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礼无以立-《礼记治要》的和谐生活(第一集)
尊敬的诸位领导,诸位长辈,亲爱的兄弟姐妹们,网络机前的听众朋友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们最后一天的课程。在座的朋友每天听课都要超过八个小时以上,所以我们在座的朋友这种好学的精神,令我非常的感动和敬佩。因为今天我还听说,说我们很多的朋友听完课,晚上都非常的兴奋,都到二、三点才睡觉。甚至我们很多的朋友,住的地方离我们的会场又很远,所以每天听完课还要赶回去,也是很晚才能休息,大清早又赶过来,大家累不累?说实在的,一天要听八个小时以上的课坐在这里,其实挺辛苦的。所以今天上午,如果我们在座的朋友,您觉得很累的话,就可以尽情的睡一睡,睡上十分、二十分钟很管用。不过,今天我们是要共同来学习礼的内容,所以大家如果要睡觉打瞌睡,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也就是您在睡觉的时候,这个打瞌睡的动作很重要,您一定尽量前后打盹,千万不要左右摇摆。因为您如果前后打盹的时候,我远远的看上去,看到的是「嗯,讲得很有道理」。假如您要是这样左右摇的话,我远远看上去,看到的就是「嗯,我不想听,没有道理」,那我幼小的心灵就会受到很大的打击。看来大家非常能够理解我这颗脆弱的心。
首先非常感恩我们圣贤教育协会能够给我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和在座的朋友们能够共同来学习交流。说实在的,自己的学问、德行都还非常的浅薄和不足。所以在今天三个小时和大家交流分享中,如有不妥的地方,不对的地方,还望我们在座的长辈、朋友们,给予我多多的指正和批评,谢谢大家!我是在九年多前接触到圣贤的教育,当时拿到了几本经书,我们儒家的经典,真的是爱不释手。可是翻开经典看不懂,内心非常的焦虑和着急,我到哪里可以找到一个老师来教我?你们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真的内心非常的渴望,那种愿望很强烈。我们说「人有善愿,天必从之」,我天天这么想的时候,真的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发生了,蔡老师从天而降。当时我是在海南,突然真的是蔡老师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九年多的时光很快过去了,现在一回忆,好像就在昨天发生。当第一次见到蔡老师,蔡老师就问我说:「妳叫什么名字?」我说:「我叫李越。」他说妳这个名字很好,有礼又有乐。有礼又有乐什么意思?我当时真的是没有反应过来。大约十秒钟过去,我反应过来了。你们反应过来没有?你们比我有智慧。我才反应过来是礼貌的礼,音乐的乐,和我的这个名字是谐音。活到这么大都从来没有这么去思惟过,所以那天就感觉和往常不一样,走出去之后突然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注入了一股新的内涵。
刚好蔡老师到海南的时候,我刚好自己在经营一所古筝的艺术学校。我一想,我从事的这个行业,确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音乐教育;我当时又常常给我的员工进行礼仪的训练,也是跟这两个字这么的吻合,真是不可思议,很有意思。但是当时对礼和乐的认知,是可以说完全不知道,是非常的浅薄,没有真正了解到礼乐那种文化的内涵和深度。跟随老师慢慢学习之后,才了解到礼乐这两个字,的确在我们古代,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化方式。所以中国的古代就是礼乐的文化。我们都知道,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每一个朝代建立都要建立礼乐制,让人们的生活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包括穿衣服,什么阶层穿什么衣服,它都完全不一样,有区隔。为什么要有区隔?因为区隔开来便于人们去行礼,知道您是什么身份,要行什么礼。所以他非常有上下尊卑的等级和层次,能够让人们在一起相处非常的和睦。
当我了解之后,在中国历代的一些兴盛的朝代,之所以它的兴盛,都是因为有礼乐的教化和礼乐的治理。所以我们在《礼记.乐记》当中看到有一段话写到,「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什么意思?就是礼是用来节制我们内心的贪欲,而乐是来调和我们内在的性情,政,指的是政事,给予礼乐教化充分的保障,刑是惩治那些害群之马,用这四个方面来治理国家,能够圆融通达,能够彼此的相互协助,我们就具备了古圣先王的治国要道。所以深刻的感受到,礼乐文化原来是如此博大精深,可能究其一生,我们也只能学到一丁点。所以从那之后,跟随老师就有这样的一个愿心,希望能够深入的学习《礼记》。也是藉今天这样一个机会,将自己的一些心得能够和大家交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我们真正的去了解礼、认识礼,进而能够做一个有礼的人。
刚才我们的主持人讲到孔老夫子讲的一段话,「不学礼,无以立」,恰巧是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一个主题。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季氏》当中的一段经文。当时孔老夫子有个学生叫陈亢,他很有好奇心,他总觉得孔老夫子在家里,给他的儿子孔鲤,字伯鱼,可能会开小灶,额外教一些什么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所以他就来找到孔鲤,您的父亲有没有额外给你教点别的什么东西,可不可以悄悄告诉我?孔鲤很纳闷,想了一下说,好像从来没有给我额外教什么。假如说有的话,是有一次父亲站到厅堂,我快步从那经过的时候,父亲说:「你学诗了吗?」孔鲤说:「父亲,还没有学。」孔老夫子就说:「不学诗,无以言。」孔鲤赶快就去学诗了。在座的朋友,这个诗不是指我们今天所谓的律诗、散文诗,乃至于很多的诗歌形式,它是指我们中国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孔老夫子删定编成三百零五篇,指的是这个《诗经》。《诗经》里的内容都是表达仁义忠孝的内容,完全是积极、正面、健康的内容。所以当我们能学诗之后,我们就会有温柔敦厚的一种内在的修养,所以温柔敦厚诗教也。我们心就会变得比较柔软,对人不会苛刻。再来,学诗我们又认识很多鸟兽草木的常识,可以用来譬喻,所以就懂得说话的艺术。这是学诗的好处。
又有一次,孔鲤又讲到,我的父亲又在厅堂独自站立,我又快步经过的时候,父亲又说:「你学礼了吗?」孔鲤说没有。夫子就说:「不学礼,无以立。」孔鲤一听,赶快就去学礼。诸位朋友,我们不学礼,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包括我们在家庭,我们跟父母相处,父母就会对我们很不放心,或者很难过。我们走入社会,我们跟领导相处,可以也常常会产生冲突,跟同事相处也会不和睦;夫妻相处,可能也常常有对立。所以我们不学礼的话,就像我们面前竖起了一堵墙,可以说这个墙是无形的墙,让我们寸步难行。俗话说,有理,礼和理是相通的,「礼者理也」。前一个礼是礼貌的礼,后一个理是道理的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所以这么一讲,孔鲤就去学礼了。
礼到底是什么?有一次孔老夫子的几个学生,围在他的周围就要问夫子什么是礼。这个时候夫子就讲:「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礼到底是什么?礼就是我们做事的方法、办法、规则、规矩。假如我们治国无礼的话,就如同一个盲人失去了扶伴,他就不知道要往何方行走。假如我们无礼的话,就如同我们整夜在黑暗的房间寻找东西,没有灯光,没有烛光,在座的朋友,我们能把东西找到吗?我们肯定找不到。所以当我们无礼的时候,我们的眼睛不知道往哪里看,耳朵不知道往哪里听,前进、后退、行礼、揖让完全失去了分寸和尺度。包括人们在一起生活居住,自然而然就失去了上下尊卑、长幼的差别。也就是我们讲的,父不父、子不子,长辈没有长辈的样子,晚辈没有晚辈的样子。您看,当这些长幼的秩序失去之后,伦常混乱,人与人之间可能就会有不幸的事情发生,所以人们在一起相处就不会和睦,再来朝廷的官爵也会失去它应有的秩序,再来建筑也会失去它高矮大小的尺度和标准,军队也会失去它的攻守,也会失去它的控制。所以国家一切的政事都失去了应该实施的方法、政策,人们的行为就非常可能失去妥当的行为。所以我们就知道,礼是对我们多么的重要。
所以在《礼记.曲礼》当中就讲到,「人有礼则安」,这个安,就是安宁、安和,「无礼则危」,没有礼就会有危险,「故曰:礼不可不学也。」这个陈亢他特别的开心,因为他问了一个问题,得到了三个收获。得到哪三个收获?一个知道了学礼的重要,第二个知道了学诗的重要,你们也都知道了吧?第三个是什么?他知道了圣人对于自己的子女和对待自己的学生没有厚此薄彼的这种心态。所以圣人是视天下人为子女,视子女为众人,完全是一律平等的对待。我们可以体会到圣人的这颗大公无私的心。所以在《论语》当中我们有看到一段话,夫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您看诗礼乐。兴于诗我们刚才讲了,其实诗,诗言志,诗最高的智慧,它是志于道。志于什么?人伦之道,志于率性之道。
我们有没有在前天听课的时候,我们的彭院长,当他到了长江的地方,您看他写的那首诗,前天他念给我们听的时候,我们感不感动?您看他发出了那样的大愿!所以诗是表达我们内心真挚的情感,发乎情,但是要止乎礼义。所以诗礼乐它是什么样一种关系?我们说诗是乐的词,乐是诗的谱,礼是诗的动作。所以古代大型的这种礼仪形式,都有配上诗、礼、乐。礼和乐它完全是一体,完全是一体的,在古时候不分家,那个乐一起,舞就会起来,所以它是一体的。所以我们是修身要以诗,立身要以礼,而乐是完全来调和我们内在的性德。所以诗礼乐是圣贤人修学的根基,重要的学习科目。
