是『就义』来翻的,这是按照意思去翻,『翻为藏识』,取它『含藏诸法种故』,能够含藏诸法种这个意思。种就是种子,诸法的种子含藏在阿赖耶识里面。『识体』就是阿赖耶识,玄奘大师说有『能藏、所藏、执藏』这三个意思,所以称它为藏识。藏识就是我们一般人讲的心,这个心,不是我们一般觉得我在想个什么东西那个能想的意识心,不是。很多外国的哲学家他们认为「我思故我在」,他说我能思考的那个就是我自己,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他看的还是表面的,他没有找到真正的我。今天任何的哲学、任何的科学,都没有把这个真正的我讲清楚。真正的「我」是什么?就是这个性识。

下面青莲大师引用佛法《宗镜录》来给我们说明。《宗镜录》是永明大师编着的,永明大师是我们净土宗的祖师,他是从禅里面大彻大悟,然后归到净土。他非常了不起,遍阅《大藏经》,他把《大藏经》里面的精华分门别类抄集在一起,编成这部《宗镜录》,总共一百卷。这部《宗镜录》也被后人称为叫《小藏经》,确实它可以说是《大藏经》的纲要精华。《宗镜录》上面是这样说:

【宗镜云。第八本识。广大无边。显心原而无外。包性藏以诙通。擅持种之名。作总报之主。建有情之体。立涅盘之因。】

这一段出自于《宗镜录》,这里把阿赖耶识讲得很清楚,『第八本识』就是讲我们阿赖耶。『广大无边』,这是尽虚空遍法界。『显心原而无外,包性藏以诙通』,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是「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包一切法,虚空法界都是这心变现出来的,心是能变,一切诸法是所变,所以没有所谓只有法而没有心,因为心外无法。这个心我们也不必管它是真心还是妄心,因为你不能分,它是真妄和合,就是一个心,一个性,一个识。

虚空法界就是这个心、这个识变现的。所以唯识宗里面认为,整个虚空法界只有识,为什么?因为森罗万象的宇宙万法统统都是识变的。就好像我们用金和金器来做比喻,你走到香港街道上,在我们尖沙咀很多金铺,随便进入哪家,看到琳琅满目的金器,这是种种相不同,可是千种万种这些相都是出自一个,就是金,都是金做的,所以只有金没有其它的,就是这样的意思。虚空法界只有识,除了识以外什么都没有,从这个金和金器我们可以体会。唯识家说「唯识」,唯识就是只有识,除识之外什么都没有。这个识真妄和合,它的作用就是『作总报之主。建有情之体,立涅盘之因』。总报讲的是一切众生,有情众生、无情众生、智正觉众生,统统都是总报。总报之主,就是它的体就是识,所以识能作佛、能作菩萨、能作天、能作人、能作阿鼻地狱。有情之体就是识,我们现在话说,这是宇宙生命的来源。立涅盘之因,这是讲你成佛,超越世间了,成佛也要靠这个识,离开识也不行。下面讲:

【据此立体。诸法咸收。】

青莲大师这是给我们做一个结论,为什么根据这个性识来立体,立这个本经的体性?这是因为所有一切法都包含在性识当中,大乘小乘、佛法世法统统都含在性识里面。因此青莲法师用性识为本经的体,这比以实相为体说得就更清楚、更具体,但是却并没有违背这个实相。真正明了这部经典所依的体,我们知道它依的正是法界的本体,是不思议的性识,这种依据可以说是究竟圆满,那我们对佛所讲的这部经信心就生起来了。这是青莲大师引用经论为我们来证明本经以不思议性识为体,这是第一段。第二段讲的是迷悟根源,他说:

【言迷悟根源者。起信云。此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故名此识为所知依。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

