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一)
我们一个人一开始下来就是生,
到最后还是要死,
死是苦,生也是苦,
从开始一直到最后,
人生都是一个「苦」字。
所谓生与死,每人皆有这么一个关口,可是在迷的人不知道生也不知道死,但觉悟了的人就知道生、死的重要。
对生、死的看法,儒家与佛法有某种层次上的差别。儒家孔子所说:「未知生,焉知死」是希望我们去参究自己生从何来?以佛来说,又更进一步了,就是要我们「了生死」。
儒家对生死的看法,如果我们一个人在世问上建功立德,为国家、民族、社会尽心,如此,则虽死犹生,因为即使是死,但他的精神长存。如:历史上的岳飞与秦桧,岳飞留芳千古,秦桧则遗臭万年。岳飞的忠孝精神永远长存,这就是儒家对生、死的看法。
孔子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就证明我们人生要追求一个真理,我们悟到真理,是为道而牺牲,为国家、社会而牺牲,这也是道啊!这样子牺牲了,那么他的生命却始终存在的。而我们佛法上也有这种说法。「宁可持戒而死,不可破戒而生」,就是为了道。成道第一个要持戒清净,所谓「戒定慧三无漏学」,如果我们持戒不滴净,以后会带给我们一些生死与烦恼。佛法上也说:「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如果戒不清净,想要得到最高的禅定,也不容易,所得到的定即是邪定。
那么在我们佛法来讲,除了这些意义以外,另外还要更进一层,即认为生也是苦、死也是苦,所以要「了生死」。
一个人在世间上建功立德,是一个功德、也是一个福报,可是我们人还有过去、现在、未来,你建功立德,就算是有了福报,将来是人天的果报,人天的福报享完了,最后还是受六道轮回。
我们一个人一开始下来就是生,这一生不论你是做什么事业─士、农、工、商、学、兵,到最后还是要死,死是苦,生也是苦,从开始一直到最后,人生都是一个「苦」字。
生与死(二)
人生是苦,从生至死惟一「苦」字。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爱别离苦。
八苦炽盛。
人生是苦,从生至死惟一「苦」字。
怎么知道人生是苦?你看小孩生下来就聒聒叫,就证明他是很苦。怎么说是很苦?婴儿往母亲肚里是一个世界-十月怀胎,在母亲肚子里实在是苦事情,称为胎狱之苦,出来以后又是另一个世界,对这个世界的一切,均觉得不适应,感觉得很苦,所以是生苦。
老苦,老的时候行动一切皆不顺,做什么事情皆不能称心如意。
死苦,人快死的时候,四大分散自己做不了主。人死的时候地大分散,身体坏掉,神识会觉得山崩地裂,这个时候自己会觉得惊慌恐怖。水大分散,流脓流水,晚上作梦,梦到到处都是洪水,惊慌恐怖,无处可逃。风大分散,看到遍地都是猛风在吹,无处可逃。火大分散,晚上作梦看到遍地都是火在烧,令人惊慌恐怖,到最后如果我们这一生作了很多恶业,会看到地狱、畜生、饿鬼种种恐怖的境界,这些都是苦。
病苦,「生」了以后每个人都会生病,病有病的苦。
求不得苦,人生在世求不得的苦很多,如:学业力面,希望拿第一名,始终拿不到第一名,拿不到心中就起了烦恼。事业上也是如此,有了十万想一百万,有了一百万想一千万,甚至于整个台湾,乃至于整个世界,心始终没完没了,这就是求不得苦。因为一切皆有因缘果报,要求,要从因当中求,不要从果上去求。
求什么呢?求我们现在开始不要打妄想,不要造恶业,时时刻刻检讨反省,这样子来求,我们的心就安定下来了。心安定下来,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定力,乃至于我们的福报无形当中,就会增长。佛法上所说的求不得苦,是告诉我们要从这个上面去解脱。
怨憎会苦,不该看到的人,偏偏要看,彼此看了很不自在,所以怨憎会苦。在平时我们耍广结善缘,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这样即没有怨憎会苦了,如果彼此有了过节,最好能够冤家宜解不宜结,不看僧面看佛面。
五阴炽盛苦,我们身体色、受、想、行、识,这是属于五阴境界。色属于物质,色法里面有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第二个是心法,心法里面有受、想、行、识四个心里面的状态,色法加心法,就是我们这样一个人。
我们一个人不管多大岁数,都要受这个色、受、想、行、识的影响。尤其是在年轻的时代,十多岁到了二十多岁,都要受色、受、想、行、识的影响,身、心皆起大变化,产生冲击,这就是所谓色受想行识五阴炽盛。五阴炽盛,尽像一把火在心当中烧,使其身心不能平静,不能安定。