所以我们在古代的一些读书人家的大门上会看到四个字,看到哪四个字?诗礼传家。我们都了解,诗礼它反映的都是道德的内涵。可是今天我们在许多百姓家门上看到哪几个字?我们有没有看到?看到的不是诗礼传家,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恭喜发财,有没有?招财进宝,有没有?所以我们感受到古人和今人的这种价值观,这种经营家庭的理念,教育子女的思想,完全是大相径庭。诸位朋友,您看孔老夫子说诗礼传家,就是把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道统和文化代代相传下去。传了几千年了,传了几千年家道不败。请问在座的朋友,我们以财富传家能传几年?能传几代?我们说富不过三代。真的富不过三代吗?现在可能是富不过一代,是不是?所以富不过一代,一个是以利为利,而一个是以道义传家。所以当我们拥有再多财富的时候,可是我们后代的子孙已经怎么样?已经没有办法回头了,可能我们的文化就会断在我们的手中。所以我们说文化是民族的灵魂,而教育是文化的生机。所以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刚才和大家分享了「不学礼,无以立」的典故。接下来的副标题是「《礼记治要》的和谐的生活」。《礼记治要》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我们都知道中国有三本的礼学经典,一个是《周礼》,一个是《仪礼》,一个是《礼记》,而《礼记》它是成书最晚的一部书,这三本书称为三礼。中国有十三经,你看三本的礼学经典就占了十三经的三本,我们感受到礼的分量。而《礼记》大多数都是孔老夫子七十二贤弟子所编成的,总共现在保存下来有四十九篇。其中非常著名的,这几天我们的老师都有在讲课的时候提到的《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您看有著名的「大学」、「中庸」还有「礼运」,都包含在《礼记》当中。我们《礼记治要》是《群书治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二十二篇的文章当中节选出来,会集到了《群书治要》当中。这些二十多篇的内容,它表述的是什么?表述的是治国的方略,表述的是人生的哲理,还有包含礼乐的制度,人事的仪则器物,它的确是真正的一部让我们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部宝典。而魏征先生非常重视《礼记》,所以他从《礼记.曲礼》当中选出一段话,「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用这几句话来谏戒唐太宗,千万不要走桀纣自取灭亡的这条道路。所以我们对《礼记》有所了解,它可以帮助我们领导者为政、用人、修身、齐家,来治理国家的政事。
《360》的书翻出来,我来看一下是哪一条。我们可以翻到《360》二百二十五句,二百二十五句上面写到,「夫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大家找到了吧?这里就是告诉我们,人之所以比禽兽尊贵,是因为人有礼,禽兽没有礼。这段话实际上它是出自《群书治要》晏子的一段公案。当时这个齐景公很喜欢喝酒,他连续喝了几天的酒,喝了几天的酒之后就失礼了,摘帽脱衣击瓦盆奏乐,在那里乐得不得了。接下来他就问旁边的臣子,他说,仁德之人会像我这样作乐吗?旁边一位叫梁丘据的臣子就讲了,仁德之人他的耳朵眼睛和平常人一样,但是他恰巧就是不喜欢这样去作乐。结果齐景公听了之后,估计是这个答案让他不是很满意,他说,立即赶快驾车把晏子给我请来。结果不一会儿晏子就来了,晏子穿着朝服很端庄走进来。齐景公一看到晏子,来来来,不要行君臣之礼了,跟我一起来饮酒作乐。当时晏子一看到这个情形,晏子是他的爱臣,晏子马上说,君王,假如我们这些臣子侍奉君王失去了礼,估计君王你也不高兴、你也不满意,你会感觉我们这些人对您很轻慢、很不尊重。您看,我们齐国的这些孩童,他们的个子都不矮,他们的力气都超过了我和你,可是他们为什么不敢作乱?是因为他们得到了礼义的教化,他们敬畏礼义。所以今天君王,假如您的行为失礼,又如何来治理天下?假如我们这些群臣失礼,我们底下的属下又如何对我们尊重?假如我们的父子之间也失礼,家庭可能就有了凶灾。所以这个时候晏子就讲了这句话,「夫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之所以我们贵于禽兽,是有礼。
接下来他又讲了一段《诗经》的话,「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相是看的意思。鼠是老鼠的鼠。相鼠有体,老鼠那么微弱的小动物,它有四肢,这个四肢支撑着它的生命,所以叫相鼠有体。那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这个遄死就是人假如没有礼,还不如赶快死掉算了。这个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什么?人是以什么为体?以礼为体。你看,我们看到那个年轻人,假如是忤逆父母、不守规矩,我们都说他的行为简直不成体统。所以,人是以礼为体。当他讲完这段话之后,这个齐景公听了就很惭愧,说你说得对,我这个人不聪明,最重要的是我身边的这些臣子,他们更是愚昧无知,都是他们引诱我、诱惑我让我天天这样花天酒地,所以都怪他们,赶快给我把他们拉出去杀了。他这样做对不对?你们都有判断力,您看当我们往往生活当中犯了什么过失、错误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不会起一个怨恨的心?都怪你,假如当时你不让我怎样怎样,我就不会怎样怎样,有没有?当问题一产生的时候,我们都不能够反求诸己,把责任一下推到了他人的身上,推到了环境,或者推到了境界上面去。这些人事物都是缘,因在哪?因在我们的心。
所以这个时候晏子就开始劝谏了,晏子说,君王,不能杀了他们,他们是无辜的、是无罪的。假如君王您就是一个非常讲礼义的人,相信无礼之人都会离您远去,而有礼的这些仁人志士都会因您的这种威仪而来到您的身边。假如您是无礼的话,自然而然怎样?无礼之人都会静悄悄来到您的身边,而有礼的这些人都会离你而去。齐景公听了以后讲,说得对、说得对。接下来他立即怎么样?停止酒宴,给我清理庭院,更换座位,更换衣服,重新来过一次,重新去请晏子入宫。这个时候齐景公又穿上了朝服,迎请晏子进宫,晏子一进到宫里,还没有上台阶就行了三让礼,上了台阶又行了最高礼仪的其中之一,叫三献礼。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祭祀的时候有一个礼仪,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的三献礼。行完之后,他们又以君臣相待坐下。等要离开的时候,晏子又以臣子之礼拜别君王;而君王,又以君王的礼仪来拜别他的丞相。那种场面肃穆庄严。把晏子送走之后,齐景公这个时候他就说,我为什么这么做你们知道吗?我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家了解、知道,我完全接纳晏子对我的劝谏。
我们说「福在受谏」,一个人肯听进去别人的劝谏,就是最有福的人。当我们有了过失,别人劝谏我们,我就常常有这个坏习惯,蔡老师经常有时候说,哪里哪里妳做错了。我的第一念就是什么?想解释,想找借口。这样好不好?我们常常找了一大堆的借口来怎么样?要证明我是对的,以后别人还敢跟你劝谏吗?我们等于人生失去了很多双眼睛,而我们脸上有黑、有污点,也都没有人敢告诉我们,我们还天天美滋滋的,那就是无福之相。所以真正有福的人,是领纳别人劝谏的人,马上怎么?有过失就改正,不断的圆满自己的德行、道业。所以修行没有别的,就是改习气,就是放下。说实在的,我们中国的古圣先王,可以说五千年前就有教育制度。
我们在《史书》上看到一段记载,上面写到,「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我来解释一下这段话,古时候有一个后稷,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尧帝派他带领人民种植农业。那是我们的祖先,我们非常的感恩。人民懂得了种植农业,维持我们的生命有了保障,饱食暖衣。你看,我们现在都是过着小康的生活,不愁吃不愁穿。人们您看现在旅游最热,人们一到放大假,就开始游玩享受生活。可是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失掉教育的时候,则近于禽兽,就是跟禽兽不远了。当我们失掉圣贤道德伦理因果的教育,我们的外表看的是人的样子,可是我们的内心已经腐烂了,已经坏了,心坏了,已经接近于禽兽。您看,我们的古圣先王尧帝开始担忧了,这样可不行。这个时候他就派一个叫契的司徒,司徒就是国家教育部的部长,后稷相当于农业部的部长,来教导人民什么?教导人民人伦的秩序,父子的关系,君臣的关系,夫妇的关系,兄弟长幼的关系,朋友的关系,怎么来处理?您看从那个时候,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有了教育的制度。
而我们整个中国古代的历史,这种教育它是分层次的。分为五个层次,在三皇时期是以道治天下,当道没有的时候以德治天下,当德没有的时候就用仁治天下(仁爱的仁),仁没有的时候就用义治天下,义没有的时候就用礼治天下,礼没有的时候就是天下大乱。所以礼是我们做人最低的底线,最后的一道防线。三皇他是以道治天下,五帝是以德治天下。到了三王,我们知道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成王,三王是以什么?是以仁治理天下,那个时候道德已经滑坡。到了春秋时期,我们都知道夫子称礼崩乐坏的时代,所以道、德、仁都没有了,用义来治理天下。我们看《孔子传》,孔老夫子周游列国,就是要恢复周礼,恢复礼乐的教化。到了秦朝的时候,秦朝是用什么?是用霸道治理天下。霸道治理天下,可以说道、德、仁、义、礼它都不讲了,十五年就亡国。后来,汉代秦统一了天下,建立了汉朝。汉武帝了不起,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从那个时候开始建立礼乐制度。礼乐制度几千年的历史,到满清亡国,一直每个朝代都有礼乐制度。所以在座的朋友,我们就了解到,礼是我们最低的防范、做人的底线,礼没有了,人心乱了,天下不太平了。
