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解网

行为平坦的道路

发布时间:2023-08-02 18:12:19作者:楞严网

  行为平坦的道路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从今天起,在这里我们将有连续三天的佛学讲座,这三天我分别要和各位谈的是“行为平坦的道路”、“身心安住的家园”及“生命升华的世界”。

  几年前,政府施行十大建设计划,其中有一项就是高速公路的建设。高速公路完成之后,对于国内南北交通的营运,提供了许多的便利。今天,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希望也能够为各位建设一条行为上平坦的高速公路。

  每天我们身体所做的事情、口里所讲的言语、心中所起的各种意念,如果没有一条平坦的道路,给予我们身口意三业一条正确的指南,行为就可能产生偏差,而造成不幸的后果;可见行为平坦的道路之重要。下面我分成四点和各位说明:

  一、怎样认识行为善恶的标准

  我们的身体、言语、念头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结果,有善有恶,这善恶之间的标准,有时很难断定判别。如何认识我们行

  为的善恶标准,导恶向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

  (一)善恶是非,难以辨别

  有些行为我们很难遽然辨别它的善恶标准,有时看起来是凶恶的行为,细细推究它的情形却是救人的善心;有时看似助人济世的利行,却反而害了对方。譬如杀人本来是犯罪的,但是当一个无恶不作的歹徒被绳之以法,执行法律的刽子手快刀杀了他,这种行为究竟是善,还是恶的呢?当刽子手在处决犯人的时候,可能也会耿耿于怀:“上苍也有好生之德,今天我又杀了一个人。”同样的杀人,恶徒的杀人是怀着凶残、暴戾的嗔心而杀人;而执行法律的杀手对于杀害的对象,没有深仇宿恨,只不过替国家执行一项除暴安良的工作,两者的动机不同,两者的行为结果自然大异其趣。因此,我们不可以一般“杀人就是罪恶”的标准去衡量刽子手的职务。当然,我们衷心希望的是,我们的社会人人安分守己,不作奸犯科,也就不必劳驾法庭的法官们和执法的刽子手了。

  杀害别人有罪,那么杀害自己有没有罪过呢?在法律上对于自杀虽不加以判决,但是在佛教认为自杀不仅是愚痴的行为,并且是罪恶的行径。因为个体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所有,我们的生命既然由父母、家族、社会众缘所成就,就应该回馈于大众,岂可私自毁灭了它。何况自杀以后不仅无法解决原来的问题,且犯了杀业,终究不能获得解脱,何必作践自己的宝贵生命呢?

  杀人有罪,杀害昆虫动物有罪吗?譬如喷洒农药、DDT,杀害蚊蝇害虫罪孽重不重?一般来说杀生是有罪业的。有些人听了我的话,也许会说:我是种田的,我是卖农药的,我不要信仰佛教,因为佛教主张不杀生,不杀害虫我何以维生?其实纵然你不信仰佛教,你杀了生,还是一样有罪。何况佛教是人本的宗教,同样是杀生,杀戮人类的罪比杀害其它动物重。虽然如此,我们也不可以此为借口而滥杀生物;即使不得已而杀,也要存着慈心为生物祈福。譬如吃鸡、鸭蛋时,心中默念:“我今送你西方去,免在人间受一刀。”当然最好是不去侵犯所有动物的生命。

  杀生是罪过的行为,说谎打妄语也是罪过的行为。既然如此,以后遇有什么事情,噤若寒蝉,一概闭口不言,一定万无一失,不会有差错了。但是从佛教的不妄语戒来看,仍然犯了戒律。佛教的不妄语戒,子虚乌有的事胡乱制造是非、挑拨离间,不该说而说是妄语;有人作奸犯科,知而不言故意包庇对方,应该说而不说也是妄语。譬如发现了一个犯人,不去检举,因而危害到国家社会的安全,同样是犯法、犯戒。佛教说不恶口,要多赞叹,但是对方明明是个大坏人,却对他阿谀奉承,从佛法来看,赞叹固然容易入佛道,但是非法的赞叹反而是妄语。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打妄语是不当的行为,但是方便妄语有时却是慈悲的菩萨行。譬如医生安慰患了绝症的病人,虽然打了妄语,但是动机是善良的;譬如我们到别人家里拜访,过了吃饭时间,主人问你:“吃饭了吗?”你明明未吃,却回答说:“吃过了。”像这样,为了怕打扰对方,纵然欺骗了对方,但是出发点是纯正无罪的。因此我们的身口意行为,有时很难辨别出它是是非非、善善恶恶的标准,不过保持意念的正知正见是非常重要的事。