第二段讲『迷悟根源』,他是引用《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说的。迷悟根源是在哪?就是『此依阿梨耶识』,就是阿赖耶识。如果我们谈迷悟根源,什么叫迷?什么叫悟?判断迷悟的标准是在于,如果我们起心动念知道虚空法界是我一个自己,我跟众生是一体的,这种人就悟了;如果起心动念想着我自己,我自己的身家,甚至大一点我自己的团体、我自己的民族、我自己的国家,甚至说我这个地球,这样子想心量太小了,这是在迷,没有觉悟。这个宇宙虚空法界就好比一棵树,你看这棵树很大,枝叶很多,树干好多条,在枝叶、枝条上面来看很不一样,我家是我家、你家是你家,我的国是我的国、你的国是你的国,地球跟其它星球都不一样,这是从枝叶上面来观察。可是你要看到这个树的根,根在哪?根是一个,哪有对立的!所以真正明白,这个天地万物跟我是一体,跟我是同根的,那就是觉悟。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社会有很多不和谐,国家领导人也提倡要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那我们要了解和谐的理论基础在哪里,这个基础就是明了我们是一体的,一体怎么可能不和谐?

我有一次,就是今年年初,一月份,代表我们师父上人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印度尼西亚巴利岛的一次和平会议。这是一个国际性的大型会议,主要探讨的主题是如何以媒体来促进各种族、国家的和平。我代表师父上人在会上做了发言,把师父这个一体的理念介绍给大家,而且师父这个理念当中,特别提出应该建立一个多元宗教的大学,因为宗教如果能够和平,对于世界和平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力量。宗教要怎么和平?大家必须建立一个共识,所以建立宗教大学,帮助各宗教他们的宗教师互相有个学习的机会,互相了解不同宗教的理念,然后你能够知道原来我们是一体的。会后听众们也有一些提问,就对宗教是否能够和谐、是否能够在一起办大学都有很多的疑惑,就问我这可能吗?为什么宗教会能和谐?我就想起师父举出的例子。我跟他们讲,就好比一只手五个手指,像很多国家,这是官方承认的宗教有五个,像印度尼西亚有五个。假如说这五个宗教代表五个手指,如果你在手指上看,这些宗教都不同,食指是食指、拇指是拇指,如果说这个指头代表佛教、这个指头是基督教、这个指头是伊斯兰教、这个指头譬如说是犹太教、这个指头譬如说是道教,五个手指从指头上看确实不一样,他们的高矮胖瘦不一样,那是你在指头上看。你要是往下深入,每个手指深入到掌心,这一看,原来这是一体的。如果不了解这个事实真相,这些指头互相就在打架,它们就不和睦,发生冲突了;如果都到了根,你就能发现其实宗教本来是一体的,本来是和谐的。所以这个五指的比喻在会上也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赞同,会议最后的总结,这个总结发言人特别把这个五指的比喻给大家做一个报告,做为我们会议探讨的一个结论。

确实,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个本体,什么冲突都没有了,和谐本来就是这样子的,本来就是和谐的。如果你能够认识到虚空法界一切众生都是自己,你就叫明心见性,你认识到树的根了,你认识到五个手指底下的掌心了。如果不认识,不认识的人就是迷惑,那叫『无明不觉』,这个无明不觉是个妄见,错误的观念。在大经上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句话我们平时很容易就是溜溜看过了,没有体会这里的意思,一念不觉,是有这么一念不觉了,所以才有无明。实际上什么叫无明?「一念」后头加个「不觉」就是无明,一念是我们的真心、是我们的自性。

青莲大师一开头,《纶贯》里第一句话就说,「一念自性,体元湛寂」,这是我们的真心本性,这一念。如果这一念你不觉,你迷了这一念,迷失了自性,这就叫无明。所以《楞严经》上讲,「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那是你的真心本性,那是一念,知见是什么?你看到了,你听到了,你在感知上的第一念是真心。可是知见后头还加个立知,那就是无明本,无明是这么来的。所以你看到、听到了,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不起心不动念就在知见上,那你是佛菩萨,你是明心见性。可是你后头加一个「知见」,譬如说我看到这只笔,看到就看到,清清楚楚;看到之后,马上起一个念头「这是笔」,你看你的妄念就起来了,这叫立知;立知再严重的,这是我的笔,好了,执着来了;或者说这是他的笔,我要把它拿过来,行了,贪瞋痴都来了,这个就是造业受报。无明不觉能起这个『能见能现』,能见能现就是落到第二念,那是分别,你见到了这个笔就是笔,你还得要立一个知见说「这是笔」,那就是分别,后头『能取境界』,那就是执着。