今天我们学圣贤教育,学圣贤的典籍,我们要从哪里学?要从哪里开始做?我们从道开始去做,道太高了,我们做不到。我们要从哪里?对,要从礼开始去做。礼当中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我们要把它找回来,最珍贵的东西就是恭敬心。我们一起把它念一下好吗?预备起:恭敬心。在座的朋友,而今天我们最严重的问题,是我们人失掉了恭敬心,就是这个敬字。您看我们人现在变得愈随便、轻慢、放纵,就从我们整个的着装穿束上,我就可以感受到。您看我们现在为了方便就愈来愈随便。您看连上班的场合,一个非常庄严,你去服务的一个环境,我们可能都会穿着拖鞋,甚至现在连袜子都不穿了。我们《弟子规》说,「袜与履,俱紧切」。人们为了方便就愈来愈随便,那个随便的心一放逸,您看人对一切都无所谓,那种对人的轻慢,对事、对物都不恭敬了。所以这个恭敬心就是对人真诚礼敬,对物品要懂得去珍惜爱护。比方说我们看到这些桌椅板凳,我们要礼敬不是给它鞠三鞠躬,你要给它鞠个躬,别人说你有毛病。我们的礼敬是怎样?把它擦得干干净净,摆的整整齐齐,这就是恭敬心的一个体现。
所以我们古德就讲,一分诚敬得一分的利益,十分的诚敬得十分的利益,百分的诚敬就得百分的利益,千分的诚敬就得千分的利益,没有诚敬就不得利益。恭敬心就如同我们王凤仪老先生王善人描述的,像穿针引线。您看穿针引线多么的谨慎小心,恭敬谦卑。那个相我们可以感受到。所以您看这个敬字这边是个茍,这边是个反文,这个反文念扑,攵是什么?拿掉苟且的心,就叫恭敬心。而恭敬心现在我感觉特别难于培养。比方说我自己,我都学了九年多了,我深感自己的这分真诚恭敬的心真的还修得很不好。我举一个例子,有一次,蔡老师在马来西亚,我是在大陆,刚好我在通电话。通电话的时候,结果蔡老师就发来一条短信在我的计算机的skype。那个短信一发来,我还在通话,我说老师发短信了,我待会打完电话再给他回。您看那个时候都没有察觉到自己的念头,就在那里还洋洋自得的打电话。正在打,计算机的电话再有人打进来马上你就可以听到,突然老师就打来了电话,蔡老师就打来电话。我给对方说:「蔡老师打电话,我要接电话了。」我立即挂掉前面的电话,接蔡老师的电话。
一接之后蔡老师说:「妳看到我给妳发的短信了没有?」我说:「老师我看到了,我刚好正在打电话,所以没法跟您回,我这个计算机水平有限。」你看找借口。老师说:「妳就可以打两个字,稍等,否则的话我根本都不知道妳到底在不在计算机旁边,因为跟妳交代的这些事,我就没有办法再继续进行下去,别人就会等在计算机那里一直等。」我说:「是是是,老师这个的确对不起。」老师当时就说:「妳看妳这个恭敬心,一切时一切处妳都要观照到能不能提得起来。」接下来你们猜我会说什么?我当时虽然生起了惭愧的心,我说:「对对对,我怎么就没有观照到?」您看恭敬心点滴当中稍纵即逝,这个时候我就挺难过,我说:「老师,不过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说有时候我给别人发过去短信,别人也没有给我回,我就在想他一定不在计算机旁边。」这个借口找得不错吧?老师听了之后,蔡老师说:「这个是对别人而言,我们学圣贤教育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妳这样一讲不是在宽容自己、放纵自己,给自己找了借口、理由?当然老师也没有那么厉害,就给我讲了这番道理。我们什么时候培养恭敬心?恭敬心可能就是在回短信的时候,恭敬心可能就是见到别人一个微笑,你那个时候有没有真诚?恭敬心就是在我们开门的时候,一看后面还有人,帮他开一开。在电梯的时候看到他拿着行李,我们帮他把门,把电梯门给他按着,让他出来。随时随地都不可以失去恭敬心,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当时我听了很惭愧,我就放下电话,我就在那里想,为什么还没有观照到?为什么还会习气使然?您看修行是多难的一件事,不进则退,如逆水行舟。这个时候正在难过的时候,蔡老师电话又打来了,我赶快又接起来:「老师什么事?」蔡老师说:「把刚才我们俩的对话,妳给我复述一遍。」我当时一听,我第一个念头,为什么让我复述?我先要问个为什么。您看人的妄念很多,烦恼多,智慧就会出不来。第一念一出来之后,蔡老师说:「妳问这个是什么?」我说:「老师,为什么让我复述一遍?您是不是要拿我做案例?」老师没有直接回答我,老师说:「如果我把妳这件事当案例来谈,你第一念起的是什么念?如果妳第一念起的是,太好了!我的错误过失可以布施给大家,让大家引以为戒,那很好,这是一个修学的态度。」他说:「妳假如起的念头是,多不好意思,拿我的这个案例出去说多丢人?」他说:「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心态,那个修学还都没有入门。」接下来老师马上反问:「妳起的是什么念头?」我说:「老师,我还没来得及起念头,就是先问您。」他说:「什么念头都没有起,那叫无明。」
这件事情真的是深深的刻在我的心中,觉得一定要谨记老师的教诲。说实在的,当时我其实还找了一些理由,我还说:「那个文字,当时灯光很黑暗,老师我有点看不清。」老师说:「我常常在讲课的时候讲到,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妳们只是拿来听而已,难道妳就不可以把那段文字黏贴下来把它放大吗?」我一想对,我们处处在给自己找出路、找借口,实际上要修学、要进步是非常之难。假如我们不能够从自己开刀,不能够真正把自己的烦恼习气汰除掉,我们烦恼不能减轻,智慧不能增长。我们可能会更烦恼,感觉到自己的修学几年了,为什么上不了一个台阶?我们可能对圣贤教育就会失去信心,我们也不能给周围的家人、朋友表一个好的法。实际上,我们不改习气,都是在消遣圣贤教育,可能还会断了别人的慧命,真的是如此。所以这一次给我深刻的教训,以后再看到什么赶快要回,有电话赶快说稍等,我在这边回个短信,都要这样去观照,这些教训很深刻。
我们的恭敬心真的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要去培养。今天没有恭敬心,说实在的,孔老夫子来教我们,释迦牟尼佛来教我们,阿弥陀佛来教我们,有没有用?没有用。因为我们没有恭敬心的时候,我们内心是跟人对立的,是抵住的,你是没有办法接受的。恭敬心是我们的性德,恭敬心是法器,你有了恭敬心,法才入得进来。没有恭敬心,我们学到的全是常识和知识,这一生不能开智慧。当我们一个人,说实在的,你没有遇到好老师,可能老师不行,但是你有恭敬心,你同样能够成就。为什么?恭敬心是性德,我们学圣贤教育就是不断的要彰显我们的性德,所以你将来一定可以超过老师。这个超过当然不是说我们的才华超过,我们这一生的道德学问成就,我们才能更加的去利益广大的人民群众。那恭敬心从哪里开始?先要看我们对父母有没有恭敬心,因为孝是中华文化的根,敬是中华文化的本,体现在孝亲尊师上。假如我们对父母没有恭敬心,对别人很有恭敬心,假的不是真的,那一定是有利可图。
讲一个故事,德育故事当中有一个「伯禽趋跪」,「周鲁伯禽,观于桥梓,入门而趋,登堂而跪。」我们都知道圣人周公的儿子叫伯禽,伯禽跟着他的康叔三次去见周公,每一次去都被周公狠狠的打了。打了之后,这个伯禽就很纳闷,为什么每次见父亲都被打?每一次去都被打。在座的朋友,您有子女,您儿子不听话打了他,他可能就离家出走了,还会再来三次被你打吗?好像不太可能。古人因为有圣贤的教诲,伯禽打了不但没有怨恨父亲,反而怎么样?反思。我一定是做错了什么事,父亲才打我。所以他就找到一个旧臣商子,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辈去请教,父亲为什么要打我?这个时候,您看古人很会教育,他不会马上告诉你答案。他说你去到南山的阳面看桥木,再到北山的阴面看梓木,看完之后你就全部明白了。伯禽就到了南山的阳面看到了桥木,桥木高大茁壮挺立在那里;又到北山的阴面看梓木,梓木又矮又小,好像还俯着的。
在座的朋友,我们要想象我们现在坐着时光穿梭机,我们一起跟伯禽到了南山的阳面,又到了北山的阴面,你们要身临其境,也来看,也来观。好,现在我们看完了桥木,看完了梓木,在座的朋友,你们体悟到了什么人生的道理?我们大家都在想,那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个时候伯禽就又到了商子面前说,我体会到的道理是那个桥木高大很有威严,代表的是父道;而那个梓木又小又矮还俯着的,代表的是什么?子道。商子一看,不错不错,你再去见您的父亲。这个时候伯禽又再去见父亲,就是这上面讲的「入门而趋」。这个屈就是我们晚辈见到长辈走路一定要屈步,屈步就是这个步子要快,不能慢慢悠悠的。「登堂而跪」,马上就给自己的父亲父王顶礼。这个时候父亲有没有再打伯禽?有没有再打?你们这么无辜的看着我,没法判断。父亲特别的高兴说,你一定是得到了仁德的长辈给予了指导。这里我们就看到了什么?人伦的秩序,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儿子要有做儿子的样子,这个长幼尊卑的秩序才能呈现出来,人际关系才会和睦。所以我们的恭敬心要从哪里?就是要从对父母开始。
