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云:“此是菩萨最胜地,出生一切普贤道,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何谓初发心?它是我们踏入佛门之始,心中秉持的那颗当仁不让的成佛利生之心,那份最真诚质朴的求法向道之愿。
在佛门中,在龙泉寺的团体里,最看重的就是这份初心。在纷扰变化的世界中,发心最真实;一切发心中,菩提心最稳固;相续的菩提心中,初发之心最珍贵。只要有了它,我们就能开始成佛之路,也只有怀着这份初心,我们才能成为真正同心同愿的人,一起穿越生死。
有个公案:老比丘和小沙弥在一起走路,小沙弥忽生起一念:我要成佛!老比丘知道沙弥心之所念,马上说,担子我来挑,你走我前面。后来,小沙弥心里想:成佛太难了,还是算了。老比丘就说,来,担子你挑!还是去我后面。
这公案足见发心的重要。我们常常被自己的年龄、知识、能力、所做的事情、学佛时间长短、自他的阅历等暂时的因缘局限住,却忽略了我们的心。只要发起成佛利益他人的心,就是最好最有希望的生命状态,而这全在我们的一念之间。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从一开始就要抓住根本:发菩提心,直趣佛道!在这直下承当的广大发心中,将出生福智圆满的佛陀——那就是你。
当我们开始了成佛之路,如何才能提高“累积资粮的效率”?一件事情,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人去做,所得的功德是无比巨大的。比如我们同样搞建筑盖房子,因为初发心不同,愿力不同,内心所缘众生的深广度不同,感的果自然也是不同。为自己而学习,和为整个佛教而学习,是两个不同的发心。为自己而活,和为众生而活,人生的价值自然无法可比。
另一种情况是,我们的初发心是好的,但真正做事承担的过程中,就可能是分别心、妄想、烦恼,外在也会遇到种种困难、不如意、习气的冲突等困境。此时从内心能够帮助我们突破难关,净化自己的,还是不断地回到初心: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要求的到底是什么?以初心来比对自己:我有没有偏离方向?
最后当我们个个成了大菩萨,成佛之后,这初发心就没用了吧?恰恰相反,反而更加重要。大般涅槃是什么状态呢?是消失无影?还是湛然不动?
其实,真正的大般涅槃就是生生世世、永无止境、生死自在的利益有情!如何保证我们不如同小乘学者般直取寂灭?还是靠提策利他的初心,让我们不厌患生死,成为众生的依祜。既然初发心功德这么大,为何发心的人少呢?
很大程度上,缘于我们深重的自性执。虽然说要成佛,但我们心里总觉得:有一个实体的我,我就是这个样子的。一旦心里是这样的认识,也就等于说,我是不可能成佛的。如是一来,我们总难以当下自承担地面对自己,勇敢地说:“我要成佛!”
有时我们也会被外境做困。我们往往认为,外在的境界是坚固不动的,是非常有力量的,而自己的内心是脆弱的,是无力的。心就随外境而转,烦恼丛生。事实恰恰相反。最有力、最坚实、最不变的就是我们内在的菩提心,外在的境界反而是虚幻的,不实在的,生灭的。我们首先要培养的是自己内心对佛法的信心,从而增强内心的力量,才能超越自己,成就自他。
如果没有勇猛的发心,我们的生命状态又会怎样呢?生死,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轮回,也不会因为我们怯弱、不发心,就待以舒适的境界。苦因必感苦果,于自身心承受,他人半点也帮不上忙。最后反而错过了师友团体最好的因缘,生命的增上会更加困难。
而一个团体,如果没有真正的发心承担,即便再多的人,也是无用。对我们自己,对社会大众都没有任何利益。那么,大家相聚又有何意义?如果我们的目标不是指向着究竟成佛解脱,所行的众善乐果也不过是生死之中一片海市蜃楼。
所以我们发心成佛度众生,也不仅是一句口号和誓言,更要落实到具体的人,具体的事情。在团体中,一件事情,一件事情的做。一个人,一个人地结缘、关怀和培养,也只有这样才保证自己的初发心稳固不退。以此发心正因,广结团体善缘,步步增上。
《法华经》中,为何龙女八岁即能成佛,舍利弗等大阿罗汉却要辗转多生方证菩提?只因初发心时,是否了知佛陀出世意欲何为?如经中说:“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佛陀、善知识只有一个目标:帮每一个众生成佛。因此我们在最初发心时就坚定地立成佛利他之志,才不辜负佛陀出世的本怀和善知识应世教化的悲愿。
版权所有:楞严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