所以在没有见性之前我们依什么?我们有所知障,所知障就依这个识。下面讲『此识为所知依』,所知依就是依妄想分别执着的,这种叫无明不觉。『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对于染的境界,就是没有开悟的人,他离不开这种识,他的所知、所知障都是依这个而起。悟了的人,悟了以后是净的境界,成佛了。成佛之后他还依这个,不过成佛以后依这个他不会起妄想分别执着,他能够受用,他不会妄想分别执着,他自受用、他受用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圣人跟凡夫不同之处,圣人觉悟了,凡人迷在当中。今天上半场的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这里,先休息五分钟,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地藏经》的纶贯。正在讲第二个大段,五重玄义里面的第二个大段「以不思议的性识为体」,我们接着看青莲大师在《起信论》里面所引用的经文:

【又名种子识。能遍住持世出世间诸法种子。】

这里还在讲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又叫『种子识』,这种子是什么个意思?好比一棵植物,它从哪里出来的?从种子出来的,所以用种子来比喻阿赖耶识的性质和功能,是『能遍住持世出世间』的一切『种子』。种子如果遇到缘就会起现行,起现行以后就能变现世出世间十法界的依正庄严。不仅十法界的依正庄严是由这个种子识变现,我们问一真法界,《华严经》里讲的华藏世界、净土宗里面讲的极乐世界,又是从哪里现出来的?还是从这个种子识里面生出来的,所以世出世间,包括十法界和一真法界,都是它变的。下面引用的是《维摩经》上面讲的: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也。】

『无住本』就是讲阿赖耶识,一切法都是依阿赖耶识建立的,所以把阿赖耶识比作种子。这个意思很明显,它能够出生一切法,但是它的出生要遇到缘,种子要发芽总得要有水分、有阳光、有土壤,种子自己它叫做亲因缘;有阳光、水分、土壤,这些叫外缘,外缘有所缘缘、有增上缘、有无间缘。只要亲因和助缘都具足了就能够生一切法,所以这『立一切法』,一切法是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不仅是世间法,出世间法也是如此。所以这个识太大太大了,遍虚空法界。

为什么说无住?阿赖耶识它的根本叫无住,无住就是说它是虚妄的。它有没有本?这个本依据什么而起的?妄,阿赖耶识是妄,这些妄的境界是依真而起,如果离开了真,妄也没有了。如果用我们的身体来比喻真,身体的影子就是妄,影子依什么起的?影子依身体,没有身体哪有影子?可是影子又不是身体,它依身体而起又不是身体,它的本、它的根是身,跟身相连,但是它是妄的。诸佛菩萨明白了,他知道影子是妄的,他看的是身体;凡夫迷惑颠倒,他看的是影子,他迷失了真身。所以悟的人,他对于身和影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影不碍人、影不碍身体,身也不碍影,互不妨碍,入无障碍的法界。所以《华严》讲的无障碍法界,真不碍妄、妄不碍真。真是性,妄是讲相,性不碍相,相不碍性,这是非常圆满、非常美好的境界。只是我们凡夫迷惑颠倒,在这无障碍的法界里面自己起障碍,所以得不到那种美满的受用。

下面青莲大师为了继续说明这个性识是迷悟的根源,又举出荆溪大师的一段话,荆溪大师是天台的祖师。

【无明为一切法作本。无明即法性。无明即复以法性为本。当知诸法亦以法性为本。法性即无明。法性复以无明为本。法性即无明。法性无住处。无明即法性。无明无住处。无明法性虽皆无住。而与一切诸法作本。是则无住无相。事理等常。立一切法悟迷差别。】

