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生命,解开生命的一切奥秘,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不断进步的现代科学在研究生命,二千五百多年前诞生的佛学也是研究生命的。两者的差别在于科学从物质的肉体着手研究,试图完全解开生命之秘。佛学则是从生命的本体下手,以亲身修持体证之法,一下子揭开了生命的奥秘。这不得不说是人类史上的一大创举。
佛学之所以能揭示生命的奥秘,是因为佛学找到了生命的本源 —— 心。值得强调指出的是佛学所说的心与哲学家们、医学家们所界定的心不是一个概念。哲学家认定的心,是指思维、意识;医学家视心为心藏、器官。而佛学所指的心是生命的本体、本质、本性。惠能大师对心的描述有一段十分贴切的比喻: “ 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刹佛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 (《六祖坛经》下同),他还说:“ 心量广大,遍周法界 ” 。我们不妨从人的基本活动来认识心,人的活动无非通过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识形成能见,能闻,能觉,能知的功能,以维持人在世间的种种行为。但由于人们的错觉,往往简单地将这些功能全归功于各自器官,造成认识上的误知。以眼睛视物作分析,人们用眼睛视物,实际上有两个过程,一是看,即显现;二是见,即识别。然看的过程极为短暂,人们往往只注意到第二个过程。试想,若只有一个过程,那视而不见,闻而不觉的现象就不会成立,由此可见器官只是一个工具。假如看(显现)与见(识别)的功能全是眼睛所具有,那么我们明眼之人处在黑暗之时,就无法通过手去触摸判断物体,摸到火柴怎知是火柴,摸着腊烛怎知是腊烛!这说明当眼睛不起作用时,分辩物体的功能仍然存在。如此推理开去,耳的闻声功能,鼻的嗅气功能,舌的尝味功能,身的触觉功能,意识的认识功能,实质上都是心的功能。
至此有人会说,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所示的功能在于心,这可以理解,但意识的认知功能在于心,这就不好理解。故而有人干脆说,意识就是心。真的吗?意识是大脑神经系统的精神活动,它是指挥人的眼、耳、鼻、舌、身作种种种行为的指挥中心。我们对意识常有这样的体验:一是本能的活动,即不通过思考分析作出的迅速反应,如手触摸烫的物体会立即退缩;人要滑倒时会迅即采取对应措施。二是在思维之下进行的活动,即通过思考、分析、判断的行为,如写作,上网,清理物品等。既然两种功能都是意识所为,我们则不能说意识有时在思考,有时又不在思考,可见思考不在意识。佛学揭示出一个专管思考的东西,即第七识,第七识主管和指挥着意识。思考的第七识是不是就是心呢?也不是。因为思考决定不了一切,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有这种体验,即在心情浮躁时很想平静下来,但做不到,一方面想平静的愿望很强烈,而另一方面烦恼又纷纷升起,扰乱不止。有时也有明知不能或不愿这样去做,但又有一股力量支使自已非这样去做。这种心态矛盾,相互影响的情景说明,除了现实思考之外,还有另一种力量支配着自己。这种力量来自于何方呢?它来自于过去长久习惯的积累,佛学称此为业力。这业的储藏地,佛学称其为第八识,第八识储藏一切业,业一但成熟,形成一般力量 —— 业力。如此说第八识是不是就是心呢?也不是。因为第八识是储藏业的地方,第八识如同是一座仓库,来什么收什么。这被储藏的业有各种性质,有恶、有善、有非善非恶,故而它也不是心。因为一切生命的本体 —— 心,是清净无垢不带任何业的。倘若第八识中业己尽,那本心就呈现了。
佛学视心为生命的本体,将心的功能通称为 “ 识 ” ,当心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分别起作用的时候,心的功能就分别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正因为心是生命本体,人的本体都是同一的,于是佛学里有 “ 众生即佛、佛即众生 ” 之说。但生命是业的显现,又因人人具有的业不同,使个体生命呈现出独自特性与结构。生命的差别实质上是业的差别。业是人的身、口、意的行为所致,行为不同(业不同),生命则有别。
佛学从理义上已经十分精细地给我们解说了心,但我们要真正认识心,必须要亲自实践,也即是需要实修实证地修持。这是一个佛学中最难的实践焦点,也是一个真正学佛人的最终目标 —— 识自本心。故而曾有祖师爷说过: “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 (《六祖坛经》)。
见心必须亲身修持,这几乎是每一个学佛修持人都懂的常识。但有不少人学佛修持多年仍不见心,这又是为什么呢?就是学佛修持人在修持着力上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即依靠心的功能去认识心的本体。这是绝不可能达到目的的,若细细参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金刚经》),应该有所感悟。这恰好比人们要识得一潭湖水的原状,必须待到无风无浪之时,稍有风吹波起,湖水变态,原貌何存。人们见心的本体也是这样,一旦放下心的所有功能地运用,眼、耳、鼻、舌、身、意不被外境所动,心的本体便显示出来。从这个理义上来看,心的本体不被常人所识,正是因为心被分化成人体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功能,形成人的见、闻、觉、知。若要认得本体,必须使这些功能都不升起,本体才能显现。佛学界若干高僧大德,常顿间开悟见心,这顿间便是处于一种 “ 无念,无相,无住 ” (《六祖坛经》下同)的状态,也正是惠能大师所说: “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 也恰是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之境,是 “ 一切无著,名之为心 ” (《楞严经》),是 “ 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 ” (《楞伽经》)的境地。
那么如何修持才能识得本心呢?关键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要有坚信自己就是佛的信力。信力是学佛修持的基础,惠能大师说过:“ 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六祖坛经》),此性即心。然众多学佛人学是向外学,求是向外求。《金刚经》说: “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入邪道,不能见如来。 ”
第二,要精进修持。体证佛法实相,这是任何一个学佛人都无法逾越的必须阶段。这个阶段是一个磨炼的阶段,是一个正信战胜邪恶的阶段。这个阶段尽管因人的个业而异,各人感受有所不同,但身心都要经受一些磨难。因此,一个真正的学佛人,要识得本心,必须要树立精进不息的修持观,没有这种精神,或者说没有这种思想准备,很有可能就过不了修持这一关,很多学佛人就是在这个阶段退却的。
本文所言的知心、解心、证心,其实就是学佛的全过程。
版权所有:楞严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