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与人生
──上惟下觉大和尚开示于崇右企专(90/03/28)
我们都希望生活要充实、愉快,也希望生存有价值、有意义;除了生活、生存外,我们还有自己的生命。人的生命是无穷尽的,社会上少数人不了解生命的可贵,所以自我放弃、自我陶醉、自我消遣,乃至于寻欢作乐。
所谓的人生,包含三个意义:一个是生活、一个是生存、一个是生命。每一个人都应该要关心自己,能够关心自己、尊重自己,一定也能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生活、生存和生命。
佛法告诉我们,人有过去、现在和未来。如果我们相信人有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的生存空间,就是无穷尽地广大;我们的生命,就是无穷尽地长远。佛经中提到,过去是因、现在是果;现在是因、未来是果。但人们并不相信这些道理,为什么呢?一般人认为,未来的事看不见,过去的事也不知道,所以不相信过去,也不相信未来。既然不相信过去,也不相信未来,那是不是也不相信现在呢?如果连现在也不相信,人生不就失去方向了吗!
关于过去,至少我们知道父母的父母,知道曾祖父母,也知道曾祖父母的父母……,再追溯上去,历代祖先可能就不知道了。但是,不知道并不能说没有。因此,我们应该了解,过去是一定存在的。古今中外,有些人一生下来,就知道前世的事情。例如,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知名的文人白居易,一生下来就认识「之、无」二字。
前一阵子,报纸记载台南有一个人,喝醉酒躺在公园里面,经路人报警送到警察局。等他清醒了,正要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却突然心脏病发而死。警察依程序处理并通知家人领回,也请法院开了死亡证明。他的儿子将他领回去后,他晚上就托梦给儿子,说:「我不是因为喝酒心脏麻痹醉死的,而是被六、七个人打死的,赶快替父亲申冤啊!」他的儿子到了警察局,重新报案申冤。结果经过调查、验尸,证明他确实是被打死的。
佛教的历史上,这类事情也记载得很多,证明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生命,都会起念头。这一念心,在晚上睡觉时会作梦。为什么人会作梦呢?在梦中进入另外一个天地、另外一个世界,有苦也有乐,等到梦一醒,乐也不可得、苦也了不可得。每个人应该多多少少都有过这种经验,有时候梦中的事情,还会有一些感应。因为我们这一念心是无远弗届的,这念心灵的感受,无论远近,都是存在的。例如,自己的亲人、子女到国外念书,每天都在挂念他的生活、学业、身体健康。某个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所想念的人生病;第二天长途电话一打,确实生病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就是心灵的作用。相信一般人都听过第六识的感应,人除了物质生活外,还有心灵的世界。所以,佛法告诉我们,人有三世因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有其根据。
如果人只重视物质生活,为了追求物质、功名利禄,不停地忙忙碌碌。为了自己的享受、事业、名利,不择手段、巧取豪夺,或许自认为很有成就,其实却造了很多业,也给社会带来很多动乱,乃至造成大众的伤害,最后终究空过一生,这就是物质生活泛滥所造成的影响。
然而人除了物质生活,还有心灵世界;如果只是盲目地追求物质,心灵便无法得到安定,空虚、烦恼也常常伴随而生。一般人追求物质,就算追求到了,心中也无法得到满足与充实,因为物质生活有限,而人的欲望却无有穷尽。例如:对拥有钱财而言,一般人有了十万想一百万,有了一百万想一千万;就算是拥有了全世界,还想要征服太空。所以始终在追求当中、在烦恼当中。
