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初闻“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下文简称‘萨班’)”这个名字,许多人会觉得陌生,鲜有人知,他的侄子正是大名鼎鼎的元代第一位帝师——八思巴。日前,第四届黄寺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主题为“从黄寺与皇家寺院看佛教中国化”,来自古丝绸之路重镇甘肃省武威市白塔寺管理处主任严兴奎,回溯历史风云,重谈了“萨迦四祖”萨班的担当精神及现实意义。
图为“萨迦班智达像”唐卡,次旦绘。(来源:人民网)
图为严兴奎在第四届黄寺论坛上发言。摄影:李元梅
严兴奎认为,回溯西藏纳入祖国版图的历史,我们会发现,萨班的担当精神风范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
历史转折点:萨迦派政教领袖与蒙古王子的凉州会谈
1247年,西藏萨迦派首领萨班,与坐镇凉州(今甘肃武威)的蒙古王子阔端(窝阔台次子)会晤,商谈西藏地方归附大蒙古国的条件,和平地将西藏地方纳入大蒙古国(1271年改称元朝)行政管辖之下,从而掀开了西藏历史发展崭新的一页。一次会谈决定了西藏的历史走向,其中原委,值得深究。
“萨迦四祖”萨班担当精神的构成要素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历史关头,萨班敢于担当,敢于挺身而出,成为了维护祖国统一的先驱者。严兴奎认为,大师身上的担当精神由三方面的要素构成。
“学识渊博、精通五明”的担当素养。 萨班年幼时跟随其三伯父学法,受到了严格的佛典经学教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不仅懂梵文,还懂祝夏(唐代的勃律)语,在佛学方面,除了精通萨迦教法外,对其他教派如噶当派、希解派的教法都有很深的理解,他还通达内明学、声明学、因明学、工巧明学、医方明学词藻、诗词、韵律、修辞、歌舞、天文历算等大五明和小五明。鉴于他的学识如此渊博,故被人们尊称为“班智达”(梵语,大学者的意思)名扬全藏,成为人们非常尊崇的萨迦派大学者。
正是由于萨班持续不断将学习和能力历练内化为对自身的约束力和驱动力,见识和经验积累丰富,对西藏的前途和命运有着清醒的认识,更加适应和胜任解决一切艰难险阻的能力,这就为接受西凉王阔端邀请赴凉州会谈奠定了坚实的能力基础。
“志存长远、信念坚定”的担当意识。 就在萨班出任萨迦寺总管时期,我国北方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落兴起。成吉思汗死后,其子窝阔台即位,随即把西夏故地和甘、青等藏区划给了他的次子阔端管理。淳佑四年(1244),阔端以一封恩威并施的书信,遨请萨迦派法王萨班前往凉州(今甘肃武威)商谈乌斯藏地区归顺蒙古的问题。
当时,萨班高瞻远瞩,一方面为本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负责,早日结束自吐蕃王朝以后几百年的混乱局面,实现人民渴望已久的安定和平;另一方面为弘扬佛法、更为了萨迦派获得更大发展,他不顾年迈、路途遥远,不计个人安危,于1244年离开萨迦起程,经拉萨前赴凉州。
“缜密思考、敢于实践”的担当行动。 63岁的萨班决定要远赴凉州会谈,他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缜密考虑和安排部署:一方面,他把萨迦寺院的重要工作做了具体安排。同时,萨班还带上了两个侄子(10岁的八思巴和7岁的恰那多吉)及萨迦派精通“大小五明”和密宗的学者,还有大量的显密教经典、藏医藏药等。
从萨迦寺出发到凉州,长达三千公里的路程,萨班一行长途跋涉,整整走了两年,这中间当然有路途遥远、道路艰辛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应该是沿途促成其他教派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的过程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因为当时的西藏教派林立,实质上处于分裂割据状态。经过努力,最终,各个教派都理解了凉州会谈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同意由萨班代表西藏地方势力赴凉州进行会谈,这就使得凉州会谈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和权威性。
图为白塔寺(来源:甘肃政协网 摄影:陇轩)
图为萨班灵骨塔遗址(来源:甘肃政协网 摄影:陇轩)
萨班担当精神对践行爱国奋斗精神的现实意义
严兴奎总结道,由萨班和阔端主导的凉州会谈成功以后,对元代及后世形成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
他的萨迦格言家喻户晓,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他身体力行的担当精神,为藏传佛教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中国藏传佛教演变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萨班一生先忧后乐,心存天下,行济天下,享誉九州。他的所作所为,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代表;他的崇高人格,成为世人楷模,深受后人景仰和颂扬。(中国西藏网 记者/李元梅)版权所有:楞严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