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解网

至诚改过、行善改命

发布时间:2023-08-16 13:38:20作者:楞严网

  至诚改过、行善改命

  古德云:“人非圣贤,孰 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这是勉励改过行善的人,往昔的过失无须过於灰心丧志、退缩;只要即时努力改过、忏悔、行善、不因循苟且,如此即是莫大的善。我们当知生命的真实意义,在於追求圆满、至善的品德修养。德业的修养,无过於“珍惜与生本具有的善良本性”,努力防范并去除“后天不良习性的薰染”。一个励志向善者,今生应努力改过修德,至心忏悔,至诚行善、修行念佛的善缘上用力。终能打破“宿命”的束缚,成为一个“立命”者,使原本的命运果报改观,最后达到希圣希贤,圆满、至善的境界。

  佛教命运观—命运是因果

  命运可改变

  命运操在我

  修持可改命

  果报必有因——寿短

  寿长

  —多病

  少病

  —丑陋

  端正 —无威

  有威

  —卑贱

  尊贵

  —贫穷

  富饶

  —恶智

  善智

\

  改变命运法——改过修德

  —忏悔换心

  —至诚行善

  —修行念佛

  改过修德——发三种心

  —三种改法

  —老实安份

  —至诚感通

  忏悔换心—反省、除习

  —断恶、修善

  —警惕、决心

  至诚行善—善有差别

  —随缘济众

  —谦德之效

  修行念佛—依教奉行

  —诵经、打坐

  —念佛、拜佛

  佛教命运观

  佛教对於命运的看法是周延深入的。本著“因果报应,如影随形”的原则,佛教首推它命运属果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此偈阐明“命运是因果”。但从因、缘、果的原则来看,佛教并非“宿命论”者,佛教是主张“命运可改变”。改变之法,在於利用“助缘”上加功用行。倘若我们懂得修持之法,如理如法地用功,精进於大行“善缘力”上,“命”运亦可变为“运”命。此一生中,开创崭新的未来,是决然可行的。人生未来的命运果报虽属“未知数”,但只要我们能即时立愿、知过、改过、行善,未来的命运是可由我们自己开创(正如明袁了凡先生一生改过、行善而改变命运的事实)。佛法之所以可贵,乃在於“转凡成圣”、“破迷启悟”、“转变因果”的业报;佛教并非迷信的宗教,是讲究“自求多福”,一切命运果报操之在我!纵使命中注定贫贱、短命抑是灾难重重,只要从现在起,立志用功在“缘”上改变它,当生转贫为富、转贱为贵、转夭为寿,是指日可待的。

  果报必有因

  人生所遭遇的一切果报,依佛法“因果”的定则来看,一切果报必有前因引发。以下我们简明研讨一般性的果报:

  一、寿短与寿长的果报:寿短的前因乃是,愿他人身死、杀害众生及建造淫祠;寿长的前因则是,怜悯一切众生,戒杀放生及宁静惜福。

  二、多病与少病的果报:多病的前因乃是,恼害众生、不?病苦;少病的前因则是,礼拜三宝(佛、法、僧)及惠施医药。

  三、丑陋与端正的果报:丑陋的前因乃是,?恚门诤、遮佛光明和笑人丑陋;端正的前因则是,忍辱柔和、修造佛像和以食施人。

  四、无威德与有威德的果报:无威德的前因乃是,对於他物生嫉妒而不能修福;有威德的前因则是,不怀嫉妒而又诚信不欺。

  五、卑贱与尊贵的果报:卑贱的前因乃是,骄己凌人,负他人财物和薄视僧尼;尊贵的前因则是,信奉三宝、力行善事和处己谦和。

  六、贫穷与富饶的果报:贫穷的前因乃是,悭吝不施和常行窃盗;富饶的前因则是,性喜惠施和不负他财。

  七、恶智与善智的果报:恶智的前因乃是,亲近恶人、赞扬恶法和吝法不说;善智的前因则是,修习智慧、亲近沙门(出家人)和受持正法。虽然,因果报应是错综复杂的,其目的无非是使我们了知一功果报依佛法视之,必定有它们的前因,不是凭空而生的。

  改变命运法

  现在我们知道,果报必有前因,但果报的形成,其间须有“助缘”方得成就。一般而言,过去的前因(已成为事实)无法改变,但未来果报是可如理如法转变的。至於“转缘”(改变命运)的方法,我们简略提出四个要点:

  (一)改过修德。

  (二)至心忏悔。

  (三)至诚行善。

  (四)修行念佛。以下分几个段落,将每一重点加以演述,盼望您至诚恳切地依教奉行,成为命运果报“转变”的成就者,临终蒙佛垂慈,接引往生。

  改过修德

  改变命运果报的首要重点是“改过修德”。简述如下:

  一、发三种心——(一)耻之(羞耻心):孟子曰:“耻心於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对往昔过恶与恶习深深生起惭愧、羞耻之心,立志改过。(二)畏心(敬畏心):心念为一切善恶因果之本。“过”不在久近,能改为贵,所谓“一念猛厉,足涤百年之恶”,只要有一念改过向善的心,那么弥天之恶,亦可洗涤清净。然而,天地鬼神是难以欺瞒的,我人过恶虽微,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者则有灾祸之报,轻则损其现福,是故有意改过者,不可不畏惧的。(三)勇心(勇猛心):人无法改过、除习,是由於因循与退缩之故。立志改过则须勇往振作,不迟疑、不烦等待。小过应视如刺在肉,速与拔除;大过则当视如毒蛇啃指,速与斩除,无有丝毫疑滞。

  二、三种改法——至于改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三种工夫各有不同,所得效验亦异。(一)事改:此从外勉强改之。例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骂,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二)理改:此种种过恶据理静静思惟,至理明彻於心,事恶自止於外矣!古云:“上天有好生之德”,杀彼养己如何自安?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自会生同体大悲之心。如是见思,必不忍杀它而利己,此名理改。(三)心改:“华岩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善恶,皆当溯源於心。对於种种过恶与习气,不必逐一推徵,但当一心正念(或持弥陀名号),念念不令间断,邪念自然无由生起。纵有邪念,当下就要教它断灭。若能如是改过,是名心改。

  三、老实安份——修行与改过贵於老实安份,无丝毫苟且侥幸的心理。所谓老实安份者,就是:(一)收转野心,不要胡思乱想。(二)循礼守义,不可放纵懈怠。(三)还醇守朴,不务自作聪明。(四)真实无伪,不稍敷衍自欺。具足这几条,改过修德就有基础了。

  四、至诚感通——改过迁善,当有至诚恳切之心。至诚乃是绝对完全之实在,其表露於天地之心。改过迁善,能知一心忏悔,画夜不懈,经一七乃至七七日必有效验,或心情恬安适旷开展,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事务,触念皆通,或梦吐黑物,或梦诸佛菩萨,或梦飞步太虚,此种种事皆是罪灭业消的现象。然而不可因此自高,应当再接再励。在改过迁善时,当以三事“自我鞭策”:(一)检讨功过:譬如曾子一日三省,遂伯玉立愿改过,行年五十犹知四十九之非。并於每日就寝前,至诚检讨一日功过。(二)焚香告佛:为了证明我们改过的决心,在每日功过检讨后,将此一日功过於佛前,焚香祷告。过则一心忏悔,并祈求诸佛菩萨加被,罪消智朗,日有所进。(三)战战兢兢:临恶法如避深渊,遇善法欢喜奉行。身口意三业,战战兢兢,细心处事,因果分明。如能依此,至诚奉行,无不感通诸佛垂慈加被。忏悔换心

  俗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书亦云:“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罪双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忏”就是对於往昔过罪生起惭愧心,“悔”就是悔而不复再作。我们如真诚改过自新,应当具忏悔心,如此悔改才有灵应。忏悔,一般是有事忏和理忏。然而,一切忏悔还得从心念上精进用功,也就是所谓的——至心忏悔。以下是“至心忏悔”之法:

  一、反省、除习——每天临睡前,应至诚反省一日身、口、意三业,并对自己习气觉察反省。譬如“解脱道论”云:“诸有作为,必先观察,吾斯行者,为於净戒,有违犯否?为於善法,有亏损否?为於他人,有损害否?为於自心,有不净否?如斯观察,诸过皆无,然后加行,行令究竟。设异此者,即制止心身,令不复为。”

  二、断恶、修善——止恶行善是修行的根本,根本坚立,则名为真忏悔。至於止恶,应以五戒十善除却恶念为本,修善则以利他为本。

  三、警惕、决心——我们当对於自己的过罪及习气,有警惕心,决心改过自新,不重蹈覆辙。

  至诚行善

  改过是止恶,属消极法;行善是立善,属积极法。止恶与立善双管齐下,苟日新,日日新,精进不懈,转缘的力量必能渐次得到效验。但是,我们在为善时,应有分辨各种差别的正见,才不致於自谓行善,实是造孽,枉费一片苦心,无所饶益。

  一、真假——在於行善时,凡所作为,有益於人为公,则为“真”;有益於己为私,则为“假”。从良心发出者,为“真”;循惯例而为者,为“假”。无所希求而为者,为“真”;有所希求而为者,为“假”。