  (二)善恶好坏,一般标准

  善恶是非既然很难判定它的标准,那么,世间是不是就没有善恶是非了呢?佛教认为善恶好坏仍然有它的依据,佛教对于我们的身心活动订有十条的善恶标准,也就是所谓的十恶与十善。所谓十恶指:

  1.杀生:举凡杀人、伤害、杖打、鸩药、下毒等都是。

  2.偷盗:如抢劫、窃盗、诈欺、侵占、贪污,乃至违反票据法等都是犯了偷窃的恶事。

  3.邪淫:如重婚、****、妨害风化、妨害家庭、拐骗人口等。

  4.妄语:如诬告、伪证、造谣、背信、教唆、欺骗等。

  5.两舌:如挑拨、离间、搬弄是非,人前人后说话不一致等都是。

  6.恶口:如骂人、毁谤、讥讽、嘲笑都是。

  7.绮语:奉承、阿谀、谄媚、不当的赞美等。

  8.贪欲:对五欲六尘的贪执。

  9.嗔恚:如忿恨、不满、嫉妒、怨毒等。

  10.邪见:遮无因果、父母、善恶等道德价值的邪恶见解。

\

  十恶之中,杀生、偷盗、邪淫为身业所犯的三种恶事;妄语、恶口、两舌、绮语为口业所犯的四种恶事;贪欲、嗔恚、邪见是意业所犯的三种恶事。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在无明覆盖之下,做出十恶,使我们的身心在痛苦烦恼中浮沉轮回,不仅伤害自己,更危害了社会。假如我们将世界上所有监狱里的犯罪案例做一个调查,将可发现这些身陷囹圄、失去自由的犯人,都犯了十恶当中的某一件事情。如果我们知道警惕,不做这十种恶事,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转十恶为十善,不但自己幸福快乐,社会也多了一份安宁祥和。

  (三)看是恶事,实是善事

  有些行为看起来是恶事,仔细推敲却是善事。譬如杀生本来是残忍的事,但是为了救生而杀生,以杀生为救生,是菩萨的慈悲方便权智。释迦牟尼佛过去因地修行时,发现一个强盗起了贪念,要将路过荒野的五百位商人害死,以抢夺他们的财富。菩萨不得已,兴起“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心,杀一恶人而救了五百商人。像这种慈心而杀,不能以一般杀生的尺度来论断他的罪过。譬如前方的军队驻扎生死线上,保疆卫国,让老百姓能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当敌人来侵略的时候,势必要展开激烈的杀戮。这种救万民于烽火、止暴安良的杀生,在佛教认为是以慈悲对治嗔恨的功德。

  在五戒当中,一般总认为偷盗罪最不容易违犯;相反地,偷盗罪却是最容易在无心的状况下触犯。譬如我们到公园去散步,看到花朵开得很灿烂美丽,随手摘下一朵;这花是有主之物,不经主人同意随便摘取,便是偷盗的行为。别人的桌子、椅子,对方没有请我们坐,随意就坐上去,侵犯了对方的所有权,是偷盗。公家的信封信纸,随手拿来使用,侵损大众的权益,也是偷盗。寄信邮资不够是偷盗,父母的钱不告而取是偷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违犯偷盗的几率实在太大了。而在佛教里,对偷盗罪的界定更为严格。譬如比丘应邀去受供,一桌的饭菜都摆好了,主人没有把碗筷给我们就取来食用,如此就犯了偷盗罪。佛教对于他人的所有权,是非常的尊重。

  有一位安养比丘尼,有一天夜半睡眠时,小偷潜进来盗窃,把她仅有的一条棉被偷走了;安养没办法,只好以纸盖在身上取暖。负责巡寮的弟子听到动静,赶到师父房间巡查守望;小偷在惊慌之间,把偷到手的棉被遗留在地下,仓皇地逃走了。徒弟捡到这床师父的棉被,进门一看,师父身上盖着纸张,缩着身子直打哆嗦,赶忙把棉被盖在师父的身上。安养比丘尼一看说:

  “哎呀!这条棉被不是被小偷偷走了吗?怎么会盖在我的身上呢?既然是小偷偷去了,就是他的东西,赶快,拿去还给他!”