在欲望的驱使下,所追求的得到了,只是暂时得到一种满足与快乐。这种快乐并非真正的快乐,而是物质刺激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短暂的快乐。等到这种快乐的感受慢慢消失了,又感到空虚烦恼,又去追求第二种快乐,这便是一种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过去一般人以打牌、跳舞作为刺激感官获得短暂快乐的方式。现在的人不但打牌、跳舞,还要吃摇头丸,用各种方法来麻痹自己,使自己忘了自己是谁。然而,如此一来,却也让自己愈来愈卑微。
佛法告诉我们,对物质生活要看淡、看破、放下;精神生活则须提升,如此才能有安乐的生活。
精神生活就是我们当下这一念心,这念心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感觉很平静、很宁静,这就是最富足的精神生活。例如,白天在上学、上班或做任何事业,到了下午或晚上,感觉身心很疲倦,这时候,只要把眼睛闭上静坐一段时间,让烦杂的思绪、心念沉淀,心中没有妄想,清明的智慧现前,马上就感觉精神充沛,我们的心灵也因此获得净化提升。明白这个道理了,就要有信心,要在这一念心安顿自己、提升自己、净化自己。
物质生活和我们的精神世界是同时发展的。所谓物质生活,在佛经里面来讲就是福德资粮。如果我们明白这些道理,从这个方向去努力,人生就会愈来愈光明、过得愈有意义。
所谓修福德就是修善法。如果没有福报,做什么事情都会不顺利,都会产生障碍。例如学生念书,虽然立志要大学毕业,或者想要得到博士学位,但是如果没有福报,经济环境不允许,家里面连三餐都没有着落,衣食住行都有障碍,这时候,只能半工半读。白天打工,缴学费、维持家庭,晚上还要去读书。由于一个人的体力、心力是有限的,因此,在这种因缘条件下,想要学业有所成就,实在是非常不容易。相反地,如果经济环境很好,一切衣、食、住、行都是现成的,能够专心用功读书,学业一定会有所成就。在社会上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出家修行也是一样,所以,佛法告诉我们要修福报。而福报从何而来?就是要修一切善法。
中国历史上的宋太祖,曾拜张果老为师。张果老就是陈抟仙人。当时,宋太祖的手下大将名叫曹彬,专门为宋太祖打天下,是一个大功臣。陈抟仙人一看到曹彬,就说:「大元帅,我看您的脸相有点不对喔!到了晚年的时候,性命难保,您现在应该多修善法,绝对可以改变您的命运,增加您的福报啊!」曹彬知道他是个仙人,绝对不会骗人,所以始终把这个问题放在心里。有一次,宋太祖派曹彬领军收复四川瀛邠县。收复后,部将们建议曹彬放火烧城,以永绝后患。曹彬当时记起了陈抟仙人的话,于是下达命令,所有的人都不准伤害这里的人民和一草一木。不仅如此,曹彬还发放生活费给投降的俘虏,或者发放他们还乡。后来曹彬离开此地,瀛邠县的人就为曹彬修了一个庙,称为曹公庙。曹彬领了部队回到京城后,遇到陈抟仙人,陈抟仙人一看:「大元帅啊!您做了什么大善事?我看您面有金光,相貌都变了!您现在不但不会害病,将来一定是大富大贵啊!」后来,曹彬生了九个儿子,都是将相之才;他自己活了九十多岁,富贵长寿。这就是修福报、修善法的果报。
佛经云:「不可以小善而不为,不可以小恶为之。」佛陀经常对弟子开示,告诉大众要修福报。例如有一位比丘,受居士供养了一件新衣服。佛陀就藉这个机会,问他的弟子:「现在有居士供养你一件新衣,你这件旧的衣服,要怎么处理啊?」这位弟子回答:「世尊,我现在得到了新衣服,旧的衣服还是要保存,等到旧衣服穿烂了,才开始穿新衣服。」佛陀又说:「啊!等你把旧衣服穿烂了,又做何处理呢?」这位比丘就讲:「这衣服穿烂了,就把它剪成一块一块的,当成擦桌子的抹布。」佛陀接着又问:「如果擦桌子的抹布已经擦烂了,要怎么处理呢?」比丘便回答:「世尊,这抹布烂了,我就把它埋在树下做肥料。」
借着佛陀与弟子的问答,我们便能深刻了解惜福、修福的观念。惜就是爱惜,修就是积极的修善断恶。一个是开源,一个是节流。开源就是积极的成就功德、善法;节流就是要爱惜我们的福德资粮。尤其我们现在物质生活,都很丰裕、充足,更要懂得去珍惜。佛经云:「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被毛带角还。」就是说这批菜、这粒米,任何事物我们都要爱惜,爱之不遗,这就是惜福。如果一个人,在人生当中知道这些道理,无论是衣、食、住、行,都本着惜福、修福的观念,福报便会愈来愈增长。
