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解网

大方广佛华严经译文(卷十七)

发布时间:2024-09-03 15:15:42作者:楞严网

这时,正念天子向法慧菩萨说道:“佛子啊!一切世界中的所有菩萨,依照如来的教诲而染衣出家。出家之后,到底要如何才能得到清净梵行,而得以从菩萨的阶位到达无上菩提之道呢?”

法慧菩萨就回答正念天子说:“佛子啊!大菩萨在修学清净梵行的时候,应当以十种法来作为所缘的境界,而对所缘的境界加以专心忆念地观察。这十种所缘的法就是:一,身;二,身业;三,语;四,语业;五,意;六,意业;七,佛;八,法;九,僧;十,戒。应当如实的观察这十种法,从观察身是否为清净梵行,一直到观察戒是否为清净的梵行。

“如果身是梵行的主体,那么清净梵行就是非善的,就是非法的,就是浑浊的,就是臭恶的,就是不净的,就是可厌的,就是违逆的,就是杂染的,就像死尸一般,就是诸虫聚集的污秽之处。

“如果身业是清净梵行的主体,那么清净的梵行就是行、住、坐、卧,就是左右顾盼,就是俯仰屈伸。

“如果语言是清净梵行的主体,那么清净梵行就是音声风息,就是嘴唇、舌头、喉咙、口吻、呼吸、吐纳、压抑、纵扬与高低清浊了。

“如果语业是清净梵行的主体,那么清净的梵行就成了起居问讯、略说、广说、譬喻说、直说、赞叹说、诋毁说、安立假设说、随俗说、显示真义之说等各种言说了。

“如果意是清净梵行的主体,那么清净的梵行则应是明了、是观察、是分别、是种种的分别、是忆念、是种种的忆念、是思惟、是种种的思惟、是幻术、是睡眠与梦。

“如果意业是清净梵行的主体,那么清净的梵行就成了思想、寒热、饥渴、苦乐、忧喜等感受。

“如果佛是清净梵行的主体,那么请问:到底色是佛呢?还是受是佛呢?想是佛呢?行是佛呢?还是识是佛呢?三十二相是佛呢?还是八十种好是佛呢?神通是佛呢?业行是佛呢?还是果报是佛呢?

大方广佛华严经译文(卷十七)

“如果法是清净梵行的主体,那么到底寂灭是法呢?还是涅槃是法呢?不生是法呢?还是不起是法呢?不可说是法呢?还是无分别是法呢?无所行是法呢?还是不合和聚集是法呢?

“如果僧是清净梵行的主体,那么到底预流向是僧呢?还是预流果是僧呢?一来向是僧呢?还是一来果是僧呢?不还向是僧呢?还是不还果是僧呢?阿罗汉向是僧呢?还是阿罗汉果是僧呢?三明是僧呢?还是六通是僧呢?

“如果戒是清净梵行的主体,那么到底坛场是戒呢?还是讯问清净是戒呢?教授行为的威仪是戒呢?还是授戒仪式的三说羯磨是戒呢?和尚是戒呢?还是阿阇梨是戒呢?剃发是戒呢?还是着袈裟衣是戒呢?乞食是戒呢?还是正确的活命方式是戒呢?

“就如同以上所述,加以如实的观察之后,心中对于身无取着,对于修也无所染着,对于法也能够无所住;过去的已灭,未来的还未至,而现在则为空寂;没有造作业力的主体,也没有受报的主体;这一世本然性空而不移动,彼世也本然性空而不改变,这一世与彼世都本然性空而互不侵犯。

“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什么样的法能名为清净梵行?清净梵行从何处而来?为谁所有?它的主体是谁?又由谁来造作业力?到底是有,还是无呢?到底是色,还是非色呢?到底是受,还是非受呢?到底是想,还是非想呢?到底是行,还是非行呢?到底是识,还是非识呢?