  弟子无奈,在师父的百般催促之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逃遁无踪的小偷找到,表明师父的意思,坚持把棉被还给他。小偷受了感动,从此改邪归正,成为善良百姓。像安养比丘尼这种护贼而度贼是一种慈悲。波斯匿王治盗罪也是一种慈悲,都曾经获得佛陀的嘉许。

  宋朝的一代宗师永明延寿禅师,未出家前身为地方州府。有一年逢到干旱,民不聊生,他看了不忍,于是未经朝廷批准,启用库银发粮赈济。永明禅师盗用国库的事情传到了皇上耳中,皇帝大怒降罪下来,处以极刑。正要被杀时,永明禅师心想:

  “在国法上,我虽然贪污犯罪;但是在佛法上,我放生救民,是一件有功德的事,求仁得仁,于愿已足。我把生命交给诸佛菩萨,看他如何安排我?”

  说也奇怪,刽子手几次行刑的时候,一只苍蝇老是绕着刀口纠缠不去,使得刽子手无法下手。监刑官于是将案情上禀朝廷,经过再三调查,终于赦免了他的罪。后禅师出家,成为佛门大德。

  贪污本来是恶事,但是永明延寿禅师为了救百姓而动用公款,出自一片爱民的慈心悲愿,真是有“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菩萨心肠。

  一般而言,贪爱女色是不净的行为,但是《华严经·入法界品》中的须蜜多女,却以绝代的姿色为度众的因缘,让淫欲心重的众生,****淫欲的虚妄染污,根本熄灭淫欲的念头。道教的三茅祖师以爱心修梵行,答应寡妇的婚姻,抚孤成长之后,反而比两位师兄早成道业。末利夫人为了救厨师一命,不惜喝酒犯戒。过去世的佛陀曾出生为一位修行人,一天在洞中打坐,看到一个猎人追赶受伤的老鹰到洞口,老鹰躲在佛陀的袈裟下面;佛陀为了救护众生,不惜打妄语,诓骗猎人没有看到老鹰的踪迹。智舜禅师则更彻底,不仅救了鸡雉,还割下自己的耳朵作为猎人的下酒菜。在古德看来,只要能救度芸芸苍生,拋却生命也在所不惜,何况区区“受之父母”的身体发肤呢?而这种存仁心于胸臆,置生死于度外的壮行,需要多大的勇气与慈悲!

  (四)微小恶事,成为大恶

  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有时我们会以为区区小事,做了不要紧;殊不知涓涓滴水,年岁一久也能穿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小的罪过也会酿成天大的灾祸。譬如小时偷窃,长大以后,食髓知味,就变成大盗;小时虐待动物,成人就变成杀人魔王。更糟糕的是有些人做了恶事,不但没有羞耻惭愧心,并且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譬如日本人在南京大屠杀,对中国丝毫没有愧疚之心,还企图蒙骗世界。前不久被逮捕的徐东志,一口气杀了七个人,还自鸣得意地炫耀说:“我杀得多么高明!我杀得多么有智能!”这种喜杀、乐杀,甚至看到别人杀而赞叹杀,罪业更为深重。偷盗,自己去盗取他物固然有罪,教唆别人偷盗,甚至见人盗窃心生欢喜,同样有罪,甚至罪恶更深。淫欲、妄语、喝酒等罪业也相同。譬如自己喝酒,并且强迫别人喝酒;自己妄语,还以别人受骗为乐;自己邪淫,并且藉淫威胁对方就范。凡此种种为见解上的错误,难以挽救。在佛教认为,破戒好比树木折干损枝,可以忏悔改过;见解错误的破见如同腐烂的根茎,是无法忏悔回头的。因此我们切莫因为一时的邪知邪见,把微小的罪过演化成万劫不复的重大罪孽,留下千古的遗憾!