一个人这一生,或是活到七十岁、或者是一百岁,不论寿命长短,都一定要吃、要住、要穿。佛经中提到,我们过去所修的善法、福报,积聚成今生的福德资粮。今生的福报,如果是一千万元,就要在这一生,七、八十年甚至百年使用这一千万元,所以这一千万要知道爱惜。如果不知道爱惜,吃喝嫖睹,很快这一千万就掏空殆尽,钱没有、衣物没有了,我们的生命、生活便会直接受到影响。就算是重新努力、奋发,剩下的这几十年还是会受苦。古云:「福禄寿,三星拱照」、「未睹生,先睹死。」这句中国的俗话,就佛法来讲,就是一个因果。过去的因,现在的果;现在的因,未来的果,丝毫不假。
有的人说,未来的事情何必理会那么多?未来又看不到。其实未来,并不一定是来世,十年也是未来、三年、五年也是未来、三天、五天也是未来、甚至于下一个钟头也是未来。倘若我们了解这些道理,「未来」实在不是一个迷信。如果修善积极、用功积极,不必等到来世,现世便能感得善果。
有的人看到社会上有很多人没有做善事,却都富贵、平步青云。相反的有很多人都在修善,乃至于在吃素,这一生中却是苦苦恼恼,没有发迹。便认为佛法中的所说的因果,只不过是劝我们做好事罢了,根本没有所谓的因果。
以佛法而言,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佛法所谈的因果通三世,过去、现在、未来,是非常公平、必然的轨则。过去信了佛,做了善事,今生便具足福德可以来运用。今生做了坏事,虽然逃过了法律,但是恶业的果报在未来必定会呈现,所谓「三世因果,丝毫不假」。
儒家有句名言非常有意义。「做恶不灭,必有宿得;为善不昌,必有宿殃,殃尽必昌。」做恶的人,你看他现在好象是步步春风,一切都在富贵当中,这其实是他过去生中修来的福报。今生他若不知道再修福报,只是在享受,等他把福报用光了,马上就会穷途潦倒,如何还能这样春风、富贵。「必有宿得」,前世修的福报用尽了,业果现前,马上就要受报。观察社会中种种状况,便可了解此言不虚。「为善不昌,必有宿殃」,做好事的人,现在没有善果,是因为他前世做了恶业。恶业果报现前,今生就一定要去受报。了解因果的道理,不管什么业报现前都要忍耐,现在积极努力的修善断恶,等到恶报的业果消除了,善业现前,一定会受善报。
由儒家的这句名言:「做恶不灭,必有宿得;为善不昌,必有宿殃,殃尽入昌」可以了解佛法和儒家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明白此理,未来便有无穷尽的希望。佛经有云:「富贵人家修行学佛,从光明再到光明,贫贱人家学佛,从黑暗到光明。」了解这个真理,朝这个方向去努力,这一生中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中台山有中台四箴行,落实这四个道理,福德智慧便能增长成就。
对上以敬
对于父母、师长和主管,都要有恭敬心。每个人心中都有慢心,认为自己很优越、很高尚。无论是家庭、学业或事业,每个人都有自尊。如果自尊偏差了,就是一种慢心。自己有了慢心,并不容易察觉,所以要有恭敬心,藉恭敬心来改变自己的慢心。对上以敬,子女对父母、学生对师长、属下对主管都要有恭敬心。儒家所说,「主诚互敬」,有诚、有敬,自然能成就善法、功德。佛法云:「有一分恭敬心,就消一分业障;消除一分业障,便能增长一分福德智慧;有十分恭敬心,就能消除十分业障;消除十分业障,便能增加十分福德智慧。」所以对上要养成恭敬心,只要有恭敬心,自然就有福德。
对下以慈
在上位的人,对于下属要有慈悲心;例如父母对于子女要有慈悲心,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学业及生活,这些都是慈悲心的展现。身为主管,对部属要有慈悲心,关心的部属的身体、升迁。受了长官的关心,部属一定很忠诚。如果不去关心,在下位的人,自然就对上位的人产生隔阖,所以要以慈悲心对待下属。佛法云:「诸佛菩萨以慈悲心为根本,因慈悲心生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等正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菩萨以慈悲心为根本,是趣入正觉的要道。
每个人心中都有三把无明火,第一是瞋火、第二是欲火、第三是饥火。这三把火时时都在焚烧我们的心。如果具有慈悲心,无形当中就能化除心中的瞋火、欲火及饥火。欲火,指的是男女之欲,男孩子看到女孩子,产生了欲爱,心当中就有火,心念一动,身体就会发烧。起心动念时没有觉察,还继续打妄想,慢慢想下去,无明火便愈来愈深,到了极限,这把火把理智都烧掉了,就称之为色胆包天,便会做出种种不轨的事情。相反的如果常常保持慈悲心,无明火便无从烧起,所以平时要有慈心,方能灭除心中的烦恼火,清明的智慧便会时时现前。