讲到这里我就想起,老子去看望他的老师常枞。老子的老师生病了,老子去看望他老师,就觉得老师病得很严重,说老师,您有没有什么教诲?您病得这么厉害,有没有什么教诲要教导我们?老师说,你们不说我也要讲几句话,你们知道吗?第一个,路过自己的故乡,一定要下马车,看到桥木要快步经过。他先讲了两个,他先讲第一个的时候他就问到,为什么路过自己的故乡要下车?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老子就回答说,路过自己的故乡要下车是不忘旧故。就是到了自己的家乡门口要赶快下车,在那个村口你就要下车,因为你生长在这片土壤、土地,那里有你一起从小玩耍的朋友陪伴你长大,那里有很多的长辈曾经都抱过你,甚至父母忙的时候,都把我们搁在邻居家又吃又睡,您看那分情义、那分恩义多么的浓厚!假如我们今天有了权、有了钱,我们开着什么奔驰回到自己的故乡。在那条羊肠的小道,我们连车都不肯停下来,而且速度加快一下就开过去了,那个尘土全部被扬起来,旁边的村民都要怎么样?把那个衣服拿起来遮灰尘。这老王家的大儿子回来了,您看多有钱、多威风,不就有两个臭钱吗?耍什么威风。等你家里父母有了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有没有人肯伸出手来帮助?你儿子不是很能吗?你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儿孙不懂事,您看就让父母蒙羞。所以当我们路过自己的故乡,远远的就要把车停下来,下车来跟乡亲去打招呼,就是什么?记着这分浓厚的情义,旧情。
讲到这,我就想起一首歌,我相信我讲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在座的朋友是不是马上那个屏幕就拉到了自己的故乡?这首歌,大家昨天一定听歌还没有听够。「忘不了故乡,年年梨花放,染白了山岗我的小村庄,妈妈坐在梨树下纺车嗡嗡响,我爬上梨树枝,闻那梨花香。摇摇洁白的树枝,花雨满天飞扬,落在妈妈头上,飘在纺车上,给我血肉的故乡,永生难忘,永生永世我不能忘。」我们对故乡的那分感情,真的我们事业有成的时候,我们应该用那颗至诚的心去报答养育我们的那片故土,去看望家乡的这些老朋友,不能忘记旧故。
再接下来,老子的老师又说,为什么见到桥木你要快步经过?老子就说,看到桥木快步经过,是要懂得敬老尊长。你看到这个桥木就会提醒你的心,时刻不要失去对老人的那分尊重,因为老人就是我们的未来。我们能够表现出这样一个敬老尊长的态度,后代子孙就在效仿。我记得我刚接触蔡老师的时候,那个时候还不知道《弟子规》是什么,跟在蔡老师的背后一起行走。走的时候,他突然停下来,我也就停下来,我才发现在我们后面有一个六、七十岁的长辈,他就让这个长辈从我们身边走过去,我们就跟在他的后面;到了电梯那,蔡老师又把电梯按开让长辈上去。那个时候根本没有学习什么「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结果这个时候蔡老师就看出我的困惑,说这些长辈一生为社会国家奉献,养育培养子女,他们是对国家有贡献的,我们要把他当成我们的父母去尊重、去对待,这个社会风气才会好起来。从此之后就明白了这样一个做人的道理。所以《孟子》当中就讲到,「道在迩,而求诸远也,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道就在我们的脚下,事情很简单,我们人人都亲爱自己的父母,把那分亲爱延伸到亲爱所有的长辈,人人亲其亲,敬爱所有的长辈,天下不就太平了吗?您看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现在可能大家期盼第三个事情。老子的老师接下来就把他的嘴巴张开说,你看我的牙齿还在不在?老子说,您的牙齿不在了。那我的舌头还在不在?老子说您的舌头还在。这是什么意思?老子就讲,这个代表柔软胜刚强。牙齿没有了是因为牙齿太坚硬,所以它就没有了;舌头在是因为舌头柔软。这里就教给我们什么道理?做人心地要厚道、要柔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它是教给我们这样的道理。您看人与人发生争执,出现这些我们不可而想的冲突,这些灾祸发生都是什么?因为内心的坚硬、强硬。「每见钢刀口易伤」,那个钢刀口是最易伤的。
所以我们了解到万事万物,我们有没有发现,尤其是植物,初生生长的幼苗,又柔软又有生命力。可是这些草木死了之后,就会干枯,一折就会断,最容易损伤。而当我们人刚出生的时候,我们在婴儿时期,我们有没有看到我们的身体很柔软,是不是?我们死了之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这代表什么?柔软是生的象征,强硬是死的象征。我们看到那个母亲是很强悍、很刚硬女强人的时候,儿女就会自卑,有没有?他的人格就不健全、不健康,他就失去自信。母亲虽然是为他好发脾气,他永远记住的是她的情绪脾气,他感受不到母亲的爱。可是当我们一个做母亲的,像大地一样那么包容,那么厚道,那么柔软,看到孩子不争气,眼泪流下来,自然而然儿女就会感到惭愧,是不是?所以,我们学圣贤教育就要让我们的这颗心要变得愈来要愈柔软。
这里,我们要给礼下一个定义,「礼者,体也,履也。统之于心曰体,践而行之曰履。」这里告诉我们礼有体,体是什么?体是它的心。履呢?这个履就是实践的意思。在心,就是表我们对一切人事物恭敬的态度,进而体现在我们外在的行为上,所以叫践而行之曰履。这里我们看到它的体是什么?我们《大学》当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叫统之于心。格物就是格除我们内心的贪瞋痴慢疑的五毒烦恼,格除我们怨恨恼怒烦的烦恼,格除我们禁不住财色名食睡的这种诱惑。我们不断的要把我们的欲望要降低、要降温,自然而然我们的欲望不断的减低之后,我们的良知才会显现,我们的智慧才能够得到提升。我们的烦恼轻智慧长,我们才能够真正表达出我们的诚意,我们的心才能够提起真正的正念。所以统知于心是正我们的性情,这是内圣内学;反过来表现在外的,是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所以礼是什么?礼是我们修身的工具,是要把仁义道德在我们的行为当中体现出来,践而行之就会和万物,人与人和睦相处,人与物和睦相处,人与天地自然都会和睦相处。
这使我想起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服刑人员,他在服刑期间非常的不满,他觉得是有七个人陷害了他,才深陷牢狱,而且是无期徒刑。所以他心中不满,他要报复,他就越狱,越狱成功。越狱成功之后,他逃亡的时候在火车的两个车厢的中间,在那里盘算谋划,我回去之后我怎么把这七个人,一一的怎么样?给他杀掉,我要报仇。那个仇恨的心像怒火一样。正在那琢磨的时候,有一位女士走了过来,她要上洗手间。结果那个洗手间的门怎么也扣不好,门栓出了点问题。她就出来说:「这位大哥,您可以帮我看一下门好吗?我上个洗手间,大哥谢谢您」,态度非常的温和、亲和。他遇到这么有礼貌的人,让他突然就觉得,感受好像很久都没有人对他这么有礼貌。之后他就说,我活在这个世界上对人还这么有价值,别人对我这么尊重,他就觉得心里有一种甜蜜的感觉,他就在琢磨这个女性的一言一行,让他很舒服很欢喜。接下来这个女性上完洗手间出来之后,就说「大哥谢谢你」,还给他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估计这个女性是学《弟子规》的。这个女性就走了,谢谢你大哥,很亲切很和蔼。
走了之后,这个服刑人员望着这个女性的背影,他就说被尊重的感觉真好,世上还是好人多!我不可以就这样轻易的因为去报仇而怎么样?糟蹋我的这一生,我应该还有希望,我不能再去作案了。所以这个火车一停,怎么样?他就给监狱打电话说:「你们不要找我了,我会以最快的速度返回监狱。」结果他就返回到监狱之后,认真的改造、认罪、悔罪,因为他在监狱的表现很好,一直给他减刑,减到十年。他的动力来自哪里?我们不言而喻。终于他出狱了,他出狱之后,他最想见的,最想感恩的是谁?这位女士,他说是这个女士给了他第二生命。可是没有电话,也不知道这个女性是哪里的,也无从下手去找。结果他跟别人分享这段历史的时候他就讲到,他说假如当初那位女性一走过来,厕所的门关不上,说「真讨厌,你能不能站到一边去,别人要上厕所,干嘛要站到这里?」他说你们知道吗?我第一个要杀的人是谁?在座的朋友,我们看到这个女性彬彬有礼的态度,对人真诚恭敬的言语笑容。在座的朋友,她挽救了几条生命?不简单!
我们香港论坛的朋友一开口就是八条,一般大家都说七条。又变成九条,更了不起。挽回了几条性命?九条性命,是不是?不止!当一个人要行凶作案被别人发现的时候,他会滥杀无辜,不知道多少人的性命死在他的手下,是不是?在座的朋友,我们一个小小的善行,一个善举,一个有礼恭敬的态度,重不重要?重要!我们小小一个有礼恭敬的态度,是不是他修身的体现?一个人能修身,有没有齐家?一个人能够修身,就一定能齐家,齐家就一定能够治理国家,就能够平天下,四而一,一而四。在座的朋友,刚才这位女士这样的一个善心善行,她有没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她保全了多少家庭的幸福,多少户家庭的幸福和睦,是不是?同时她有没有帮助我们的公安警察,帮助我们的社会维护正常的安全秩序,有没有?所以她是不是在做治国平天下的事。今天我们要提起理智,我们一旦学习了圣贤的教育,圣贤的经典教诲要从谁做起?从我做起,从我心做起,从我的家庭做起,我的小区做起;而不是我们希望政府要做,领导要做,别人要做,你要做,他要做。当我们一味的向外去要求,都希望别人做的时候,人人都希望别人去做的时候,有没有人做?没有人做。所以当我们自己去做的时候,我们自利利他,社会的风气都会藉由我们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而得到净化。
比方说今天我们一个义工朋友,我刚好坐上电梯要来,这个义工朋友一进来在电梯里,他看到我,他又看到其它不认识的一些旅客,他就说「大家好,早上好!」这些旅客们都不认识,在电梯上一看到,也都会很矜持的笑一下。这有没有带动社会的风气?有!接下来,我们下电梯的时候,我又把那个电梯门按住,一个老外两手拉着行李,他怎么出?万一电梯一关就被夹住了。我们仍然帮他按住电梯,他就把行李拉出来,转过头来微笑着说,Thank you。您看,礼从哪里开始?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就是在一切事、一切处不离这分恭敬心,那大同世界会遥远吗?