  二、怎样策励行为向善的力量

  我们的身心好比脱缰的野马,顽劣不羁,难以调伏;又像山间的猿猴,变化不定,掌握不易。如何握紧手中的绳索,调伏这匹烈性的野马,驯服这只急躁的猿猴,让它听从使唤,循规蹈矩?如何策励我们的行为,使它走向美善的大路?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有节制的感情生活

  感情好比水、阳光一样,就像植物不能缺少水与阳光而存在。缺少了水与阳光的植物,固然会枯竭而死;但是水分太多、阳光太强,脆弱的植物仍然会承受不起而死亡。佛教称我们为有情众生,感情生活的需求本来是自然的事情;只是感情如果处理不当,用情过多,反被多情所苦。翻开每日的报纸,有多少因为感情纠纷而引起的不幸事件。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阳光能成熟万物,也能毁灭一切生机,使万物干渴死亡。我们不能离开感情而生活,但是感情应该有所节制,过与不及都不恰当。应该过着中道的感情生活,把私情私爱升华成为道情法爱;把占有强求的感情净化成为奉献成全的慈悲,转有情为无情,化专情为爱一切众生的大有情。

  (二)要有合理的经济生活

  合理的经济生活是生存下去的基本要素。古人说:“衣食足,然后才能知礼义。”佛教八正道中的正业,就是指正当的职业。有了正当的职业,生活的基本需要有了依靠,才有余力去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因此凡是不危害社会、大众的士农工商等职业,佛教认为可以去从事。佛教主张应该存财于百姓,百姓富足了,国家才能强盛;佛教有了净财,也才能兴隆。因此,合理的经济生活是被认许的。但是举凡伤天害理、陷民不利的工作,譬如开辟赌场,谋取暴利;贩卖****毒品,危及国家;私贩人口,妨害善良风俗;乃至开酒家、开地下舞厅等不当行业,都是佛教所禁止的。至于经济犯罪,扰乱国家的安定,纵然暂时吃到了刀口上的蜂蜜,但是也付出了割舌的血淋淋代价。君子取财有道,非分之财不觊觎贪想。强取豪夺,虽然一时尝到甜果,却种下生生世世的苦因。我们要追求的是永世安乐的经济生活,而不是如昙花一现般短暂梦幻的享乐。

  (三)要有正常的社会生活

  人是社会的动物,不能离开群众而单独生活;即使是佛教的出家生活,也是一种团体的社会生活。佛教称出家人为僧,出家人的团体则称为僧团。僧的本意是众的意思。因此僧也好,僧团也好,都是表示众人在一起团体生活;出家的含意是抱持出世的心,而过着更投入大众的入世社会生活。人既然无法离群索居,势必和许多人发生密切的社会关系,一个人如何使自己成为健全的社会人,过着正常的社会生活,是追求幸福快乐的重要认识。

  如何过着正常的社会生活?忍耐、谦和、慎言、宽容的涵养很重要。古人说:“涵养怒时气,提防顺口言;谦恭原益己,轻薄易招愆。”做人话不可说尽,路不可走尽,凡事要留个余地。越是愤怒的时候,越要克制自己,不轻易口出恶言,伤人伤己。佛经上说:“嗔火能烧功德林。”一时的怒气、无心的言语,往往会毁掉多年辛苦培养的友谊与功德。待人谦逊包容,不骄矜恃宠,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要常常反省检讨自己的缺失,而不斤斤计较别人的过错。宁可他人负我,我决不负他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能够以如此宽容、体谅的心来对待社会生活的一切,摆在眼前的必定是一条坦荡的大道。

  (四)要有德化的宗教生活

  如何激励我们的行为走向美善的道路?除了感情生活要节制,经济生活要合理,社会生活要正常之外,更要有德化的宗教生活。所谓德化的宗教生活,就是将我们的生活道德化、宗教化,把道德的崇高理想和宗教的虔诚精神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七佛通偈说: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教徒在吃饭的时候,刚开始动筷吃三口饭时,要念三句话:“愿断一切恶事,愿修一切善行,愿度一切众生。”意思是说要做一切的好事,不做一切的坏事,帮助一切的人,这就是德化的宗教生活。如果人人都有道德的伦理观念、宗教的高尚情操,这个社会就可以消除罪恶,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世界就指日可待了。有了德化的宗教生活,就能君子不欺暗室,佛子不昧自心;有了德化的宗教生活,人人都能修福修慧修德,个个能禅能净能律,平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一如,随缘安住,何处不是桃源净土呢?

  三、怎样忏悔行为错误的恶事

  当我们做错了事情,行为上有了污点,应该如何去忏悔改过,去除瑕疵呢?