  二、端曲——积善时,惟从无人能见之念头方动处,严正纠察,善自防止,完全一片济世、爱人与敬人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惯世与玩世之心则为“曲”。

  三、阴阳——为善者当知,为善而为名闻利养者是造物所忌;世人如享盛名而实不符者,往往会遭奇祸。故知,凡为善而欲为人知者,是“阳善”;为善而不欲人知者,是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而已。既知广积阴德之功,故深信因果者,理当默默行善。

  四、是非——当知人之为善,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又,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似非善而实善也;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善也。其他又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决择之。

  五、偏正——一般在行善时,会遭遇到两种不同的状况,以善心行恶事及以恶心行善事者(前者是作事时心本存善心),但所有效果乃是恶的;后者是作事时心存恶心,但所得效果却是善的。)善者为“正”,恶者为“偏”,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属正中偏,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属偏中正。

  六、半满——在於行布施时,物虽薄而施心甚真,所施纵然微不足道,此属“满”也;物虽厚而施心不切,所施虽千金万两,此属“半”也。为善而心不着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如有丝毫着善,则虽终身勤励,仅止於半善而已。

  七、大小——人在为善时,如能志在利益天下国家,则善虽小而大;苟在于利及一身则善虽多亦小。故知,善之大小,乃在一念之差。

  八、难易——在为善时,虽舍处能舍,难忍处能忍,天降之福亦厚。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较易,易而不为,是为自暴;贫贱者,作福较难,难而能为,斯为可贵。

  在至诚行善上,可知善法各有不同差别。至於“随缘济众”其类繁冗,其要点略有十种:

  一、与人为善——行善时,不唯以言教,而以身作则,转移人心。身处道德没落时,勿以己长而盖人,勿以己善而形人,勿以己多能而困人。处事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则涵容与掩覆,见人微善则可取与称赞,且舍己从之。日用间,一言一行,不为自己,全为天下。

  二、爱敬存心——君子异於他人者,以其存心。君子所存之心,是爱敬之心也。人有亲疏贵贱,智愚贤肖之分,但皆吾一体。哪个人不当敬爱?敬爱众人即是敬爱圣贤。但因一切圣贤之志,且愿天下之人各得其所而已。

  三、成人之美——凡见人行善或其人善志可取者,皆须善诱、导掖、提扶而成就之。其他诸如:奖借、维持、白诬、分谤皆当务使之成立而后已。如此,地方上也就善人愈多矣!

  四、劝人为善——道德没落之世,最易堕落,凡与人相处应当方便提携,开导群迷。此是尽一己之力,转移污俗,利益天下之举也。

  五、救人危急——崔子云:“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故仁人君子,救人於患难颠沛之际。

  六、与建大利——凡是有利於公益之事,例如:修桥造路与造佛寺等,随缘随力助之令成,竭诚尽力,勿有劳怨。

  七、舍财作福——万行以布施度为首,布施则以财施为先。布施以除悭吝,最易得到身心自在无着,又能培植未来福基,何乐而不为呢?

  八、护持正法——佛法是众生眼目;正法存在,则可以陶铸群伦,转迷成悟。是故敬重僧宝,印经流通,敬重佛像则属护持正法。

  九、敬重尊长——“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古谚云:“忠臣出於孝家门。”所以,对於父兄、君长、高德、高位、高识皆当加意事奉之。

  十、爱惜物命——“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故戒杀、放生是行善者不可或缺的。

  “易经”云:“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书经”亦云:“满招损,谦受益。”有志於行善改命者,常将此一“谦”字,挂於心头,处处谦恭为怀。果能如此,方有受福之基,方有受教之地。行善改命,果真念念谦虚为怀,自然会感动天地鬼神矣!人天恭敬,何福不可求得呢?

  修行念佛

  改造命运大行善缘力(转缘)的最后一项是“修行念佛”。所谓修行,就是信靠佛智、修正自己心理的偏失,念佛,就是至诚恳切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行者在念佛时,需明了认识的有:

  一、依教奉行:从听闻或法师开示内容中了解佛法,了知修持方法,然后依循著佛法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三业。

  二、诵经、打坐:每日晨诵“普门品”,夜诵“弥陀经”一遍,以摄心之助。并於每日晨间或睡前打坐念佛三十分钟,以助长定力之行。

  三、念佛、拜佛:於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一句佛号绵绵密密地诵持或忆念(心念、耳听)。又於早课或晚课后,至诚拜佛四十八拜,乃至一百零八拜,以助消业除障。依上所言及之方法,经年累月有恒的修持,光明的人生就在眼前了,命运果报就在不知不觉中转化。有志者事竟成,天下有何难事呢?

  本文主要参助资料:了凡四训,〔明〕袁了凡著。

  请常念:

  “南无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