这里讲到,我们来看一下,我们把它念一遍好吗?来,预备起:「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我们念了这段,您看这里告诉我们,道德仁义是很抽象的,蕴藏在我们的内心,但是看不见摸不着,要用什么?要用礼体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冬则温,夏则凊」、「出必告,反必面」,是不是要有形有相,才能把道德仁义的道理体现出来。道德仁义实施要不偏不倚,要达到中和才行。假如没有达到中和,我们学道德仁义也同样会怎样?会偏颇。
所以这里,在《论语》当中就告诉我们,「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我们一个人有恭敬心好不好?很好。但是我们光有恭敬心没有礼的话,您看就会徒劳无益,好心做坏事,别人还不认可。这样讲很抽象。比方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在农村,别人家请客去吃饭,我们都知道,那个年代家乡的人民都是特别的厚道,对人都是特别的热情,你那碗饭还没有吃完,他都是悄悄的又端一碗饭压得很死,趁你一不注意就盖在你的碗里。我小的时候真的是有这个现象。其实你一碗已经吃饱了,他一下又扣一碗。这种热情,这种厚道,我们是可以理解,也觉得非常感动。可是往往,当我们过于热情,这个礼过分的时候,那个分寸尺度没有拿捏好的时候,反而你看让吃的人是不是变成很痛苦?我们坐在一起吃饭,我们学传统文化,马上给人家夹菜,夹得他都吃不下去,结果让他生烦恼了就不好。礼是什么?处处替人着想。处处替人着想是天下头等的学问。
再来,长辈说行,一个礼就可以了。可是我们一定要行三个礼,我们就没有听从父母的辞令了。这个就是什么?我们有恭敬心的时候,我们产生了执着,感受到了没有?所以我们今天学圣贤教育,为什么会有很多不如人意的事?那就是在于我们学东西没有达到中和中庸之道。反而学了之后,家庭里的父母、亲人很反感我们,觉得我们都带给他压力;到了单位,同事也赶快离我们很远,结果我们变得很孤独、很孤立,有没有?你们都不答应我。为什么?就是我们不懂得做事的分寸和尺度,没有拿捏好。所以礼是什么?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所以为什么我们常常说,一个人有一个优点,随之而来就会有一个缺点?就是因为这个优点当它过分的时候,这个优点就变成了什么?缺点。所以道德仁义一定要有礼来节制,让它保持恰到好处。也就是我们说的,情理法圆融周详,我们走到任何的地方都让别人生欢喜心。我们学礼,就是走到任何的地方,都能够成为一个令别人欢喜,也能赢得别人对我们的接纳、欢迎、喜欢和尊重,这是我们学礼的目的。
接下来,我们说「慎而无礼则葸」。我们说谨慎是不是一个好的作风和态度、一个美德?可是谨慎过分了之后,变成唯唯诺诺,在那里站到门口,要敲门不敢敲,要进去不敢进,会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反而变得更拘谨,放不开,不够坦诚了。接下来,要讲话的时候吞吞吐吐,要讲不敢讲,让对方就很生烦恼。这个葸就是畏惧、胆怯,所以这个谨慎变成缺点了。「勇而无礼则乱」,一个人很勇敢是很好的德行,但是,他不守礼法,不守章法,就会惹出乱子。「直而无礼则绞」,经常听到有些人说,我这个人就是很直,你能接受就接受,不能接受就算了。大家一听,说,对,他做人其实很正直,我们不要和他计较。我们不要和他计较,我们自己要不要改?往往我们说我很直,反而变成一个什么?我们不愿意去改变自己的借口,因为直是美德。可是这个绞就是什么?我们出言就像刀子一样,伤害到别人的心。这个直好不好?这个直就不好了。前面我们讲要厚道、要柔软。
孔老夫子两个学生,子路很勇敢,子路有一天去请教夫子说,「闻斯行诸」,就是听到一个道理,老师我要不要立即去做?孔老夫子说,你家里有父亲有兄弟,你怎么可以听到一件事马上就去做?你要三思而后行,不可以这么鲁莽。子路听了,就走了。结果冉有,另外一个学生进来,同样问跟子路一样的问题,说「夫子:闻斯行诸」。孔老夫子说,你听到一个道理要赶快去做,不要想前想后慢慢吞吞,赶快去做。完了,冉有也离开了。另外一个学生在旁边看得就很纳闷,这个叫公西华,就说:夫子,您是不是对两个学生不太公平?他们问的是同样的问题,可是您却回答不一样,这是为什么?我们就看到夫子老人家教学的智慧,他会因材施教。这个因材施教,他是看到子路很勇敢,而缺乏周详的思考,所以他要把他的性格改变,拉回来;而冉有,恰巧就是过于谨慎,可能别人都已经做得快成功了,他还没有起步,还在那里想前想后,在那里思虑,所以要训练他听到一个道理马上就去行动。通过这样的教育,让我们内在的人格变得更加的完善和圆满。在座的朋友,您看我们看到恭慎勇直是美好的德行,假如失掉了礼就会劳葸乱绞,所以礼重不重要!假如我们觉得礼很重要的话,我们下节课我们再来共同学习。第一堂课先到这里,谢谢大家。
不学礼无以立-《礼记治要》的和谐生活(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长辈,亲爱的朋友们,网络前面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我看到我们的朋友都非常的好学,我们刚才主持人也在调整称呼,我都没有发现出什么问题。刚才一下课,我们负责礼仪队伍的一位同仁就过来找我,她说:「我们负责礼仪的这位朋友,每一次在老师上台的时候,她们都走在老师的前面,她说这样会不会失礼?」会不会失礼?不会。礼有它的规定,同时还有它的权变,它是非常活泼的,不是死板的。比方有人就说,「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结果我每天上班的时候走在长辈的后面,他们走得很慢,我很着急,我要超过长辈的话,我就违背了《弟子规》;我要不超过的话,我要迟到,怎么办?你们说怎么办?后来他们来问我,我说这个时候我们给长辈打个招呼说:长辈,我先走在前面,我要上班了。「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是指的什么?指的我们一同跟长辈出门,我们时时刻刻要很谦卑走在长辈的后面,不要抢先走在长辈的前面,那是我们尊长;同时,我们在后面又可以保护长辈。
大家这么一学以后就死板了,一死板之后,天色很黑,没有灯光,下楼梯我们也是:「长辈你在前面走,你在前面走」。是不是我们就学死了?长辈在这么黑暗的楼梯上,我们没有走在前面去接引着他,那就很危险,很容易摔跤,是不是?大家又顾虑了,那上电梯我们先上还是我们后上?当然我们要赶快上去把电梯的门按住,开关按住让长辈上。它这些都是活的,法无定法。包括领导、干部、长辈到我们的团体来参观,这个就是叫「慎而无礼则葸」,刚才讲到的,我们就都很拘谨:「请前面走。」结果这些领导、长辈走在前面说:「要往哪里走?你们不给我指路我怎么走?」他就死在「长者先,幼者后」跟在后面,那反而就是失礼。我们的礼不对的时候,又反而变成失礼,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走在前面引领。刚才您看,我们的礼仪小姐,她走在前面引领,这就是对讲课老师的恭敬和尊重,她把你引到台上来。我说妳们做得很好,没有失礼。您看要下台她们又上来引请,又从这边下去。这个礼就是从这边上,这边下,它是一个顺时针,这个都是上讲台的规矩。所以刚才她们这么一来问,我说做得很好,没有错。她们的心很安。所以礼是活泼的,最重要的在当下那个境缘,你要拿捏应该怎么做,所以它没有一定。当然一开始我们还是要先学老实,后学权变。
刚才我们讲到道德仁义没有礼,它就不能够完成道德仁义的教化和实施。同样教训正俗,教训是家庭教育,正俗是社会教育,没有礼就不能够完备周详。您看家庭教育教什么?《弟子规》,我们看到《养正遗规》、《童蒙须知》、《朱子治家格言》、《颜氏家训》,哪一个家庭的教育不是教我们礼的应对进退、揖让周旋的这些待人处事接物的礼节?都是在教这些最基本的规矩。所以,教训正俗一定要有礼。「分争辨讼,非礼不决」,人与人之间起了冲突,利害、利益之争,包括见解不同,包括侵暴良民等等的这些现象,假如没有一个是非的准绳,就没有办法判别谁是谁非,是非、对错、善恶,它就失去了标准。所以要用礼来定这个标准,它是一个准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我们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是象征着,我们把它称为干,象征着这种领导之力,所以它为君。地,厚重、包容、柔顺,我们为坤。坤象征着什么?象征着卑。它是所处的位置不同,分成尊卑。所以它具有那种服从力,自然而然把它用在我们人际的相处上,就有了君臣、父子、长幼的次第,尊卑长幼的次第。假如没有这样的次第,我们的晚辈对长辈就会轻慢、无礼,人伦的秩序就会混乱,天下也会大乱。所以礼就是让我们来制定父子、兄弟、长幼、君臣的这种等级秩序,让我们依自己的角色而来尽自己的本分和行礼。
再来,「宦学事师,非礼不亲」。这个宦是学习如何做官,学习如何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你要学东西,要懂得如何奉事师长。您看,我们有十条干肉的束修之礼,面对我们要去求学的老师,要有问道之礼,还有谢师之礼、拜师之礼,这些礼都不可以少。是不是老师一定要十条干肉?不是的,那是表达一个学生对老师的恭敬诚意。你假如没有这些礼,老师会不会收你?因为你没有诚意,没有恭敬心,老师也教不了你。所以没有这些礼,我们也没有办法去亲近老师,接受老师的教诲。
再接下来,还有「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这里的班朝是指朝廷的官爵,它都有次第、有等级。您看,我们看古时候的电影、电视剧,武官这边站着,文官站在一边,他都按着他的等级、次第来站,整个的朝廷才有序。如果没有这些礼,就乱成一团。朝廷、政府假如都乱的话,这些官爵都乱的话,天下更没有办法去治理。「莅官行法」,就是官员到位就职,你要实施这些法令,实施教化。假如失掉了礼的这些仪式,威严就不存在;没有威严就不能够摄受人心,不能摄受人心的善根,这些东西也没有办法实施。
再接下来,「祷祠祭祀」。您看我们现在恢复祭礼,祭祀天地,祭祀祖先,祭祀孔老夫子,一定有它一定的礼仪程序。假如这些礼仪的程序失掉了,人们的那种庄重、至诚的心没有办法体现,那天地祖先他们感受不到后代子孙的诚意,也不能够来享用这些食物。这个都是非常了不起,我们中华文化的礼,它的内涵非常的深厚。所以这里是《曲礼》当中的一段话。我就用了几个图片让大家了解,您看这就是祭祀皇帝的时候,你看这都是非常整齐有序的礼仪;您看这都是祭祀时候我们看到的这种大型的场面;您看这是祭孔的时候,礼乐师都是融合在一体,来表达我们对古圣先王、对圣贤人、对祖先的那分至诚的恭敬怀念,表达这个。
所以,在《礼记.经解》当中就讲到,「夫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这里就是告诉我们,礼要来治理国家就相当于什么?「犹衡之于轻重也」,衡是什么?秤,来秤物品的秤。礼就像一个秤,物品的轻重,藉由它就能秤出来,没有这个秤,我们就不知道这箱东西有多重,这担粮食有多重。绳墨,在古时候是用来衡量它的曲和直,如果没有绳墨就没有办法。规矩,我们就知道了,矩以求方,规以求圆,也是来画圆和方的一个工具。治国就如同这样。这里有一段话,我们比较可以更好的去理解,「绳墨以求直线,秤以权轻重,规以求圆,矩以划方,此谓基本之器,由此基本之器,方能成就万器。」所以礼是什么?我们治国、为人的基本之器。所以孔老夫子才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治理国家从上到下一定要有礼制,过去古时候连吃东西、穿衣服都有礼的讲究。什么年龄能吃什么,没有到那个年龄不能吃;什么衣服到了那个年龄你才能穿,没有到那个年龄小孩子不可以穿。他都不会超越自己当下的本分,人们守规矩,都循着自己的本分去生活。您看人与人和睦相处,礼多么重要!我们现在了解的非常之少。
这里在《礼记.曲礼》当中告诉我们,礼有哪些功用?「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给我们制定了亲疏远近的关系。因为我们说人要博爱,但是博爱一定是由内而外,由近及远。我们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所以这个爱一定要回归到先爱父母。古时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分成亲疏远近的一个级别。比方说在举行丧礼的时候,就有五服。五服,你穿最粗的那个粗麻,我们说披麻戴孝,那就代表他跟亡者的关系是最近的,愈往后,衣服穿得愈细,叫丝麻。很细的,代表他跟亡者的关系距离比较远了,可能是远亲,不是直系的亲属。
为什么要这么分?因为中华民族非常注重血统,注重血统的纯正,所以他要把伦常关系要区隔开来。纯正,首先血统不可绝,不能绝就要嫡子传宗,就正妻所生的孩子来继承家业。代代相传,这个血统就不会绝。接下来,血统不可弱。怎么办?近亲不婚,同姓不婚,同族不婚。如果我们近亲也结婚,一个家族都成婚,我们后代子孙的智力、体力全部下降,这个家族,我们说的人种,就没有办法优化。整个民族的整个智力、体力下降之后,我们的文化又何以传承?我们的祖先多么有智慧!今天的伦常关系乱了,如果娶了好几个太太,生了很多孩子,将来他们长大就有可能近亲结婚,中华民族的品种就会变得劣下。
再来,为了保持血统不混,就是异族不婚。比方我们说可以放开都可以来,不同的族群可以结婚。我们讲过去,您看我们到国外,我们看他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可是他完全,他的文化被异化了,他已经不拥有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内涵,他的思想观念完全是什么?可能是西方的思想观念,我们的文化也不得以承传。所以我们中华的祖先,他是世世代代要将我们的文化文明遗传下去。您看,他都是用礼来区隔,让我们去遵循,保持我们民族的优良,文化的代代承传。他是真正创造我们未来子孙后代的福祉,让我们能够过幸福的生活。
再来,亲疏一定,大家遵守伦常去生活,「决嫌疑」。我们说,「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这个意思就是说什么?我们一个人的动机纯正,但是往往又因为我们的行为会被别人误会,又不能不去为,怎么办?就用礼把它定下来。这个嫌是误会,疑是怀疑,怎么定?刚才我讲的,「瓜田不纳履」。你在一个西瓜的田地里,你可不可以去系鞋带?你去一系鞋带,瓜农看到说:「你给我站住」,过来说:「你偷我的西瓜。」他说:「我没有,我是系鞋带。」「胡扯!你哪里不能系鞋带,偏偏在我瓜田系鞋带?」会相信吗?是不是不会相信?所以就要用礼定了,你就知道到了瓜地不要系鞋带,因为你跳到黄河都洗不清,这就会让人家怀疑。「李下不整冠」,这个李子树下,不仅仅是李子树下,苹果树、桃子树,凡是水果长在树上的,你不要戴着帽子在那树底下整帽,一整帽别人就可能抓住你了,你偷我的水果。会不会?