爱别离苦,我们一个人有种种执着,有种种情爱,父母有父母之情,儿女有儿女之情,同学有同学之情,朋友有朋友之情,人不能始终在一起,古人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生离死别」,「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
生与死(三)
我们每一个人念念都是在生灭当中,
所以就有生、老.病、死、苦。
禅宗祖师所说,你把这念心了了,生死就了了。
实在是如此的,
哪一念心?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
不攀缘、不颠倒,时时刻刻如如不动、了了常知,生死就了了。
所谓了生死就是在现在,而不是在未来。
佛法告诉我们了生死,生死就是自已的烦恼。刚才所说的八苦,即是自己的烦恼,一个是因的烦恼,一个是果当中的烦恼。我们起心动念就是因,果报现前了,逃也逃不了,这是果当中的烦恼。要想去了果当中的烦恼,必须从因当中去了。人已经生下来,如何去了?生了以后要受报,必须要面对现实,所以逃也逃不掉,到死的时候,死亡一现前,谁也逃避不了。
如果我们三昧修成功了,自己能够作主,能够作主生死就自在。平时我们对于我们的烦恼,时时刻刻检讨反省,把烦恼化掉,这样子就没有生,没有生就没有死,这是佛法对于生死更进一步的看法。
我们每一个人念念都是在生灭当中,所以就有生、老.病、死、苦。明白这些道理了,就知道生在那里?死在那里?如果我们这念心,「师父说法,大众听法这个心」一念不生,保持这个境界就没有生死了,当下就了了生死。所以禅宗祖师所说,你把这念心了了,生死就了了。实在是如此的,哪一念心?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不攀缘、不颠倒,时时刻刻如如不动、了了常知,生死就了了。所谓了生死就是在现在,而不是在未来。
生与死(四)
你要了生死,
时时刻刻注意当下这念心,起心动念这念心,
看看是起善念?或起恶念?
起善念就是福德,起恶念就是罪过。
最后一念不生,生死通通了了。
禅七当中就是了生死,生死的意义要知道,否则还是了不了生死,修净土宗的,认为生死是在死了以后,希望佛来迎接,认为这个就是了。这样了了以后,将来不来受生。这种生死是果报上的生死,平时若没有修观行、没有修定慧,心当中有种种烦恼,要想达到这个境界是不容易的。无论禅也好、净也好,都在我们这念心,我们心没有生灭,生死就了了。
起初儒家所讲的生死,和我们佛法所谓的生死有相同的,也有不相同的。不相同的就是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要想未来了生死,完全是靠现在,现在不能了,未来也不能了。佛经里面讲:「有此则有彼,无此则无彼,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就是说我们这念心有这么一个念头,这个就是生,有此。有这一些些,将来还有一些,是什么意思?
有一些些,就是有这么一个念头,有这么一个念头,看是什么念头?贪的念头?瞋的念头?痴的念头?如果我是贪的念头,看我贪什么?贪名、贪财、贪色、贪吃、贪睡?如果我们贪色,有一些些,男孩看到女孩就想,女孩看到男孩也免不了这念心上打妄想,这就是生死的根本,所以这就是生死。
你要了生死,时时刻刻注意当下这念心,起心动念这念心,看看是起善念?或起恶念?起善念就是福德,起恶念就是罪过。最后一念不生,生死通通了了。这就是从因上去了,而不是从果上去求,也不是从果上去了的。因没有了,果也没有了,有因才有果,有此则有彼,无此则无彼,没有这个东西,就没有那个东西,这是一定的道理。
善也是生、也是死;恶也是生、也是死,那我们怎样去了?一个是渐修了生死、一个是顿悟了生死。渐修是层次上的差别、所谓渐修即是修戒、修定、修慧,这样子去了,证到戒定慧三无漏学就好了,生死就了了。
顿悟了生死,即是顿悟自心,直了成佛,马上就能了。怎么说顿悟自心呢?即是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个心,不想过去、现在、未来,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是定。定当中还要有慧,这念心还要清楚明白。所以顿也好、渐也好,都能了生死。最重要的是,要从因当中去了。
版权所有:楞严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