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磨四行观》要解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要解:明理方知,修行之道;明理能行,解行相应。
理入者:谓藉教悟宗。
要解:自迷不悟,故藉经教,来悟心宗。
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
要解:众生皆有佛性,被客尘所迷,妄想所覆,故不能显了。
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
要解:舍妄归真,凝神安住,心如墙壁,如如不动,如是观照。
无自无他,凡圣等一,
要解:无分别对待,凡圣同等。
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冥符。
要解:内心坚固,不被境转;藉教悟心,不被经转。此即契入,与理冥符。
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
要解:既无分别,寂然解脱,无为自在,此从理上悟入。
行入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要解:一切修行,不离四行。
云何报冤行?
要解:此言遇逆境,当修「报冤行」。云何报冤行?即是甘心受报,都无冤诉。
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冤诉。
要解:修行人,遇逆境时,当自念言:因为「弃本从末」,故造诸罪;果为「恶业果熟」,故受诸报。明此因果,「甘心甘受,都无冤诉。」
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要解:识达此理,故「逢苦不忧」;以理相契,故「体冤进道」。
二、随缘行者:
要解:此言遇顺境,当修「随缘行」。随顺因缘,了知缘生缘尽之理而行。
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
要解:缘生而有,缘灭而散,实无自我,故谓「众生无我」;不明此理,故「苦乐齐受」。
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
要解:今遇顺境,为「宿因所感」;福报缘尽,「何喜之有」哉?
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要解:缘生为得,缘尽为失,相有得失,心无增减。八风不动,苦乐无受,此便「冥顺于道」了。
三、无所求行者:
要解:此言心境,当修「无所求行」。万有斯空,无所愿求。
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
要解:迷境实有,处处贪求;有而执着,失而痛苦。
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
要解:智者悟空,心无所求。
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
要解:功过相随,迷悟之间,有我皆苦,谁能安得。
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止想无求。经曰: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
要解:了达万有斯空,故舍诸有,止息妄想,心无所求。
四、称法行者:
要解:此言真心,修行不离清净的自性,当契入真如本性而行。
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
要解:自性无别,故「无此无彼」;自性清净,故「无染无着」。
经曰:「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
要解:离人我执相,故「法无有我」;离众生执相,故「法无众生」。信解此理,依法修行。
法体无悭,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脱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
要解:法本无悭,众生执迷,若能去贪,心无吝惜,三轮体空;应不取于相,而行布施。
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
要解:依四行而修,不但自利,亦能利他;且庄严自性的道场,行菩提道也。
檀施既尔,于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要解:为除妄想,故「修行六度」;行而无住,故「无所行」也,此为「称法行」。
版权所有:楞严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