对人以和
对任何人都要和气。一般人都知道「家和万事兴,和气能生财」,心当中常存与人和合相处的心,我们的生命、身体才会健康。如果不合,喜欢发脾气、起瞋心,无形中就会损伤身体的健康,人与人之间也不容易产生一种和睦、合作的互动。例如佛教为维持僧团和合而制定六和敬,依这六个共同遵守的理念,来维持僧团的和谐。了解人与人之间要和气、和合的道理,并能身体力行去实践。这个社会一定安详,家庭一定和气,整个世界一定太平,所以与人和合相处,是很重要的事情。
对事以真
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负责,不居功不诿过,就是真。无论做任何事情,在学校读书、做学问要认真负责,平时要复习,从来不缺课,考试不做弊。就算凭着作弊通过考试而拿到文凭,因为平时不认真学业,便有书到用时方恨少之憾。等到要用时,自己的才智、技能,都不如人,事业、前途一定没有办法辉煌腾达。所以在学校,要认真负责,用功学习。以研究学问而言,自己要有逻辑,要找到思惟道理的方式,不能东抄西抄,人云:「千古文章,一大抄」,那是错误的说法。现在和过去不一样,抄袭他人的作品,就会受到各方的指责,乃至于学业、事业,都会受影响。
所以对什么事情都要真,在家庭、在社会、在任何岗位,都要认真负责。例如打坐也一样要真,不能敷衍了事,静坐并非只是坐着而已。打坐时不打妄想、不打昏沉,要保持这念心清楚明白,才能与道相应。否则身坐在这里,心在打妄想,就等于没有静坐,浪费时间。
中台四箴行是增长福慧的方向,把这四个方向的道理做到了,一定能增长福德,不论在何处,都能自在作主,诸事顺遂。
人必须要有福报,没有福报做任何事都是障碍,修善积福的道理便在此。然而有福德还必须有智慧,如果有了福德与钱财,不知道如何应用,甚至于滥用,吃喝玩乐、花天酒地,反而运用福报造恶业,造了恶业就要堕落。
佛法告诉我们,除了钱财、福报以外,还要修智慧。一般人可能会误解,以为佛法提到的智慧,是指拿到博士、硕士等学历,乃至于学习种种技艺就是智慧。其实,这只是一种知识而非智慧。
佛法的智慧和知识是有分别的,知识是学习而来的,而能学的这念心,才是智慧。所以智慧是本具的,知识属于后天学习而来的。无论是科学、哲学、医学,都是学习而得的知识。我们这念心,保持平静、宁静,经常检讨反省,使这念心安住正念才是智慧。
古德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对于所学习的,天天都要增加、要进步,所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种种知识就是在增加。而道就是我们这念清净心,「为道」,就是要修行成道,使我们这念心光光明明,一法不立。把心当中的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去的干干净净就是「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就是不生不灭、无穷尽的生命。在人生当中,除了修福德以外,还要体悟自己的本心本性,才是真实不虚的真生命。禅宗里面讲:「本心本性」,也就是一般人常说的,「要活在当下」。
如果真正活在当下,生命就是无穷尽的,因为心念是不生灭的、是真实不虚的,不随妄想执着与颠倒,这一生会过的很愉快、很幸福,因为我们找到真正的自己了。
一般人常把自己称为「我」,究竟那一个是我?举例来说,小学的时候,认为小学是自己,可是小学很快就过去了。小学读完了,就读中学,读中学的时候,认为中学这段生活是自己。可是中学读过了,又读高中,你认为高中这一段生活是自己。一旦高中毕业了,高中这一段生活也不存在了。我们的身体、生活或习气,无时无刻都在改变;每一个时段、阶段,都不一样。高中毕业了,读了大学,又觉得读大学好象没有成就。等大学毕业了,又想拿一个博士,或者在社会上创造一番事业。等到当了公司的董事长,过去大学的生活已不复存在。
不论董事长、老师、教授,每一个因缘都是人生另一个开始。甚至于生了孩子,孩子又结了婚,抱了孙子……想一想,那一段生活是「我」?如果小学时的自己是「我」;那么到了大学时,小学时的「我」又去那里了?依此类推实在是找不到自己啊!