这段话很深,意思不容易体会,可是不容易体会不要紧,我们这段话常念,常念又不能体会,在宗门里面叫做疑情,就是你存疑。这存疑是不要去想,不是说在想(思惟)它里头的意思,这一想就落到心意识里头。你不想就存疑,这叫参,离心意识参。这个疑情,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可能在某个什么机缘,一下触发了你的这种疑情,就豁然顿开,你就开悟了。所以关键我们要注意,不要用想,不要用心意识去研究,世间学问可以用心意识研究,但是佛法里头关键要离心意识。心是讲分别,意是讲执着(第七意识),识就是指我们的阿赖耶。这是说不要让印象落到阿赖耶识去,离心意识;换句话说,要离我们的意识、离我们的执着,不要落印象,这种学问叫参学。在净宗的修学方法上,离心意识参用的方法是念佛。念佛里面有四种: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和实相念佛。如果是离心意识来念佛的,这种念佛就叫实相念佛;如果没有离开心意识,就是你的分别执着没放下,你就不是实相念佛,你持名是持名、观像是观像、观想是观想。离了心意识,不管你是用持名还是观像,还是观想,统统叫做实相念佛。

荆溪大师这里说『无明为一切法作本』,这一切法讲的十法界,十法界都是依着无明而起的。『无明即法性』,实在讲无明和法性你分不开的,它是合为一体的,所谓真妄和合,这个叫做阿赖耶识。就是我们前面用水乳交融这个例子,乳是牛奶,如果说把法性比成牛奶,无明比作水,两个混在一起,水就是奶,奶就是水,无明即法性,法性即无明。底下讲『无明即复以法性为本』,这讲无明又从哪里来的?无明它是为一切法的根本。可是无明又是以什么为根本?它是以法性为根本,所以迷了的时候,这个法性就称为无明,法性本身没有迷悟,迷悟在人。

底下说『当知诸法,亦以法性为本』,无明是以法性为本,诸法又是以无明为本,所以我们知道诸法也就是以法性为本。十法界依正庄严,它的体就是法性,《华严经》上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唯心就是讲法性,法性现的,在悟的位置上称为法性,迷的位置上称为无明,唯识所变。虚空法界就是法性跟无明融合在一起的,所以我们称它为法性也好、无明也好,这统统都是讲的名相,名相是假的,你看老子都会说「名可名,非常名」。我们要学习、要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必须要记住名相,可是要知道,虽然记住名相,但是不能够执着于名相,马鸣菩萨告诉我们要「离言说相,离名字相」。这些名相是帮我们见真相的,可是你不能执着这个名相就是真相。像我们坐船过河,划条小船过河,小船是工具,你用这个工具可以过河,可是过了河就不能再执着这个工具。《金刚经》上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如筏喻者」就是用小船做比喻,小船是代表名相,你用它不能执着它,这样子你才能够见到真相,见到的是法性。

下面又讲『法性即无明』,所以你看法性和无明融合在一体,你说无明,无明就是法性;说法性,法性就是无明,交融在一起,你没办法分开。『法性复以无明为本』,这句话说得就更让我们好像难以理解了,无明以法性为本好像比较容易理解,妄以真为本能理解,真又以妄为本,这个怎么说法?这是讲如果一个众生想要觉悟,觉悟用什么办法?就是在无明里面来悟法性。悟法性是指觉悟,从哪里觉悟?就从你无明当中觉悟。所以从这个金器例子我们可以能够明白,你要了解金,金在哪?金就在器里头,那个金手镯、金戒指、金项链各种金器都是金,所以金以金器为本,离开了金器哪有金子?所以要认识金,必须要从金器各种器皿上面来认识金,所以认识法性必须从无明里头觉悟。