  (一)不可覆藏,惭愧改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没有过失固然可喜,但是有了过失能够勇敢改过,更是难能可贵。所谓不文其过,知其过而能改,就是此意。有了过失,应该惭愧忏悔,不可掩饰己过、积小成大。忏悔就像清水一样,可以洗净我们身上的恶行污垢;惭愧就像衣服一样,可以庄严我们的身心功德。小孩子做错了事情,闯了大祸,母亲怒不可遏,拿起竹鞭要抽打下来;但是听到孩子哇哇的求饶声:“妈妈!我知道错了!下次再也不敢了。”再狠心的母亲也软了手。知道惭愧认错,万恶的罪人也会被接纳原谅。譬如同样的犯戒作恶,在家人的罪业比出家人深重。因为出家人犯戒做坏事,有一念惭愧之心;这一念的惭愧羞耻,就是人性最为珍贵的良知良能。

  (二)发露忏悔,身心清净

  有了过失,在人前诚挚发露表白,痛悔前愆,自然能够身心清净。香气醇浓的美酒越陈越香,味道甘美的酱菜坛口封得越紧越可口;臭气冲天的水沟盖得越紧,臭气越重;肮脏油腻的抹布越加使用,越见污秽。我们的行为有了污点,如果不知悔改,好比脏抹布、臭水沟,只有加速堕落毁灭;如果能发露忏悔,才有重见天日的希望。浪子回头金不换,罪犯主动自首投案,国家尚且给予酌量减轻刑罚,何况是回头的浪子!

  (三)依法忏悔,出离众罪

  既然发露忏悔可以消除罪业,获得身心的轻安清净,那么如何实践忏悔呢?忏悔的方法很多,如天台宗的三忏法、梁皇宝忏、慈悲水忏、金刚宝忏等都是。天台宗的三忏分为:

  1.戒律门:受持戒律,不违犯戒律。有的人也许会认为佛教的戒律太不自由了,束缚我们的行动;受了戒,做错事会犯戒,不受戒就没有罪了。这是错误的想法,好比一个人不懂国家的法律,触犯了国法,仍然要接受法律的制裁;不受戒行恶,还是犯戒,犯戒一样逃不过因果的报应。何况戒是自由的、平安的轨道,行为的列车唯有在一定的轨道上行走,才不会出车祸,车毁人亡。

  2.功德门:平常修福修慧,与人结缘,乐于帮助别人、服务社会,都是未来解脱得度的资粮。

  3.无生门:无生门是佛教最高妙的忏悔思想。有的人做了错事,也接受了法律应有的惩罚,但是一生之中对于曾经犯下的生命污点,老是耿耿于怀,甚至我们的社会有时也不能接受悔改的浪子,从佛教来看是偏差不正确的。因为从“诸法无我”的真理来看一切,罪业也是空无自性,不会永久存在,“本无罪业,此心能造此心消”,我们的身心行为既然能制造种种的罪业,也能消除种种的罪业。挚诚恳切的忏悔犹如慧日能将霜雪一般的罪业,溶化于无形。

  (四)勇敢改过,能得安乐

  佛经上有四句话说:“何物重如地?何物高如山?何物多如草?何物快如风?”什么东西如大地那么厚重?什么东西如高山那么陡峻?什么东西如绿草那么繁茂?什么东西如疾风那么迅速?佛陀的回答是:“戒律重如地,傲慢高如山,烦恼多如草,心念快如风。”戒律的大地最为厚实,傲慢的高山最难攀登,烦恼的蔓草滋长最快,心念的疾风最捉摸不定。我们的心念快如迅雷闪电,一念之间遍及法界三千,成佛作祖是它,三界轮回也是它。一切的罪孽由它而起,一切的功德也因它而生。如果能够善加摄护,使心不起邪念,天堂净土就在眼前了。《六祖坛经·无相颂》说得好:

  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 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 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 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 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 护短心内非贤

  日月常行饶益 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 天堂只在目前

  我们不妨依照六祖惠能所开给我们的妙方,忏悔我们行为上的错误、邪恶,还给自己本来清净的菩提。

  四、怎样铺好行为平坦的道路

  铺好人生的高速公路既然那么重要,我们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为自己铺好一条坦荡无碍的高速公路呢?优秀的工程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不犯他人的慈悲

  佛教徒应该受持五戒。五戒其实是一戒,也就是不侵犯戒。不杀就是不侵犯他者的生命;不盗就是不侵犯他者的财产;不邪淫就是不侵犯别人的名节;不妄语就是不侵犯别人的声誉;不饮酒就是不侵犯自己的智慧,转而去侵犯他人。当有人侵犯我们的时候,我们必定很痛苦;将心比心,别人当然也不希望有人侵犯他,这种不敢侵犯、不忍伤人之心就是慈悲。假如我们人人都能有这份慈悲,我们的社会将会减少许多的罪恶,迈向文明开化的大道。

  如何做到不侵犯的慈悲呢?

