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解网

楞严经第二卷详解

发布时间:2024-12-16 22:07:26作者:楞严网

第二卷是围绕常住真心与攀缘妄心而展开的讨论。听了佛陀开示的真性不灭的法义,大众都感到身心泰然。既然真性不灭,但人却为何又有生死呢?六十二岁的波斯匿王最关心这个问题,马上请问佛陀。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人的肉体虽然会随着岁月而变化,但见精之性,不生不灭,这就是真性。当波斯匿王终于明白到生命不过是一场舍生趣生的游戏时,心里不知道有多么安慰和激动。

阿难却疑惑了:既然见性为不生不灭之真性,应当不会遗失,为何佛陀说众生遗失真性,颠倒行事呢?佛陀以手臂比作真性、以垂臂相和竖臂相为比做妄心,告诉阿难众生只是错认了竖臂相、垂臂相为自性,而忘记了手臂这个真性,这个遗失并非是真的遗失。而错认自性,这就是众生颠倒的原因。接着,佛陀详细了开示了众生遗失真性,颠倒行事的全过程。

楞严经第二卷详解

阿难明白了众生颠倒的原因后,心里就犯了愁,如果不攀缘音声,分别义理,如何能听懂佛的说法呢?佛陀开示说,以攀缘听法,则法亦成了攀缘;听法一定要听到究竟处,真性无还之地。

阿难不明白什么是攀缘心性各有所还,真心无还。于是,佛陀以常见的八种现象为例子,说明了一切相皆可还于见性。而见性无可再还,故名真性。

阿难不免还是有些疑惑:见性人人都有,且是无二无别。而每一个人所见为什么都不一样呢?我怎么知道这个见性就是我的真性呢?佛陀于是领阿难观看四天王宫、七金山等地,开示他说:见性虽然无二无别,但众生的业力不一样,故而所见境界范围也不一样。虽然你的所见不是我的所见,但此见性,却是周遍法界的。

听到佛陀说见性周遍,阿难想到了一个问题,他问:为何站在四天王宫能遍览娑婆世界,而在祗恒精舍就只能看到小小一隅了呢?佛陀回答说:见性无形无相,故而周遍。它本身不变,随方就圆,随缘而现不同的相。

阿难又问,既然见性为真性,无形无相无分别,它如何能分辨出这就是我的身心呢?佛陀先是否定了阿难之见性在眼前的说法,指出见性不是物象,不可能离开物像(包括身心)而单独存在,同时又指出,无一物像不是见精。此结论令有学行者大为惊怖。文殊菩萨怜悯大众,请佛陀继续为大众开显见精和色空之法理。

楞严经第二卷详解

既然无一物像不是见精,觉缘遍十方界,且见性无生无灭,这与外道所说的冥谛以及真我遍十方,有何区别呢?这是见性的自然性和因缘性问题。佛陀开示说,首先,外道之自然乃自然之相,与见性的超越相见,不可以同日而语。其次,任何因缘相,都不圆满,比如说因缘明相,就无法见到暗相,故而不可能与见性相提并论。第三,见性的四种缘是一种方便说,其义理并不究竟,而圆满真性,当远离一切相见。

阿难听到这里,还是没有通透“见见”之义理。佛陀于是从别业妄见和同分妄见的角度分析给阿难听,告诉他“见见非见”的义理,即见相之见,非是见性。又从见精不是和合相与非和合相的角度,阐明见精所见之相的实质,既非“和合”,亦非“非和合”。并总结说,一切浮尘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其本质乃如来藏妙真如性。

为何一切法皆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呢?这个问题,佛陀将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角度分析并分别阐述之。而在第二卷的结束部分,谈到的是五阴。通过对色、受、想、行、识五阴的分别开示,揭示了五阴相既非因缘,亦非自然性,其本质为如来藏妙真如性的法义。

以上就是楞严经第二卷详解了,我们修行的时候可以多看看这些讲解,这些东西是能够帮助我们很快的去理解和修行经文的,能够让我们知道楞严经的大意是什么,能够让我们更好的去修行的。

楞严经第二卷详解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