所以,你看古人说「一人不入古庙,两人不看深井」,也是决嫌疑。那个古庙,有一些强盗藏了很多的东西藏在里头,你进去了,他就想你一定发现了我的暗道机关,你的命就没了。两人看深井,一个人不小心掉下去,人家一定说是你把他推下去的。大家明白这个道理吧?我们用在现在的生活当中,这个里头的学问就更大了!那是古人的生活,现代的生活,您看这个门开着,房间没有人你可不可以进去?不可以进去。那个东西丢了,你说都说不清,是不是?所以我们敲了门,门开着没有人,我们不要进,决嫌疑。再来,那个财务室没有人,你能不能进去在那等着?那钱丢了,你也说不清,因为来进行案例调查发现怎么样?就你在里面,你能说得清吗?
所以礼是什么?是我们不给人家添麻烦,同时也起到保护我们的一个作用,不要因为我们失礼的行为给人家添乱。有一次我记得特别清楚,这个大会一结束,也是一个课程,大家都去照相了,那个人员也就是不仅仅是这一个公司的,可能还有外地来的。我们的包都放在椅子上,之后我们就去照相了,到外面。结果这个时候,一个讲课的老师,一个朋友,他特别的细心。他说李老师,妳们的包都还在会场,我们现在都在外面,现在已经结束了,我要把妳们的包拿过来。当时我们就想,没关系,这个应该不会丢,我们都学圣贤教育,在这里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没关系。结果这个朋友他就讲什么?他说不是的,万一我们把东西丢了,我们给主办单位就添了麻烦。这个存心好不好?所以这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是处处替他人着想,不要给别人添乱,您看这个就是礼。
「决嫌疑」,在古时候您看还有很深的学问,它讲到父不可以弄子,祖可以弄孙;媳妇可以到公公的房间问疾,公公不可以到媳妇的房间问安;子长母可以抱,女长父不可以抱;再来,姐姐可以到幼弟的房间,哥哥不可以到妹妹的房间。在《礼记.曲礼》当中全是教给我们生活中的这些礼,很细。为什么叫「曲礼」?委婉曲折。为什么要学这些?后面我们会知道礼是源情而作。为什么要有礼?礼是源于我们人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的七情,他要时时用礼制定防患于我们情感的泛滥或者放纵,所以就用礼把他规定下来。为什么父亲不可以跟儿子玩耍、打闹?因为父亲在家庭担当着教育子女的责任,他要时刻体现出他做父亲的威严和威仪,儿子就学到了这种尊重和威严,他不敢造次。假如我们的父亲让孩子骑在他头上,天天怎么样?骑大马,没大没小,父亲的这分恭敬、尊重、威严的态度,他就学不到,他将来就会造次。所以为什么说要母慈父严,要两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母亲的那种厚道柔软、那种关怀,让孩子学到仁爱;从父亲身上学到尊严、威严。你看,父母是给儿女表法的。假如我们不懂这个道理,我们溺爱,跟孩子打斗,孩子他的教育就失败了,这是很危险的。为什么爷爷可以跟孙子、可以跟他玩耍?我们讲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因为爷爷没有承担这样的一个义务。再接下来,我们刚才讲到,媳妇可以到公公那里问安,公公不可以,防止讥嫌。包括孩子长了,母亲还可以抱,爸爸就不可以抱。所以所有的礼它都是我们的护身符,让我们人的行为都守这样的一分礼数而去生活。人有礼则安,无礼可能危险就出现了,它就是表这个意思。包括老师是心丧三年,老师如果也是服丧三年,别人就搞不清,您家是父亲往生了,还是母亲去世了,所以它一定有区隔。把这种嫌疑让人们去除,不要有这个怀疑。
「别同异」,这里告诉我们,「事有同情不异,情有同而事不异」。如果把它都混在一起来谈,那就会乖戾。什么意思?比方说,你有一个养子,这个养子有名分,不是你亲生的;你同时也有一个什么?这个叫继子;同时,可能你外面又有一个私生子,请问谁是你真正的儿子?一定是什么?法律规定的这个继子,反而他可以继承你的,这在古时候是这样,继承您的遗产。反而这个私生子能不能?虽然是你的骨肉,但是他不合伦理道德的道义。如果我们是非混淆不分的话,我们的道义就会乖戾,人们就没有是非善恶评判的一个标准。所以这个也要用礼来定下来,别同异。再来,「明是非」。是非好坏用什么来评?我们说用礼,礼很抽象看不到,用什么?典章制度。单位的规章制度,手续、办法、章程等等,把这个礼用事来表现出来,我们就很清晰,我们就要去遵循这些制度。这个就是礼的功用。
再接下来,来看《礼记.昏义》当中的一段话,「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这个昏是因为黄昏的时候娶妻,所以古时候用的是这个昏。「将合二姓之好」,两个不同的姓氏合在一起,这个叫美、叫善。合在一起干什么?不是两情相悦去过自己二人的浪漫世界的小日子,它是有一分沉甸甸的责任和义务,要奉祀宗庙、祭祀祖先,下面要传宗接代,把祖先光荣的美德、家道、家风、家规、家业承传下来,传给后代子孙。所以,古代的圣君明王非常重视婚礼。
这里就讲到,因为男女有别,婚礼所要表达的就是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男女要有责任的分工,没有责任的分工,没有别,就没有义。今天两个人都去赚钱,孩子的教育没人管,当我们赚到钱,他最宝贵的接受黄金教育的时段,养成他正确人生态度、正确的行为习惯的那个阶段完全失掉了。所以今天我们很多朋友学圣贤教育,孩子十七、八,已经成型了,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再想让他回头,难!当我们拥有了财富金钱,可是我们的下一代毁了,值得吗?为什么说治国平天下的大事,女人家要担得一大半?那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我们无论是看到孔老夫子,周文王、周武王、孟子,哪一个圣贤君子不是由圣母所培养出来的?所以今天我们母亲,我们学圣贤教育,真的是承担的责任非常的重要。古时候实际上对女性的尊重,那个地位是很高,为什么?「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妻子是这一家人的亲人,她要祭祀祖先,为你的祖先培养后代,要尊重。如果今天我们夫妇无别,女性都不管家了,您看不仅仅毁掉的是我们的后一代,更重要的我们的文化也没有人继承了,我们这个民族还有希望吗?所以我们的眼光绝不能只看到眼前,要看到长远。
我们夫妇有义,分工不同,一个主内,相夫教子,一个主外,维护家庭的经济,彼此守着这分本分,自然和睦相处。和睦相处,一个温暖健康的家庭,儿女在这里成长,他的心灵人格是健康的,自然而然父子就会有亲。您看今天我们一说叛逆,父母和儿女的对立、仇恨,现在是极为的严重。有很多的例子,因为时间的原因,我就不能一一和大家分享。父子的亲爱失掉了,他怎么可能到社会上会对他的领导尊重,会对朋友礼敬?不可能。父子的亲爱是爱的源头。所以我们就可以深刻的体会到礼是什么?婚礼是礼之本。父子亲,自然君臣就正。所以,「昏礼者,礼之本也」,它是礼的根本。也就是告诉我们,「君子之道,肇端乎夫妇」。五伦皆由夫妇这一伦正而五伦皆正,所以我们今天经营家庭就很重要。
藉这样一个机会,那天我们刘教授也讲了不少婚礼的内容。我们刚好在前年,我们中心,马来西亚中心,我们为三对新人举办了一场传统的汉服婚礼。我也想藉这个机会给大家播放一段,让大家感受一下。
(放影片)礼仪第一,万家灯火祝福。中国古代每当有新人喜结连理,邻里乡党都会点亮红烛,祝福新人。让我们许下共同的心愿,祝愿新人新婚吉祥,福慧双增。
礼仪第二,告上礼。《礼记》云:「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请三对新郎上台就位,禀告祖先。上香。行礼。拜。下面请新郎宣读告文,告如在:「奉天之作,承地之合,…友爱兄弟,团结宗族,和睦乡邻,勤俭持家」。
礼仪第三,行醮子礼。向父母大人行礼。一拜,兴。请新郎父亲为新郎敬酒。新郎接酒。新郎出发迎亲前,父亲教导说:「去迎接你的内助,以继承我们的宗室之事。勉励和引导她恭敬从事,以嗣续我们先妣的美德,你的言行要有常法。」儿子回答说:「是的,父亲。只怕我不能胜任,但绝不敢忘记父亲的训诫」。
礼仪第四,亲迎礼。有请新郎献大雁。大雁顺阴阳往来,是随阳之鸟。妻子应当顺从丈夫,是取自大雁飞行有序之意,婚娶要依长幼定先后,笃厚人伦观念。行礼。拜、兴。献大雁。新郎新娘会面。新人行礼。拜、兴。新娘将要告别父母,接受父母最后的教诲和叮咛。女儿即将离开家人的佑护进入夫家,请父亲母亲嘱托一句终身受用的话。
父:女儿,嫁到马家要做个好媳妇,好好孝顺公公婆婆、爸爸妈妈,一家和谐,快快乐乐。
母:在娘家孝顺父母,嫁去马家要孝顺家公家婆。要做人家好媳妇,要一家人快快乐乐。
父:不要难过,女儿,坐。
在座的朋友,你有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我们的心灵有没有受到感动、感化?我们的心灵好像得到了一次洗涤。这样的婚礼有没有价值,有没有意义?当时这一场婚礼举办完,我们马来西亚第二天的大小报纸都是大幅度的来刊登。为什么他们这么积极要刊登?觉得这种婚礼、传统的婚礼是可以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净化人心的作用。而这个婚礼它绝不是两个人在一起成家,热热闹闹,欢欢喜喜。我们在感受整个过程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分什么?一分责任,一分承担家业,教育后代子孙,将文化承传下去的这分使命和责任。您看,婚礼它是起到教化的作用,教化的目的。