  1.不为讨便宜而侵犯别人

  讨小便宜是人的恶劣习性。譬如赶车排队,排得好好的队伍,为了自己讨一点点便宜,抢到别人的面前,破坏整个公共秩序,是不当的行为。

  2.不为逞己快而讽刺别人

  我们的口如同一把利斧,容易伤害自己,也容易伤害别人。当别人有不顺我们心意的时候,切莫逞一时口舌之快,冷嘲热讽、谩骂讥笑。对方地位显赫了,讥讽他架子大了,不念旧友故交;对方事业腾达了,嘲笑他依靠裙带关系,钻营奉承。说人是非,道人长短,这些都是要不得的酸葡萄心理。

  3.不为忌彼好而打击别人

  有人说日本人的民族性像老母鸭一样,只要有一个人出头,其它的人就会服从他、跟随他,一点也不会障碍对方。譬如日本人团体出外旅游,负责向导的人拿着一面旗子走在前面,其它的人就像小鸭子跟着老母鸭,紧紧地跟在后面,亦步亦趋,寸步不离。而中国人的民族性就像公鸡,只要有一只公鸡咯咯报晨,其它的公鸡马上不甘示弱,群起咯咯鸣叫,不准你抬头。我们的社会是看到一个出类拔萃的优秀者,不但不能给予鼓励,反而排挤他、破坏他;看到别人有很高的成就,不仅不能随喜赞叹,并且嫉妒他、打击他。我们希望社会要更好、更进步,大家就要捐弃嫉妒的心理,培养成功不必在我,光荣归于大众的气度。

  4.不为护私欲而伤害别人

  有的人昧于事理,感情用事,为了个人的私欲而不惜牺牲大众的利益。譬如都市建设计划需要拆除旧址,拓宽路面,有的人坚持拒绝政府的赔偿,不拆除自己被规划在建设蓝图上的小屋,造成交通的阻塞不畅。由于私心私利,而造成社会的不便,就是侵犯他人公益的行为。

  (二)遇事柔和地安忍

  佛经上说:“天下最大的力量,是忍耐的力量。”自古刚强必先毁败,我们的牙齿比舌头刚利,但是却比舌头容易蛀坏。柔能克刚,至柔的水能够穿透至刚的岩石;以柔和安忍来处事,再艰难的事也能迎刃而解:

  1.要有承顺教言的性格

  我常常感觉到佛弟子诵经闻法,其实只奉持了半部经,这是什么道理呢?每一部佛经的开头是“如是我闻”,然后以“信受奉行”结尾。佛弟子通常只做到“如是我闻”,却不能做到“信受奉行”,原因是佛弟子没有承顺言教的性格,闻而不信,受而不行,如飘浮无根的蓬草,如何深植于大地?承顺教言的性格,如水受于器,如种植于地,才能落实稳健,卓然有成。

  2.要有从善如流的作风

  佛教的基本要义本来在教导我们,对于世间的万象不起执著,才能获得解脱。但是在《阿含经》里却说:闻善言不着意的人,不具备做人的条件。意思是说听到了好话,不用心把它牢记下来,成为自己所有,并且不从善如流,依照着去实践,佛教认为这种游戏人间的轻慢态度,丧失做人的资格。

  3.要有虔诚恭敬的态度

  待人谦恭有礼是现代文明人必备的条件。佛教说世间上有“四小”不可轻视,“四小”指小王子、小龙、星星之火、小沙弥。小王子未来长大将掌管国政,成为一国之君;小龙将来成为大龙会兴风作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沙弥是佛教未来的龙象。“四小”犹不可轻蔑他们,一切众生也不可骄慢对待他们。《法华经》的常不轻菩萨,逢人即合掌礼拜,因为在他看来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因此要虔诚礼敬他们。如果我们能将一切众生视如佛陀那样来恭敬,我们就拥有了佛心。