“在如实地加以观察之后,因而彻见梵行法不可得,现在、过去、未来三世诸法空寂,意念无有取着,心也没有任何障碍,所行究竟无二,具足一切方便自在,受持无相之法,观察无相之法,了知佛法平等,具足一切佛法;如此,才能名为真正的清净梵行。

“菩萨修学以上十种法之后,应再修习以下的十种法。这十种法即是如来十力:一,处非处的智慧力;二,过去、现在、未来业报的智慧力;三,渚禅解脱三昧的智慧力;四,诸根胜劣的智慧力;五,种种解的智慧力;六,种种智的智慧力;七,一切至处道的智慧力;八,天眼无碍的智慧力;九,宿命无碍的智慧力;十,永断习气的智慧力。

“以上的如来十力,菩萨应能一一加以如实观察,了知在每一种如来力当中,都具有无量的义理,并且对于这些义理都应仔细的咨询请问。而在听闻解说之后,更应发起广大的慈悲心,观察一切众生而不舍离;仔细思惟诸法,努力精进无有休息;修行无上的净业,心中不求任何的果报;了知一切的境界如幻、如梦、如影、如响,亦如同变化一般。

“如果诸菩萨能够与以上所说的观察与行持相应的话,就能够现证诸法,不会生起对立的见解,一切的佛法即时示现在前,从初发心的一刻就得证了无上正等正觉,了知一切法就是心的自性,不必经由他人启悟即能成就智慧之身。”

卷第十七(续):《初发心功德品》导读

本品是在显明发心的胜德,前两品说明十住的位阶与修行,所以接下来明其功德。而且前一品末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这一品是要接下来解释这个道理的。这一品梵本的名称叫“初心菩萨功德藏品”,是初发心的菩萨已蕴积无量无边的殊胜功德之意。

这一品分为长行与重颂二个部分。其中长行又可分为七个部分:一,天王请说;二,叹深难说;三,就喻校量;四,就法略示;五,地动兴供;六,他方证成;七,以偈重颂。第三“就喻校量初发心功德”是本品的主体,用了十一大喻来显示初发心功德不可限量,远胜于其他功德,这十一大喻是:一,利乐众生喻;二,速疾步刹喻;三,知劫成坏喻;四,善知胜解喻;五,善知诸根喻;六,善知欲乐喻;七,善知方便喻;八,善知他心喻;九,善知业相喻;十,善知烦恼喻;十一,供佛及众生喻。

发菩提心的功德不可限量,是由于他的动机不可限量的缘故,例如说菩萨“欲不断佛种故发菩提心”、“欲度脱一切众生故发菩提心”、“欲知诸佛平等境界故发菩提心”。因此华严四祖澄观(公元七三八—八三九年)说:“初心契于智海,岂有边涯?犹微滴入于天池,齐无终始!”初发菩提心的功德可说是无始无终、一即一切而不可穷尽的,所以经文重颂说“十方世界诸如来,悉共赞叹初发心”。

菩萨的初发心,本品所说的十一种喻,可说是前一品梵行品中净修佛陀十力的阐明。菩萨瞻仰佛陀的十力无碍智慧而发菩提心,是为了灭众生种种苦恼,欲见十方诸佛,得佛一切智的缘故。因为发心能出生一切佛,而菩提心是十方佛德的根本,所以菩萨发菩提心以上求佛果、下化众生。

卷第十七(续):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

【白话语译】

这时,帝释天王向法慧菩萨说道:“佛子啊!菩萨初发菩提心时,他所得到的功德,到底有多少呢?”

法慧菩萨言:“这个义理是十分深奥的,是十分难说、难以了知、难以分别、难以信解、难以证得、难以修行、难以通达、难以思惟、难以度量、难以趣入的。不过,虽然是如此的困难,我还是应当承受佛陀威神力的加持而向你宣说。

“佛子啊!假使有人用一切令人喜乐的器物,供养东方阿僧祇世界的所有众生,如此不断地供养,经过了一劫,再教导他们清净地受持五戒;而对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的世界,也都作同样的供养与教导。佛子啊!你认为如何呢?这个人的功德是不是很大?”