所以,中国古代的婚礼是六礼,六个礼的程序,完全都是在宗庙来举行。也就是说,这样一个婚礼不是两个人的事。不仅不是两个人的事,而且是什么?一个家族的事。不仅仅是家族的事,还包含子孙在内。您看有「告上礼」,就是后代子孙所行所言的都要禀告祖先,让祖先看到我们这些后代儿女是遵从祖先的教诲,将这个家业代代在承传。我们的祖先在天之灵,他也会非常的欣慰。而当事人经过了这六礼的过程,还有刚才我们婚礼现场的每一道程序,都是对他人心的提醒。每一道程序都提醒他,要珍重这一分的姻缘,不可以轻慢、轻率,要对得起对方,对得起父母。上对得起祖宗,下要对得起后代子孙。您看,那分责任心油然而生。所以经历了这样一场婚礼,在他的心中是牢牢的刻在他的心间。当夫妻两个吵架、闹矛盾了,不忘其初,把这个婚礼放一放,想到当时的这分承诺,想到当时这分对祖先的发愿,这些矛盾都会化解,不会因为一点点小事,斤斤计较就闹到法庭。所以,这样的婚礼是教化提醒人心的。这样一个家庭保全、和乐了,后代子孙教育好了,这个民族才会兴旺,这个民族才会持续的发展。礼是起这样的一个作用。因为人心需要提醒,人心需要教化。哪怕是来参加婚礼的,已经结了婚,参加了这个婚礼,也是对自己的一分提醒,要珍重。所以一些朋友说,看了这个婚礼,本来想算了,要跟老公分手;参加完这个婚礼说,我的念头是错的,以后不可以再起这样的念头。所以它起到教化的作用。所以我们来看,当然其中我们看到那么多感人的镜头,时间的关系,我们一一不去再分析。
这里在《礼记.经解》当中告诉我们,「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朝觐礼是指的诸侯朝见天子,春秋两次要朝见天子,这个就是体现君仁臣忠的这分道义。在这样的礼仪过程当中,做为臣的他懂得无限的感恩君王的恩德,君臣之义就会建立。不能多,也不能少,少了人也会轻慢,多了会复杂,这个礼就是保持君臣的道义能够保住。「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聘问之礼是指诸侯国之间的往来,我们礼尚往来,就是我们现在的外交使节出访,建立友好的关系。我们在单位也是,往往我们最高的领导要召集主管开会,建立共识。同部门的这些主管也要相互的交往,要平等的尊重对待,和睦的相处;分工不同,但是我们和睦相处,共同完成工作。我们说见面三分情,人有这样的一个往来,情义就会浓厚。
再来,「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指的是丧礼、祭礼。丧叫慎终,祭叫追远,「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我们有丧祭之礼,民风就会纯朴,人心会厚道。这个道理在哪里?我们无论是丧礼还是祭礼,举办这样大型的礼仪,都是我们用真诚的心去思念我们的亲人、我们的祖先,去感恩、感念他们的恩德。所以中国的古代没有特别明显的历史教育,但是它有历史教育的实质,就是用什么?用丧祭之礼。怎么讲?当我们在这种丧礼、祭礼的过程当中,我们缅怀祖德,不忘祖先。在这种祭礼当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要唱《诗经》里的诗歌,有音乐舞蹈伴奏。《诗经》里的诗歌唱什么?全是赞美诗,赞美我们的祖先筚路蓝缕、创业艰危的这个过程、美德。唱给谁的?唱给晚辈孩子听的。他们在听的过程当中,知道原来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创造了丰厚的家业留给我们,让他生起了这分荣誉感、自豪感,同时又生起了这分责任心,把过去和现在连接在一起,把这种真挚的感情延伸到千年以前。在这个庄重肃穆的礼仪当中,又把这样浓厚的情感再怎么样?再来感受到,就是更加笃厚了我们现人家族的那分亲情。
各位朋友,我们有了这样的祭礼,我们看到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样的一个过程,让孩子们永远了解祖先的丰功伟绩,我们人与人之间还会有代沟吗?还会有叛逆吗?不会。当他透过听这个赞美诗,知道了祖先是这样创业的,他的心中有一种什么感受?他觉得他是整个家族历史的延续。祖先既然创造了这么丰厚的家业,物质文化,到了我的手中,我是拿着这个接力棒,这个家业,这个家道,我没有理由不去承传、不去保护、不去传递、不去发扬光大。所以在这样的一个祭礼过程当中,他体验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必须要把文化承传下去。他就会设定自己人生的方向、目标,我的任务原来是薪火相传,把这个文化代代传下去。请问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教育,我们今天的年轻人会迷茫吗?会纵欲吗?会自杀吗?不会。因为他看到我们祖先这样光荣的美德历史,看到祖先的风范,他就会效法,以祖先的风范做为人生的准则去效法,他的人生之路不会走偏,他的人生之根就会扎下去。所以这些丧祭之礼的复兴是连根的教育,把我们和祖先紧密的连接在一起。
我们的祖先就如同大地,祖先是我们父母的根,父母是我们的根,这样代代相连,根深叶茂。所以大地就像我们的祖先,我们一个人就是有根的人,他的人生目标就很明确,内心做人就很踏实。这个根断了,所以每个人今天为谁活着?不是为了祖先,不是为了荣宗耀祖、光大门楣,都是在为自己的自私自利,自己欲望的满足享受去生活,怎么能不迷茫?怎么能不痛苦?怎么能不困惑?所以在这里我也衷心的希望,藉由我们圣贤教育的不断发扬光大,要将我们传统的婚礼、祭礼、丧礼要恢复,我们每一位中华民族的后代子孙都要做一个有根的人。我们永远可以从祖先那里吸收到养分,得到祖先的庇荫,福德的庇荫,我们的人生才能够健康茁壮的成长。您看这些礼,多么的伟大!我在学习的时候,我就非常的感动,我们祖先的智慧。当我们连死去的人,我们都能如此的感恩,请问对现在活着的父母能够不孝顺吗?所以这些所有的礼都是教育。
接下来,还有「乡饮酒礼」。乡饮酒礼是把村里的父老乡亲请在一起,来怎样?来宴请,我们讲的和睦族群、和睦邻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就让长辈坐在尊位,让孩子们看到了什么?如何尊长敬老。您看,这种人生态度就扎下去了。所以过去,人们叫礼仪人生,人生礼仪,中国人就活在礼乐教化中,时时刻刻都离不开礼。这里我们再往下看,这里讲到,「夫礼,禁乱之所由生也,犹防止水之所自来也」。也就是礼起到什么作用?起到禁乱之生,就像水的堤坝防止洪水冲过来淹没房屋。我曾经就听说,有一个大学在山脚下,每年洪水一泛滥,山上的洪水下来,冲到宿舍里,差点淹死人。后来他们就把堤坝建立起来,从此再没有水患。可是住在一楼的人说,我们住在这个山里,一打开窗户看到的是一堵墙,都看不到风光,太倒霉了,他们就想提议要把这些墙推掉。可不可以推?我们说居安思危。礼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我们认为这个旧的堤防没有用了,把它推掉,「必有水败」;我们认为过去这些旧的冠礼、丧礼、祭礼、婚礼、乡饮酒礼、乡射礼没有用了,「必有乱患」。所以今天我们学圣贤教育,的确第一步先要恢复礼仪,恢复这些重要、大型的礼仪形式,那礼仪形式背后都是有深刻的内涵和教化的意义。
这里就讲到「婚姻之礼废」,夫妇之道就苦,淫僻之罪多了,男不忠,女不贞,这样的现象今天在社会是比比皆是,我们不一一列举。人心坏了,社会乱了,儿女在不健康的家庭成长,他的人格曲扭,走向社会处处对立冲突,我们这个民族就完了。再接下来,「乡饮酒之礼废」,长幼之序失掉,长幼的秩序失了,人们彼此的斗争就开始多了。「丧祭之礼废」,臣子对君王没有了恩情,父子之间的恩义也失掉了,人情淡薄,背叛祖先的行为多起来,背死忘生的事就发生了。「聘觐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君臣道义失掉,「而倍畔侵陵之败起矣。」所以,「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礼的教化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潜移默化在教化人心,不知不觉让我们每个人每天远离罪恶,一心向善;就像一个水果糖放在嘴里,不知不觉起到教化的作用。
我们的古圣先王是非常重视礼的教化,《易经》就告诉我们,「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所以礼就是告诉我们要慎于每一件事的开始。比方刚才三对新人慎于婚礼的开始,您看现在这三对新人已经变成三对老人,每人都有一个小宝宝了,现在。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又慎于胎教。怀孕期间,我们都知道周文王的母亲「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在胎教的时候就开始教育,慎于开始。这些孩子一生出来现在非常的健康。我们也在此衷心的祝愿,这三位小宝宝成为我们未来圣贤教育的传人。而且都是素宝宝,有一个小朋友才生下来,刚好是我们开课那天满月。生下来十来天,眼睛就滴溜滴溜转,都是吃素的妈妈,素宝宝。非常健康,七斤,生下来就七斤。礼就是让我们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每一个行为都要慎于开始,没有慎于开始,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讲到这里,其实我也想起一个故事。有一个读书人,魏公子牟。有一个叫魏公子牟的人,他要到山东。他身边有个叫穰侯的人,这个穰侯就说:先生你要去山东,有没有什么话要给我交代?魏公子牟说:我想起来了,我有话要交代。你知道吗?他说:官位不与权势相约,权势自然会到来;权势不与尊贵相约,尊贵自然会到来;尊贵不与富裕相约,富裕自然会到来;富裕不与傲慢相约,傲慢自然会到来;傲慢不与罪恶相约,罪恶自然会到来;罪恶不与死亡相约,死亡自然会到来。讲完这句话之后,这个穰侯说:是是是,是是是,先生说得对,先生说得对。官员堕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堕落?是官位到手之时;病情严重,是在病情好转之时;灾祸降临,是在我们麻木之时产生;而孝心减弱,可能就是我们在娶妻生子之后减弱。所以这里的故事告诉我们就是「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古代圣王、明君,包括读书人,他们无时无刻不去谨慎小心的去生活每一天,戒慎恐惧去生活每一天。所以这些教诲都会给我们非常重要的启发。所以礼是什么?像卫生防预是治未病;法律,如手术割治,治已病。所以我们中国的古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是防患于未然,治未病。