一般人所认知的「我」都只是外面的一些假相。年轻的时候,年轻貌美、身强力壮,认为这是自己,可是很快就会过去。到老的时候,老迈愚钝,还认为这个是自己。人生就像一个梦境,每一个阶段都对梦境中的「我」产生了执着,因为认为有个「我」,便会因为在乎这个假相的「我」而产生执着与痛苦。如果我们不产生执着,确确实实就能掌握自己的真生命。一般人常说,「人老心不老」这句话显发着人生的真理,真正悟到这句话便能了解确实是「人老心不老」。
举例而言,在小孩子的时候有见闻觉知,能见、能闻、能觉、能知这念心。活到七老八十,还是有见闻觉知这念心。小孩子时,吃盐巴知道是咸的,等到七老八十了,吃到盐巴还是咸的。小孩子吃糖知道是甜的,活到七老八十,还是知道吃糖是甜的。外相的假我会改变,而能知的心始终都存在,体悟到能知的这念心就是我们的真生命。
每个人都有灵知灵觉的这念心,「知」就是我们的觉性,能够把「知」掌握住,白天、晚上都能作主;进一步达到绝对的知,不仅不作恶梦,连好梦都不作,甚至达到无梦的境界。所谓「圣人无梦」,即使在睡梦中也是清楚明白,这念心始终不迷惑、不颠倒。
圣人即是觉者,每一个人都有灵知灵觉的这念心、都有佛性,都可成佛、成菩萨,都能达到圣人的境界。所以佛、菩萨,不离当下这念心。心中起一个善念,这个善念使我们心生欢喜、心开意解,一念清净当下即是净土。心当中时时保持正念,就能超凡入圣;心当中有邪念、杂念、恶念、有贪、瞋、痴,就是在地狱、畜牲、饿鬼中受苦。佛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念心性人人本具,要作迷惑颠倒的众生、超凡入圣的圣人、随境堕落的三途都操之在己。
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能载舟」,用水譬喻我们这一念心;这念心起了善念、正念、净念,就能载舟,载我们到光明的地方去。相反地,心当中起了恶念,邪见、杂念,就是黑暗、就要堕落受苦,这就是「水能覆舟」。如果明白这些道理了,只要当下这一念心能够作主,人生一切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佛经中提到,每一个人都有灵知灵觉的这念心,这念心不生不灭;只要时时回光返照,使心平静、明净、作主、安祥、自在,就是掌握了我们的真生命。
中台禅寺,每年皆定期举办禅七,在禅七当中用功体悟心性,就是在体验自己的真生命。举例而言,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初初开始打坐觉得腿酸、腿痛、腿麻,觉得不是在坐禅,像是在坐牢那么痛苦。等过了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身体调过来了,这念心就像一潭止水、一片镜子这么宁静、平静,一个钟头一剎那就过去了。此时便能真正体会到这念心,体会佛法的真,体会到自己的真生命。
除了体悟以外,还要有智慧,智慧就是认识自己当下这念心。我们的智慧不足皆来自妄想,执着太多,把这一念清净心蒙蔽了,使我们无法认清万法的真实相状。这念心,像天上的太阳一样,时时刻刻都是在光明当中,可是云雾一来,太阳的光明被乌云覆盖起来了,好似光明不见了。但是乌云一过去,自然云开日现,光明重现。所谓蒙蔽,并非指失去,而是清明的智慧心被无明烦恼障碍了。
佛经当中提到,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佛陀广说八万四千个法门来对治烦恼。如果把烦恼再归纳,便成一百零八个烦恼,有一百零八个法门来对治;如同念珠的数目常是一百零八个念珠,念破、照破我们一百零八个烦恼。烦恼化除了,心就得到清凉与解脱、就能超凡入圣。再把一百零八个烦恼,浓缩归纳成六个烦恼,贪、瞋、痴、慢、疑、邪见。这个六个烦恼,障碍我们内心,如同六弊。用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来对治心当中的六个烦恼;烦恼对治了,心念便得到提升与解脱。
