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解网

道教诗歌:炼丹诗、咒语诗、游仙诗

发布时间:2024-11-27 11:34:19作者:楞严网
道教诗歌:炼丹诗、咒语诗、游仙诗

道教诗词就是反映道教生活、表现神仙理想或借助道教神仙意向来抒写超凡脱俗情感的诗词。具体而言可分为:诗、词、玄歌变文、仙歌道曲四种。今天主要介绍下道教的诗歌。

道教诗的发端甚早,于东汉的《太平经》中便可略见端倪。如《师策文》,全文均用七字绝句之形式,其间“治百万人仙可待,善治病者勿欺给。乐莫乐乎长安市,使人寿若西王母,比若四时周反始,九十字策传方士”六句,虽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口诀,但作者在行文时已经在注意用韵了,貌似为七言诗的雏形。

而与《太平经》同时代的《周易参同契》,则多用四言、五言及骚体赋,文中四言者如:“真人至妙,若有若无。仿佛大渊,乍沉乍浮。”五言者如:“岁月将欲讫,毁性伤寿年,形体为灰土,状若明窗尘。”骚体赋者如:“白虎倡导前兮,苍液和于后。朱雀翱翔戏兮,飞扬色五彩。”《参同契》的文体虽不纯,但运用诗歌形式以论炼丹的特点却已是显而易见的了。

随着道教不断发展,道教诗也随之增加并日趋成熟。到了魏晋南北朝间,不仅于道门中秘传着炼丹诗、咒语诗,而且还在社会上流行着游仙诗。所谓“炼丹诗”,即是以炼丹为内容的诗歌作品。所谓“咒语诗”,是以道家咒语为内容的诗歌作品。而“游仙诗”,则是一种歌咏神仙漫游之诗篇。

魏晋以来,出于炼丹实践的需要,道人们便在炼丹歌谣上加以整饬,遂就产生了七言炼丹诗的秘行。从内容上看,七言炼丹诗主要在于暗示外丹炼法,描述外丹形象和炼丹人所处的境界。同时,魏晋间还流传着两部以描述修炼内丹的作品,即《黄庭内景经》与《黄庭外景经》。此二经均以七言诗的形式写就,其意象的运用亦颇为隐晦,且多以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无形中为该作品增加了一定的生动性。

在炼丹诗秘传之际,道门还特别注意咒语诗的创作。咒语为一种祝告之辞,相传黄帝时已有咒语传世。道教产生后,咒语成了道士们召神驱鬼、治病求道的一种形式。到了魏晋时期,咒语更加地发展了起来。咒语诗有散文体和诗体两种,以诗体居多,较著名的是《真文咒》、《三皇咒》、《洞渊神咒》。

咒语诗不仅注意模拟自然声响与节奏,而且还表现出强烈的爱憎情绪。同时,咒语诗也注意典故的应用及气氛的渲染。如,《真人咒》中应用了碧霞元君传说的典故。《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许多咒语也广涉道教典故,并且还有了一定的场面描绘。下面举个《净口神咒》:丹朱口神,吐秽除氛。舌神正伦,通命养神。罗千齿神,却邪卫真。喉神虎贲,炁神引津.心神丹元,令我通真。思神炼液,道气常存。急急如律令。

我们在生活中,避免不了吃肉、吃五辛三厌之类的食物,而且还有讽刺、谩骂、两舌、妄语等等口业,需要用此神咒,消除口业,涤荡我们口中的秽气。

又如《净天地神咒》:天地自然,秽气分散,洞中玄虚,晃朗太元。八方威神,使我自然。灵宝符命,普告九天;乾罗达那,洞罡太玄;斩妖缚邪,度人万千。中山神咒,元始玉文,持诵一遍,却病延年;按行五岳,八海知闻;魔王束手,侍卫我轩;凶秽消散,道炁常存。急急如律令。此咒语诗属于四言律师形式,可以制魔召灵,役使群灵,安镇五岳,保天地长存,扫荡厌秽,正气充沛,使邪气消灭,祛病长生。

除了炼丹诗、咒语诗,在道风盛行的背景下,游仙诗遂应运而生。其体裁多为五言,句数不等。梁萧统在《文选》中,首列游仙诗为文学体裁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游仙诗在社会上的影响最大。游仙诗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楚辞》,例如屈原的《远游》,其间不乏仙人漫游的描绘,颇多浪漫色彩。

下面欣赏下曹植的一篇游仙诗:人生不满百。戚戚少欢娱。意欲奋六翮。排雾陵紫虚。虚蜕同松乔。翻迹登鼎湖。翱翔九天上。骋辔远行游。东观扶桑曜。西临弱水流。北极登玄渚。南翔陟丹邱。字里行间无不充满道家的脱离尘世,翱翔天地自由自在的思想。

唐宋时期,因着道教的昌隆,反映道教生活和追求成仙的诗歌便愈发繁荣起来。一方面,是道人们热心于诗歌创作,如著名道教学者、道士叶法善、吴筠、吕洞宾、施肩吾、陈抟,张伯端、张继先等,他们皆积极投身于诗歌创作,或以“洗心”、“醉吟”为题,结合山水名胜的描写,来表现自己对道教宗旨的见解及神仙信念。或通过对修道方法的描述和介绍修道的感受,来昭示玄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