帝释天王回答说:“佛子啊!这个人的功德太大了,只有佛陀才能了知;其余的一切人等是无能测度的。”

法慧菩萨说:“佛子啊!这个人做这些事所得到的功德,比起菩萨初发心的功德,那真是无法比拟的啊!勉强地形容,前者的功德与初发心菩萨的功德相比,是百分不及其一,千分不及其一,百千分不及其一,甚至是亿分、百亿分、千亿分、百千亿分、那由他亿分、百那由他亿分、千那由他亿分、百千那由他亿分、数分、歌罗分、算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也都不及其一,由此可以了解菩萨初发心功德的广大。

“佛子啊!我们暂且将刚才的比喻放下。现在,假使有人用一切令人喜乐的器物,供养十方十个阿僧祇世界的所有众生,不断地供养,经过了百劫,再教导他们修学十善道;然后又不断地供养,经过了千劫的时间,再教导他们安住于四禅的境界;然后又不断地供养,经过了百千劫,再教导他们安住在四无量心;然后又不断地供养,经过了亿劫,再教导他们安住在四无色定之中;然后又不断地供养,经过了百亿劫,再教导他们安住在须陀洹果;然后又不断地供养,经过了千亿劫,再教导他们安住在斯陀含果;然后又不断地供养,经过了百千亿劫,再教导他们安住在阿那含果;然后又不断地供养,经过了那由他亿劫,再教导他们安住在阿罗汉果;然后又不断地供养,经过了百千那由他亿劫,再教导他们安住在辟支佛道。佛子啊!你认为如何呢?这个人的功德是不是很大?”

帝释天王说:“佛子啊!这个人的功德大到只有佛陀才能了知其详啊!”

法慧菩萨说:“佛子啊!这个人的功德,比起菩萨初发心的功德,那真是小太多了,可以说是百分不及其一,千分不及其一,百千分不及其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其一。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功德呢?佛子啊!一切诸佛初发心之时,不只是为了以一切令人喜乐的器物,来供养十方十个阿僧衹世界中所有的众生,然后历经百劫,乃至百千那由他亿劫的缘故而已。初发菩提心,也不只是为了教导这些众生,使他们修习五戒、十善业道,教导他们安住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教导他们证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的缘故而已。

“发菩提心是为了使如来的种性不至断绝,为了使佛道充遍一切世界,为了度脱一切世界的众生,为了完全通晓一切世界的成坏,为了了知一切世界中的众生染垢清净,为了了知一切世界的自性清净,为了完全了知一切众生的心乐、烦恼与习气,为了完全了知一切众生死于此、生于彼的实相,为了完全了知一切众生的诸根方便,为了完全了知一切众生的心行,为了完全了知一切众生的5世智慧,为了完全了知一切佛境界平等;是为了以上这些愿力的缘故,才发起无上菩提之心。

“佛子啊!我们再将刚才的比喻放下。现在,假使有一个人,在一念之间,能够通过东方阿僧衹的世界那么远的距离;如果他念念都是如此,不断地前进,在穷尽一个阿僧衹劫的时间之后,所通过的这些世界,几乎没有人能够得知最后的边际。又有第二人,在一念之间,能够通过前面那个人在阿僧祇劫中所通过的世界距离;也穷尽一个阿僧祇劫的时间,再不断地前进。依此推演,每一个人都能于一念之间,通过前者在阿僧祇劫中所通过的地方,如此辗转共有十位之多。而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的世界,也都是如此。

“佛子啊!在十方之中,每方十人,总共有一百人,他们一个一个如此通过这些世界,则所通过的世界虽然极为广大,但是,菩萨初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其所具有的善根功德,是没有人能够得知其边际的。

“这是什么原因呢?佛子啊!这是因为菩萨的发心不可限量,他不会只为了前往了知那些有限的世界,就发菩提心;他是为了了知十方无量的世界,才发菩提心。

“也就是,为了要了知妙的世界就是粗的世界,粗的世界就是妙的世界;上仰的世界就是覆盖的世界,覆盖的世界就是上仰的世界;小的世界就是大的世界,大的世界就是小的世界;广的世界就是狭的世界,狭的世界就是广的世界;一个世界就是不可说数量的世界,不可说数量的世界就是一个世界;不可说的世界进入一个世界,一个世界进人不可说的世界;污秽的世界就是清净世界,清净世界就是污秽的世界。是为了了知一根毛的尖端当中,一切世界所有的差别体性;一切世界当中,一根毛尖端的一种体性。是为了了知一个世界当中出生一切的世界,是为了了知一切世界当中实无体性。也是为了以一念心就能完全了知一切广大世界而没有任何障碍,而发起无上正等正觉心。