  4.要有克己利他的愿心

  我们要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利他愿心,好处别人享受,辛苦我来承担,你有我无,你乐我苦;一个厨师辛辛苦苦煮了一桌宴席,当他看到别人吃得津津有味、齿颊留香的满足样子,比他自己享受珍肴美味更快乐,这就是克己利他的态度。

  (三)勤俭朴实的习惯

  勤俭朴实是事业成功的要素,更是古来君子圣贤的风范。再肥沃的土地福田,不勤劳精进去耕种,还是会荒芜没有收成;再兴隆的祖业家产,不能节俭朴实持家,终有挥霍殆尽的一天。养成勤俭朴实的习惯,事业已经成功了一半。

  1.要有勤劳工作的天性

  有人工作稍微忙碌,就常常慨叹说:“我薄命,劳碌命呀!一刻都闲不下来。”忙碌不是劳碌命,不是歹薄的命,而是幸福的命。越忙碌表示你越有能力,能为更多的人服务。 国父孙中山先生曾说过:有十人之力则服务十人,有百人之力则服务百人。人生在世要多多勤劳,勤劳是幸福快乐的泉源,懒惰是贫穷的原因,贫穷是罪恶的根源,养成勤劳工作的习性,你就是个富有的人。

  2.要有节俭心物的灵巧

  平常我们讲节俭,大部分的人只知道要节俭物质、节俭金钱。除此之外,我们更要节俭时间、节俭岁月、节俭感情、节俭智慧。有许多人不能善加利用时间,把宝贵的光阴浪费于言不及义的闲谈,蹉跎了岁月,糟蹋了生命,多么可惜!有的人则滥用感情,不知节制,苦了自己,也害了别人。我们有了节俭物质、精神的灵思巧慧,就能过着不增不减的中道生活。

  3.要有朴素无华的生活

  佛经上说:知足第一富。世间上的财富不在外求,而在内心的财富。外在的财富为水、火、战争、苛政、不肖子孙等五家所共有;内心的圣财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恬淡朴实是我们的财富,本分无华是我们的财富。日食万钱,日用斗金,虽然令人羡慕,但是穷奢极侈往往是日后失败的祸因;朴实无华的生活才能长久,菜根香的平淡生活自有它的隽永味道。

  4.要有诚实无欺的美德

  诚实是做人的基本修养,“人言”为“信”,言而无信不足为人。讲信用、信实,不仅要对他人守信,对家庭守信,对国家社会守信,并且要对自己的抱负理想守信,对自己的立场原则守信。有的人一年换了三百六十五个行业,对工作不能守信;有些人常常在立志下决心,对自己的承诺不能守信。这种浮华不定的性格,注定一事无成。

  (四)维护正义的勇气

  《论语》上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佛陀也教育佛弟子们,僧团以不争为贵。古圣前贤不争个人荣辱,不逞匹夫之勇,但是当正义公理受到危害,则能发挥道德勇气,为保护真理圣教而忘躯。由于有这些先哲卫道护教、积极为善的精神,真理正义才能流传于人间。

  1.要不乱杀而给人方便

  我们要以悲愍的慈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给对方方便,帮助他、成就他,不仅不杀害他的生命,尤其不杀挫他的信心,不断绝他的生机,这就是济人爱物的仁。

  2.要不乱取而施人欢喜

  不是自己的东西,纵然是稀世宝物也不贪想妄取,并且进而能广行布施,济贫助急,给人欢喜,这就是安分利他的义。

  3.要不乱淫而护人名节

  名节是一个人的重要生命,世间上男女相悦,彼此婚嫁,是社会容许的事;但是爱慕要中于礼节,蛮横强取,侵犯对方的身体名节,反而转爱为恨,实在是不智的行为。能够爱护对方,不私心占有,这就是尊重他人的礼。

  4.要不乱说而揭人善举

  中国人有一个坏习惯,喜欢挖人隐私,传恶不扬善。这个社会多一些好事,不是我们社会大众的共同幸福吗?佛经上赞叹释迦牟尼佛有庄严的三十二相,其中有舌覆额面的广长舌相,佛陀为什么能感得如此的正报呢?因为佛陀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不绮语者。佛陀对众生说话只有赞叹、鼓励,这就是给人信心的信。

  行为平坦的道路,要靠我们每一个人脚踏实地去建设,过程虽然很辛苦,但是只要熬过日晒雨淋的艰难,就能享受电掣风驰的乐趣。祝福各位都有一条平坦宽阔的人生大道!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