这个讲『法性即无明,法性无住处』。所以说我们要找法性,法性在哪里?法性没有住处,住在哪?就住在无明当中。就像你找金,金在哪?金没有住处,金就在金器里头。『无明即法性,无明无住处』,这是讲一切诸法,我们讲这个相都是虚妄的,所以无明也无住处。相是什么?相就是性。所以你说器,器在哪?无明来代表那个金器。金戒指如果离了金,哪有戒指?是戒指无住处,戒指就是金。下面讲『无明法性虽皆无住』,这里讲到无明无住处,法性也无住处,『而与一切诸法作本』。所以一切的万有,虚空法界一切的有情、无情,包括智正觉众生,都是从这里头变现出来的,这里头你也可以称它无明,也可以称它法性。既然这个本都是无住的,相哪能是真实?所以在无住中做一切法的根本。你真正明了这一点,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底下讲『是则无住无相』。无住无相,无住是讲它的本体,空的;无相是什么?虚妄的,相都是虚妄。所以《金刚经》里教导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要突破无明,破一品无明才能证法身。为什么我们不能够破无明?就因为我们有住,你能达到无住,你就有可能破无明。什么叫住?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你心里放不下,你心里有放不下的,心里就有住。你想想,自己心里是不是很多东西放不下?很多牵挂、很多忧虑烦恼,这些统统叫住。年纪老了,劝你往生极乐世界,还放不下自己的孙子、放不下家产,这是叫做住。所以要舍,要放下!放下以后要生心,所以这个生心也很重要,不能够只无住不生心,只无住不生心你住在空里头,还是有住。凡夫只生心,但是不能做到无住,那是住在有里头;小乘人住在空里面,他能无住,但是不生心。所以我们了解事实真相,知道凡所有相本体是空,无所有,不可得。但是它又是有这些幻相、有这些影像出来,这是无住无相。

在无住里面生心,你就能够见性。你见到的是什么境界?『事理等常』,这是讲到万法平等,等是平等,事平等、理平等;常是什么?常住,就是讲不生不灭。《法华经》上讲,「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你真正入了境界你就看到这个事实真相。我们现在为什么看不到事实真相,看不到这个事理等常的境界?这是因为我们有妄想分别执着,你离开妄想分别执着,你就能看到事理等常,真正看到「诸法平等,无有高下」。生佛都平等,众生跟佛都平等;不仅是生佛平等,有情、无情(当然有情无情都属于众生)统统都是平等的。所以在佛经里讲,「平等真法界,无佛无众生」,契入这种境界,你就得到事理等常。这是为我们说明『一切法悟迷差别』,不平等、有差别,就是因为悟和迷这个差别,迷悟以外哪有差别?下面是青莲大师引用《占察善恶业报经》,这也是地藏法门的一部经:

【故占察经云。但从无始世来。与无明心俱。痴暗因缘熏习力故。现妄境界。】

这是《占察经》上一段话,说明六道这个现象。六道的现象是妄境界,不是真境界,《金刚经》上说「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是剎那生灭的一种虚妄境界。说『但从无始世来,与无明心俱』,这是讲六道,不仅是六道,十法界都是如此。从无始以来,无始是没有开始,不是说时间很长很长之前,不是,时间是假的,一剎那和无量劫没有分别的。这里说无始世来,是什么时候开始?就从你迷的那一刻开始,你当下就是迷,就从现在开始。迷了以后,你的法性跟无明就合在一起,与无明心俱,合起来之后称为阿赖耶识,是我们的妄心。我们很不幸,由于『痴暗因缘熏习力故』,痴暗因缘是什么?就是贪瞋痴种种烦恼,在这些烦恼熏习下面现出妄的境界。贪瞋痴的根本是愚痴、是无明,所以贪和瞋我们容易觉察,容易断,这个痴、无明很难断。所以我们要觉悟,怎么觉悟?要从根本下手,宗门讲从根本修,这个根本就是愚痴、无明。所以我们要从这个事实真相里能够觉悟,觉悟破我们的无明。下文我们继续念下去:

【以依妄境界熏习因缘故。起妄相应心。计我我所。造集诸业。受生死苦。说彼法身。名为众生。】

这是讲六道境界。六道里的境界都是妄境界,在这妄境界里面被熏习,也就是我们凡夫受外界环境的诱惑,受这个诱惑起心动念,『起妄相应心』,就是起心动念,起这些烦恼,生起人我是非、贪瞋痴慢。这里讲『计我我所』,这是讲执着我、执着我所有的,因为这种执着,『造集诸业,受生死苦』。所以最初是因为迷惑、无明,受到外界的诱惑干扰,受这些熏习就造业,造业就受报,受生死之苦,六道轮回。六道轮回的众生,他的清净法身就变成生死轮回的众生,『说彼法身,名为众生』。可是众生,你看这句话说还是法身,没有离开法身,即使是在六道里面受苦受难,他依然有这个清净法身,清净法身没有丝毫的欠缺,这清净法身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性。

真心本性因为你迷了,现出这个妄境界。像我们作梦,作梦梦境怎么来的,梦境不还是你那个心来的?没有离开你的心,离开了心哪有梦?心在哪里?心就是这个梦境。所以佛家讲,「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就是你的法身,妄就是众生、法相,所以法身、法相是一不是二。你真正明白、懂得了,尽虚空遍法界统统是跟你同一法身,就是你自己,没别的人。你入了这个境界,你真正觉悟到这一点,恭喜你,你成佛了。所以你成佛的那种境界,一定是对一切众生大慈大悲,你用的是真诚心,用的是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爱护一切众生,不会有丝毫的分别执着。为什么?自己就是众生,你爱自己,爱众生就是自爱,所以那时候你就证得法身了。你现前这个身就是报身,报身是你的自受用身,你对一切众生来说,教化众生那一方面说,你的身就是应化身,你圆证三身了。我们继续看下文:

\

【若如是众生中。法身熏集而有力者。烦恼渐薄。】

这是讲迷惑以后这些众生怎么能够觉悟?要用『法身熏集』。这就是说要依靠佛菩萨的教诲,能够念念为一切众生着想,这是跟法身相应。所以你看,我们读完经、念完佛、做了功德之后都要回向,「普皆回向」,这是普贤大士的十愿之中的最后一愿,这个回向就是法身熏集。「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这是虚空法界一切佛的净土、佛剎,统统我都要用我的功德庄严。这句话就是说,我要起心动念利益诸佛剎土一切众生,这叫以法身来熏习自己,渐渐有力了,你的『烦恼渐薄』。我们继续看下面:

【能厌世间。求涅盘道。】

『厌世间』,不是说你在那里动念头讨厌这个世间,见到人都讨厌,你有这个念头那是堕落。这个厌是指不贪爱,对于世间这一切的东西,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你的贪爱心渐渐薄了,这就是烦恼淡薄。你能够『求涅盘道』,一边断烦恼,一边求证涅盘,就是求明心见性,求证法身。下文继续说:

【信归一实。修六波罗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为菩萨。】

你能够用法身熏集,你能够断烦恼、求涅盘道,这里讲『信归一实』,这个一才实。实是真实,心归到了一,你就得到真实了,净土宗里面讲一心不乱,一心不乱的境界就是真实。下面是『修六波罗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六波罗蜜是菩萨六度圆满,把六度万行落实到你的待人处事接物当中,你每天生活就是修什么?修布施、修持戒、修忍辱,修精进、禅定,用般若观照,这是用法身熏集。这种众生『名为菩萨』,所以用法身熏修的是菩萨。前面说的用无明、烦恼熏习的是六道凡夫,六道的众生迷在这个境界里面。菩萨觉悟了,他每天生活,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能够观察这些境界里面都有法性,这个法性就是意识,看法相,在法相里面观察因果,因果报应。所以他起心动念都是纯善无恶,都是利益众生,与法性相应。底下文又继续说:

【若如是菩萨中。修行一切善法。满足究竟。得离无明睡者。转名为佛。】

什么叫佛?佛就是证得诸法实相的,他能够彻底明了虚空法界就是自己,所以他妄想分别执着都断了,他见到的是真实。见到真实的,也就是见到法性不生不灭、法相非生非灭。法性不生不灭,我们大概能懂。为什么说法相非生非灭?因为法相它是剎那不住,在不断的迁流变化,所停顿的时间非常短暂,叫剎那际。剎那际,我们根本无法觉察它停留的时间,就是说这个相刚生出来,马上就灭了;你刚要说它灭了,它又生了,生灭念念相续没有停顿。又是剎那生灭,前相灭、后相就生了,而且速度快得很,因此等于没有生灭了,所以称它为非生非灭。

这里讲『一切善法』,他能够修习一切善法的,这个善法,我们如果理解成善恶相对的那种善法,你能不能成佛?说老实话,你有相对的就不能成佛,善恶相对,你没有离开分别。所以这里说的善法,是善恶两边都离开了,那叫真善。像六祖,我们在《坛经》里看到,六祖开悟以后南下,有位惠明法师知道五祖把衣钵传给六祖,不服气就追,惠明出家前是个将军,所以体力很好,后来追上了六祖。但是惠明知道六祖是个好人,六祖把他的衣钵放到石头上,让他自己去拿,自己躲起来,惠明拿不动,所以马上来求法。结果六祖就出来告诉他,既然你要求法,好,你就坐在那里。然后提示他:不思善,不思恶,哪一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这句话就是说,你不思善不思恶的时候,哪一个是你的本来面目?结果言下惠明就大悟了。所以善恶两边都不思的时候,那叫真善。

这里讲的修善法『满足究竟』,满足究竟是什么?能够无住生心。他观一切法性空寂,相如梦幻泡影,观法如化,达到满足究竟了。『离无明睡者』,这是无明烦恼离开了,这个境界叫做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在教下讲大开圆解,净土宗里面称为理一心不乱,这个人就称为佛,所以『转名为佛』。做了佛的人,他看到一切众生都是跟自己一体,他在法相里面看到因果报应,又看到法性空寂,这是般若智慧。从般若智慧里头生起大慈大悲救度一切众生,这是成为佛了。我们凡夫就是不认识虚空法界是自己,所以在这里造业、受报,这是用错了心、蒙了眼,导致的这种冤枉受苦。所以真正回头,修行一切善法,再加上念佛求生净土,这一生真的你能作佛。这里下面给我们解释的是众生相是怎么来的,菩萨相是怎么来的,佛相是怎么来的。下面这段就很要紧了:

【当知如是众生。菩萨。佛等。但依世间假名言说故。而有差别。而法身之体。毕竟平等。无有异相。】

这里讲的众生也好、菩萨也好、佛也好,都是立的假名,不能执着这个名相。在名相上有这些区别,可是讲『法身之体』,这是在性上讲,『毕竟平等,无有异相』,绝对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相。这个差别相从哪来的?如果你看到差别相,那是你有妄想分别执着,有妄想分别执着,你就叫众生,你这个身叫业报身;离开了妄想分别执着,都是平等的,你这个身就称为法身。我们继续看下面:

【故知不达其具德识心。便须缘真如理。而断九界修染修恶。】

这里讲『不达』,就是不能够通达明了。『具德识心』,德是性德,识心是我们打妄想的心。就是说你如果不能够通达、不能够明心,那就需要『缘真如理,而断九界修染修恶』。上根的人一听到就契入,中下根的人不能,那就要如理如法的来修学,断你九法界里面的染和恶,让自己的性德流露出来。这里是青莲大师为我们介绍了不思议性识,他是以这个做为本经的体。今天我们这段还没有讲完,但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这里,下次我们继续来学习。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大德多多指正。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