“佛子啊!我们再将刚才的比喻放下。现在,假使有一个人,在一念之间,能够知晓东方阿僧祇世界的成、住、坏、空的时劫数量;而且每一念都能同样知晓,一直穷尽一个阿僧祇劫的时间,那么他所知晓的时劫数量,几乎是无人能够得知到底有多少的。如果又有第二个人,在一念之间,就能够知道前者经过阿僧祇劫的时间才能知晓的时劫数量。就像前述所说的,下一个人都超越上一个人所能了知的时劫数量,如此辗转推演到第十个人。而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的世界,也都是如此。

“佛子啊!这十方阿僧衹世界的成坏时劫,其数量毕竟有其极限;但是,菩萨初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功德善根,是无人能够测度的。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菩萨的发心不可限量,不会只为了知晓那些世界的成坏时劫,就发起无上正等正觉心;菩萨是为了完全了知一切世界的成坏时劫,而发起无上正等正觉心。

“也就是为了了知长时劫与短时劫的平等,短时劫与长时劫的平等;一时劫与无数劫的平等,无数时劫与一时劫的平等;有佛时劫与无佛时劫的平等,无佛时劫与有佛时劫的平等;一佛的时劫中有不可说的佛陀,不可说的佛时劫中有一佛陀;有量时劫与无量时劫的平等,无量时劫与有量时劫的平等;有尽时劫与无尽时劫的平等,无尽时劫与有尽时劫的平等;不可说时劫与一念的平等,一念与不可说时劫的平等;一切时劫入于非时劫,非时劫人于一切时劫。是为了能在一念中间完全知晓前际、后际及现在一切世界的成坏时劫,而发起无上正等正觉心,所以名为初发心大誓庄严了知一切时劫的神通智慧。

“佛子啊!我们再将刚才的比喻放下。现在,假使有一个人,在一念之间,能够了知东方阿僧祇世界中,所有众生的种种相异差别知解;而且能够念念都具备这样的知解力,历经一个阿僧祇劫。再来,假设有第二个人,在一念之间,就能够了知上述那个人在阿僧祇时劫当中所了知众生的种种知解差别,如此也经过了一个阿僧衹劫。依此往下推演,每下一个人都能于一念之间,了知前者在阿僧祇中所能知晓众生的种种差别知解,如此辗转共有十位之多,而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的世界,也是如此的情形。

“佛子啊!这些十方众生的种种差别知解,也是有其极限的;但是,菩萨初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功德善根,却是无人能完全了知其边际。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菩萨的发心不可限量,他不会只是为了了知那些众生的种种知解,就发起无上正等正觉心;而是为了完全了知一切世界当中,所有众生的种种相异的差别知解,才发起无上正等正觉心。

“也就是为了了知一切差别的知解是没有边际的,一个众生的知解与无数众生的知解是平等的;为了得到不可说的差别知解的方便智慧光明;为了完全穷尽众生大海中的各各差别知解;为了完全了知三世中善、不善的种种无量知解;为了完全了知相似知解与不相似知解;为了完全了知一切的知解是一种知解,一种知解就是一切知解;为了得到如来知解力;为了完全了知有上的知解、无上的知解、有余的知解、无余的知解、齐等的知解、不齐等的知解,等等知解的各种差别;为了了知有依的知解、无依的知解、共同的知解、不共同的知解、有边的知解、无边的知解、差别的知解、无差别的知解、善解的知解、不善解的知解、世间的知解、出世间的知解等知解的各种差别;为了从一切微妙的知解、大的知解、无量的知解、正位的知解当中,得到如来解脱的无碍智慧;为了用无量的方便,来完全了知十方一切众生中,每一个众生的清净知解、污染的知解、广阔的知解、简略的知解、细微的知解、粗大的知解,都能穷尽无余;为了完全了知深奥细密的知解、方便的知解、有分别的知解、自然的知解、随因而起的知解、随缘而起的知解。菩萨是为了对一切的知解之网都能完全了知,因而发起无上正等正觉心。

