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解网

复袁福球居士书

发布时间:2024-06-11 14:07:14作者:楞严网

  事一心,若约蕅益大师所判,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况理一心乎?以断见思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法性,则名理一。

\

  蕅益大师著《阿弥陀经要解》,释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云:“执持、则念念忆佛名,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理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一心亦二种: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

  事一心中,既云“伏除烦恼”,“伏”是烦恼种子不起现行,所谓“伏惑”。“除”是断惑。念佛行者,只要临终正念分明,烦恼种子不起现行,便得往生。若能伏惑,便是事一心的初步;见思断尽,则是事一心之究竟。

  真无生忍,实非小可,乃破无明证法性,最下者为圆教初住菩萨,即别教之初地也。

  读此可知印祖对于天台四教行位断证多么透彻!若非深入台藏,洞明教观,曷克臻此?

  须知:悟后之人,与未悟之人,其修持仍同,其心念则别:未悟无生者,境未至而将迎,境现前而攀揽,境已过而忆念;(攀揽二字,赅摄好恶憎爱,勿谓好爱而攀揽,憎恶为不攀揽。)悟无生者,境虽生灭,心无生灭,犹如明镜,来无所黏,去无踪迹,其心之酬境,如镜之现象,绝无一毫执著系恋之思想。然虽于境无心,犹然波腾行海,云布慈门;凡世间纲常伦理,与夫上宏下化之事,必须一一认真实行,虽丧身命,不肯逾越。且莫认作于境无心,便于修持自利利他上宏下化之事悉皆废驰。……

  说理何等透彻!大通家,岂能过此?

  大乱之世,大悲菩萨示现救护,亦救其有缘耳。以乱乃同业,其宿因现缘乃别业,有感菩萨之别业,则蒙菩萨加庇救护。

  所以平时要努力建造能感之因,急难时,方能成就能感之缘,而蒙救护。

  书末说明国之弱,由于不依礼义,似有些“火气”,不便录出。

  与周法利童子书

  人之一生成败,皆在年幼时栽培与因循所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万不可学时派。当学孝、学弟、学忠厚诚实。当此轻年,精力强壮,宜努力读书,凡过读之书,当思其书所说之事,是要人照此而行,不是读了就算数了。书中所说,或不易领会;而阴骘文、感应篇等皆直说,好领会,宜常读、常思,改过迁善。于暇时,尤宜念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以期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切勿以为辛苦。古语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此时若错过光阴,后来纵然努力,亦难成就,以年时已过,记性退半,所学皆用力多而得效少耳。第一先要做好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第二要知因果报应,一举一动,勿任情任意,必须想及:此事,于我、于亲、于人有利益否?不但做事如此,即居心动念亦当如此。起好心,即有功德。一起坏心,即有罪过。要想得好报,必须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有利于人物,无害于自他,方可。倘不如此,何好报之可得?譬如以丑像置之于明镜之前,决定莫有好像现出;所现者,与此丑像了无有异。汝果深知此义,则将来必能做一正人君子,令一切人皆尊重而爱慕之也。

  这篇开示,不但青少年当学,实则人人皆当学习。

  復袁闻纯居士书

  净业正因,以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为第一。食肉之人,虽不自杀,亦难免杀业,以非杀无肉故;以钱雇人代杀故。

  自杀,谓以自手亲自杀害生物。

  今之世道,乃患难世道,若不以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为依怙而常念之,则视祸患之来,或所不测,及其卒遇,徒唤奈何!

  印祖劝人念佛,同时要蒹念观世音菩萨,在文钞中,处处可见。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