所谓解脱不是一般人所说的死亡,也不是到西方才是解脱。而是指我们心当中的烦恼没有了,从烦恼的执着束缚中解脱。烦恼是自己的妄想累积出来的,现在不打妄想,马上烦恼就没有了。佛法中提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这念心,过去所起的心念,已经过去了,再也不要去想它,一切从现在开始。「未来种种譬如今生」,现在知道修福德,把握当下,我们人生的生活、生存和生命,一定是很愉快、很幸福。
要圆满我们的人生,第一个要有福报,第二个要有智慧。如果福德、智慧圆满,就能成佛作主。遵循佛法而行,能令我们达到智慧与福报圆满。佛经中提到「福慧两足尊」,这样的境界,人人都可以做到,没有哪一个做不到。福报每个人只要落实、用心尽力,都能做到;智慧的涵养,便要透过检讨反省,如果知道检讨反省,并且确实落实,智慧增长,人人都能成佛作主。
每一个人都有这念心,福德与智慧的增长,能帮助我们不打妄想、昏沉,念念分明、处处作主。作主的心保持三分钟、清净三分钟,就得到三分钟的解脱,做三分钟的佛。能保持十分钟,得到十分钟的解脱,就成了十分钟的佛;我们保持半个钟头,半个钟头得到清凉、自在、解脱,就成了半个钟头的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确确实实翻过来是手掌、翻过来是手背,一切都操之在己,只是做与不做的问题。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作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打坐也有境界和层次之分,所谓「半亩」,是指我们这念心就像池塘的清水一样。这一潭清水,怎么样去找?便要回光返照。「一鉴开」,只要能够返照就能觉察到我们自性的光明,看到本心本性。平时,两眼都是往外攀缘,现在把它收回来往内照。往内照马上就会发现,这一念心里面有种种的妄想、有种种的境界。
这念心无量无边的广大,念念迁流,像作梦一样,都是虚妄不实的境界。不能作主,打坐时也容易如此,很多人不了解打坐,研究打坐,结果反而走火入魔。因为把心中的幻境当作真实的境界,一旦当作真的,我们这念心就产生了分别执着,心收不回来,就乱说乱讲,行为举止异常。所以心中有种种的妄想、执着、欲爱,在打坐时,这一些念头、境界现前时,就是要作主,不要理它。
「天光云影共徘徊」,虽然妄想的心念不断迁流,但清净的心是本具的,从不因为妄想而失去。静坐时只要不理妄想,不追随妄想,妄想自然会慢慢减少,便有一点清凉的境界了,这时候就会觉察到自己的本心本性。感觉一个钟头一剎那就过去了,身心都很平静、很安然自在。
「问渠那得清如许」,怎么有这么好的境界啊?「为有源头活水来」,其实每一个人都有本具的心性,我们自己迷失了方向,不知道往内照,拼命往外面攀缘追求,执着妄想为真。能向内观,体会到这念宝贵的本心本性,就会觉得生命是无穷尽的。
所以无论是佛法或是儒家,都告诉大众有个真正的生命,真正的生命就在诸位听法这念心,只要自己直下承当,当下即是。人生除了物质生活以外,还有精神生活,明白了心性的道理,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便很充实、很富有、很愉快、很实在。
生命除了家庭、事业以外,还必须从福报与智慧这两方向去努力,才不枉费自己这一生,在种种动荡不安的外境中,找一个真正安身立命的地方,找到自己的真生命。
版权所有:楞严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