“佛子啊!我们再将刚才的比喻放下。现在,假使有一个人,在一念之间,能了知东方无数世界中一切众生的根器差别;而且能够念念都具备这样的理解力,持续一个阿僧衹劫。然后有第二个人,在一念之间,又能够明晓上述那个人在阿僧衹时劫当中的念念所知。如前所述,下一个人都能超越前者在时劫中所能知道众生的种种根器差别,依次推演到第十位。而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的世界,也都如此。

“佛子啊!这十方世界中,所有众生的根器差别,终究有其极限;但是,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功德善根,其广大无尽,却是没有人能够完全知晓。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菩萨的发心不可限量,不会只为了知晓那些世界中众生的种种根器,就发起无上正等正觉心;菩萨是为了完全知晓一切世界中众生根器的种种差别,广而言之,乃至于要;全尽知一切的根器之网的缘故,才发起无上正等正觉心。

“佛子啊!我们再将刚才的比喻放下。现在,假使有一个人,在一念之间,能了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的欲乐;而且每一念都能这样,如此穷尽一个阿僧衹劫的时间。如前所述,下一个人都超越上一个人在时劫中所能了知的种种欲乐,依次推演到第十位。而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的世界,莫不如此。这十方众生的所有欲乐,也是有其极限;但是,菩萨初发起的无上菩提心,其功德善根之大,却是没有人能够完全了知的。

“为什么呢?佛子啊!这是因为菩萨的发心不可限量,不会只为了知晓那些众生的种种欲乐,就发起无上菩提心;菩萨是为了完全了知一切世界中所有众生的种种欲乐,广而言之,乃至想要完全了知一切的欲乐之网的缘故,而发起无上菩提心。

“佛子啊!我们再将刚才的比喻放下。现在,假使有一个人,在一念之间,能够了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的善巧方便。就像上述所说,下一个人又能超越前者在时劫中的理解,往下推演,一直到第十位。而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的世界,也都是如此。这十方众生的种种善巧方便也是有其极限;但是,菩萨初发起无上菩提心,其功德善根之广,却是无人能够完全了知其边际。

“为什么呢?佛子啊!这是因为菩萨的发心不可限量,不会只为了知晓那些世界中众生的种种方便,就发起无上菩提心;菩萨是为了完全了知一切世界中所有众生的种种方便,广而言之,乃至想要完全了知一切方便之网的缘故,而发起无上菩提心。

“佛子啊!我们再将刚才的比喻放下。现在,假设有一个人,在一念之间,能了知东方无数世界众生的种种差别心念。一如前述,这个十方世界中所有众生的种种差别心念也是有其极限;但与之相较,菩萨初发起无上菩提心,其功德善根之大,却是无人能知其边际。

“为什么呢?佛子啊!这是因为菩萨的发心不可限量,不会只为了了知那些众生的心念,就发起无上菩提心;是为了想完全了知法界、虚空界,及无边众生种种心念,乃至于是为了想完全了知一切心网的缘故,而发起无上菩提心。

“佛子啊!我们再将刚才的比喻放下。现在,假使有一个人,在一念之间,能够了知东方无数世界中,所有众生种种差别的作业行为。如上所述,此十方世界众生种种差别的作业行为,都有其极限;但是,菩萨初发起无上菩提心,其无量功德却是无法测度。

“为什么呢?佛子啊!这是因为菩萨的发心不可限量,不会只为了知晓那些众生的作业,就发起无上菩提心;是为了想完全了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一切众生的作业,乃至于想完全了知一切作业之网的缘故,而发起无上菩提心。

“佛子啊!我们再将刚才的比喻放下。现在,假使有一个人,在一念之间,能够了知东方无数世界中,所有众生的种种烦恼;并且每一念都能如此,穷尽一个阿僧衹劫的时间之后,他所理解的这些烦恼的种种差别,几乎是无边无际。接着,假如又有第二个人,在一念的时间中,能具备前者在阿僧衹时劫中的理解,并能如此穷尽一个阿僧衹劫。依次推演,下一个人都超越上者在时劫中的理解,一直到第十位。而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的世界,也都是如此。

大方广佛华严经译文(卷十七)

“佛子啊!两相比较,这十方世界中众生的无边烦恼差别终究有其极限;但菩萨初发起无上菩提心的善根边际,却是无法穷尽的。

大方广佛华严经译文(卷十七)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