礼在佛家叫戒律,出家人都要念诵戒律,在儒家就叫礼,告诉我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在今天就叫科学的办事方法。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再来往下看,礼是什么?我们人类言行的规则,我们的言语行为一定要有规矩、规则可去遵循。假如没有这个规则去遵循,我们就变成,「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就是每个人都有他做人的标准和准则。您看一个家庭三口、二口之家,今天都不和睦,同床异梦。父母和儿女有代沟,夫妇之间彼此不交心,为什么?没有共同遵循一个做人的标准。就是因为礼失掉的原因。所以我们今天做人的准则在哪里?在三根。儒家《弟子规》,道家《感应篇》,佛家《十善业》。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国家有法律、法规,行业有行规,交通有交规,学校有校规,家庭要有家规,我们今天做人哪里能没有规矩?所以我们从礼的深度拉回到我们现实的生活,我们从哪里学?从《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来学习,这就是礼。这就是为何我们现在都强调要落地,就是扎这三根,扎礼做人的根基。礼要讲起来很长,规则从哪里来?我们要问。其实规则来自天地,规则不是圣贤人,或者一般的人随便定下来的。所有的礼,礼本乎天性,它是规律,它是道。不是人为定下来的,不是「父母呼,应勿缓」,是人为定下来的。
「礼者,天地之序」。讲的是什么?就是天地万物的秩序。我们看到天空中的日月星辰运行不悖,大地上的山海平原高下相宜,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生生不息的在运转。请问,这是不是天地自然的法则和秩序?一年三百六十天,十二个月你能篡改吗?不能。一天二十四小时,今天我的课讲不完了,我们把二十四小时变成二十五小时,再给我一小时,可不可以?不可以。这就是天地万物的规则,礼就是遵循天地万物的规则。天以生生不息为德,以四时运转有序为则,以刚健无私为法。所以,制礼作乐,是承此德,顺此则,效此法,产生了礼。所以,「乐由天作,礼以地制」,是效法天地。所以我们效法天地,我们人类的礼是什么?就是五伦的秩序、五伦的关系。所以我们说如果儒家的文化失掉了礼,就没有儒家的文化;就像佛法失掉了戒律,就没有佛;道家失掉了《感应篇》,就没有道。所以礼是什么?我们人之所需,一个人需要的需。如同阳光、水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我们天天都需要它,所以礼不可不学。
这一段是要讲礼的本质,前面我们都讲了,是恭敬心。礼有很多的形式,它的内涵永远不变,超越时空,就是《曲礼》中的第一句话「毋不敬」。它反映在哪里?反映在自卑尊人。您看尊敬别人就是,前两天我们尊敬的释净空老教授讲到人要自爱,尊敬别人就是自爱,就是善待自己。我曾经到监狱出出进进很多很多次,在海南,几大监狱都有出进。我们看到这些服刑人员,他们恭恭敬敬的在鞠躬。当我们刚开始进去的时候,他们不屑一顾,给父母打电话都很骄蛮,很横。可是当他们学了《弟子规》,学了做人孝道的道理,有一个服刑人员再打去电话,父亲接起来,他说:爸爸,您好。父亲说:你打错电话了。这时候我们的警官又给他打回去说:没有打错,是您的儿子。我的儿子怎么在监狱变成这样?原来打电话根本不叫父母的,要钱要物,现在居然这么恭敬的叫父亲,父亲都很惊讶。「人之初,性本善」,我们要相信,这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当这些服刑人员学了之后,他们开始鞠躬,向父母、向亲人鞠躬,忏悔他们的罪业。在座的朋友,这个躬一鞠下去,安了多少父母的心,安了多少警官的心,安了,有没有安我们国家领导人的心?安了天下人民的心。这个教育多么的重要!一个教育官员讲,连服刑人员都能够教育好,难道我们的孩子教不好吗?所以我们要有信心。这个监狱的故事很多。
您看这些礼的内容,在言语当中我们看到,问别人的姓氏,贵姓,表现自卑尊人。问别人的名,叫台甫;称自己就是敝姓、草字。我让大家比较大约的了解一下,称人家的父母叫令尊、令堂大人;称自己家的叫家严、家慈。称人家的妻子叫令正、尊夫人;称自己的叫拙荆、贱内。大家不要误会,不是骂自己的妻子是贱内,他是自卑尊人,尊敬别人,缩小自己,是我这个贫贱之人的妻子,是在说自己,不是骂妻子,我们的男性一定要理解对了。您看文字的恭敬,自卑尊人,称父母尊鉴,称师长尊鉴和函丈,席间函丈,这都是礼敬。还有很多的敬祝语,对父母恭敬福安,对师长敬请教安,对长辈敬颂颐安,在写信写短信的时候,平辈恭祝春祺,同学恭候课安,女性敬颂秀安。这都是我们过去的礼,现在都失掉了。
礼是什么?修身的工具。「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以我们今天学圣贤教育,我们不能学高学大,要脚踏实地,从修身克己开始。从哪里开始?「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身心净洁,与善相应。」从哪里学?从正我们的仪容仪表,从我们以微笑礼貌待人开始,从听父母长辈的辞令、听话开始。从《弟子规》的「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开始,这个叫落地的工程,我们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我们看到希望了没有?我们要看到我们民族的希望。所以现在我们就从哪里学?「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后面还有很多,我们要在生活的点滴当中去学的。现在我希望还是要有一些,因为礼是讲实践的,我还是希望我们有朋友上来参与。
可以请我们的义工搬九把椅子上来,现在我想请八位,四男、四女上台来跟我配合。太好了,举手,起来,这边举手的你们可以站起来。好,请上台。太好了,感恩你们的支持和配合,请你们上来一下。只要先上来的四个就可以,四个男的您上来,四个女的先上来,我们就够了,谢谢。我们就现场,我们共同来学习「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的礼仪。我看哪里是中线,这里是中间,这里是中间,中间摆一个,这边四个,这边四个。好,谢谢、谢谢!我就今天时间的关系,我没有办法采访得那么详细。这个摆好了吗?总共九把椅子,间距摆好,不要摆得太密。对,这样的间距就可以。再往那边过去点,跟这边对齐,很好。我们男尊女卑,来,男士往这边。这个男尊女卑大家不要理解错误,它不是封建,尊卑它是不断转换角色的,我们今天面对父母,做儿女的叫卑。天尊地卑是位置处的不同,我们到了单位我们是领导,我们是尊,臣子就变成卑;我们到了学校是老师,我是尊,学生是卑。我们每个人都在尊卑的角色当中不断转换,我们要了解。来,请这边来,您看他们多规矩,没有叫就没有来。
李越老师:请问您来自哪里?
配合会员:中山三乡。
李越老师:中山,好。从事什么工作?
配合会员:暂时没有去工作。
李越老师:一心学习圣贤教育。
配合会员:对。
李越老师:好。
配合会员:也在学习。
李越老师:您好,您来自哪里?
配合会员:我来自深圳。
李越老师:来自深圳。
李越老师:再来,您好,您来自哪里?
配合会员:您好,我来自深圳。
李越老师:也是深圳。
配合会员:我也是音乐老师。
李越老师:太好了!
李越老师:您来自哪里?
配合会员:深圳。
李越老师:今天都是我们深圳的朋友在上场,中山的、深圳的。
李越老师:您来自哪里?
配合会员:大家好,我来自广东顺德的。
李越老师:来自顺德的,好。
李越老师:您来自哪里?
配合会员:大家好,我来自黑龙江牡丹江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我是一名义工,谢谢。
李越老师:好,谢谢。
李越老师:您来自哪里?
配合会员:各位家人好,我来自于美丽的西安,我叫王荣生。
李越老师:请问您来自哪里?
配合会员:大家好,我来自深圳孟母堂,从事幼儿读经教育。
李越老师:好!其实我们这个论坛应该是我们祖国各地的朋友都有来,本来可以详细的再采访,时间的关系没有办法了。现在我就请台上的八位朋友,你们站到前面好吗?以往你们要站立的话,你们都会怎么站?我们跟人讲话,或者甚至我们升国旗仪式你们都怎么站?你们站给大家看好吗?你们不要看我,看前面。他们站得有没有威仪?我们说三才者天地人,人与天地列位三才。所以一站就要有天地的那种胸怀,那种德行,那才能够代表万物的灵长。他们站得很好,我很想了解一下,我们如果没有学圣贤教育的时候,甚至我们平常看到人们站在那里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没有这么端庄,这么有威仪,都表现很松散、轻慢,
版权所有:楞严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