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分心的处理(上)
每一位修行者都会有时在禅修中遇到分心,到时总需要有方法来应付。有些优美的方法可帮你快一点重回正轨,而无须完全依靠意志力去突围。定力与静观力是手拉手一起行动的,它们互相补足,如果一方薄弱,另一方最终亦会受到影响。禅修时的坏日子往往与定力差有关,你的心在目标周围漂浮不定,这个时候,纵使你处于心理逆境,仍需用一些方法去重新建立起你的定力。幸运地,你已得到了。事实上,你可从下述一系列的传统实际策略中选取:
策略一:时间估计
这策略已在前面的章节中探讨过了。有分心的东西出现,令你的注意力离开了呼吸,你突然发觉自己在做白日梦。要诀就是从任何吸引你的东西之中完全抽身而出,彻底打破它对你的束缚,好让你重新全心全意地回到呼吸上来。你是靠估计分心了多少时间来实现的,没有必要作精密计算,粗略地以多少分钟来估计或以概念来描述即可。例如:只须对自己说:「唔!我已分心约两分钟了。」或是:「分心大约是从狗吠声开始的。」或是:「分心是从我想着金钱开始的。」初习用此技巧时,你要在脑中自言自语,熟习之后,就无须自言自语,即可无言地、迅速地做得到。要牢记,根本重点是要离开分心的束缚,重新回到呼吸上来。你以分心之念为暂时的禅修对象,约略估计一下分心的时间即可。分心的时间多少并不重要,只须离开分心的束缚,就可忘记整个做法,迅速回到呼吸上来,不要被估计过程所拖累。
策略二:深呼吸几次
当内心兴奋激动,难于驯服时,只须深呼吸几次,就可重新建立起专注力。应强力地吸气、强力地呼气,这可增强空气与鼻孔内的接触感觉,使你更易集中心力;也要主动地运用意志力去加强注意。定力是可以运用身心力量来促使增长的,因此,你将会发觉,注意力很快便可重新安顿于呼吸之上了。
策略三:数息
心中默默地数着气息的出与入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方法,有些禅修宗派以之作为基本法门来教授,内观禅则以之作为辅助手段,用来重新建立留意观察能力,或用来增强定力。在第五章中我们谈过,你可用不同的方法来数息,但记住要把注意力维持在呼吸之上。数息之后,你可能会注意到一种改变,气息减慢了或变得轻细了,这是一个生理上的讯息,显示定力已很好地建立起来。这个时候,气息多会变得那么轻快、柔和,乃至你无法清楚地辨认出呼气与吸气,它们好像混合在一起了,到时,你只须把呼与吸合而为一地数即可,但只可数到五便要回过来由一数起。如果数息变成一种烦扰,就要进行下一步骤,即停止数息,忘记呼出与吸入的概念,只管将心意直接潜入呼吸的纯粹感觉之中。出息与入息融合为一,每一个气息都与下一个气息融合起来,形成一种没有止境的、周期性的、纯粹的平稳流动。
策略四:出入息默念法
这是数息的另一选择,它的功能与数息颇为相似。只须将注意力投放在气息之上,然后于每一个气息周期在心中默唸:「吸入…… 呼出。」或是「入…… 出。」如是地继续做,直至你无须采用这些概念时,便可把它们掉开,无唸地直接专注即可。
策略五:以一念消除另一念
有些念头是怎么样也不肯离开的,我们人类是受情迷的众生(受强迫观念困扰的众生),这是我们的最大问题之一。我们习以为常地、自动地追逐某些东西,例如:性幻想、忧虑与野心等,多年来一直无时无刻滋养着这些错综复杂的病态想法,且一有空时就和它们玩耍,给予它们众多强化的锻鍊机会;到坐禅时,我们命令它们走开,好让我们可独处片刻,可是,它们不听命令,这是一点也不出奇的。像这样顽固的想法,要用一直接方式、全方位的正面突击始得。
佛教心理学已发展了一套独特的分类体系,与其将想法分为「好」与「坏」,佛学家推荐用「善巧(Skillful)」[1]与「不善巧(Unskillful)」。不善巧的想法与贪、瞋或痴等相联系,这些想法就是心意最容易构造成的迷执(强迫性观念),说它们不善巧,是因为它们会令你偏离解脱的目标。至于善巧的想法,它们与布施、慈悲与智慧等相联系,说它们善巧,是因为它们可对治不善巧的想法,且会助你迈向解脱。
解脱是无法用心理学上的条件作用(Conditioning)来达成的,因为它不是一种由思想所能建构成的状态,用心理学上的条件作用也无法构成那些在解脱后始有的性格特质,仁慈的想法可产生相似的仁慈外表,那不是真的,有压力时即会崩溃;同样,慈悲的想法只可产生表面上的慈悲。因此,善巧的想法本身是不能令你脱离陷阱的,说它们是善巧的,只不过是因为它们可作解药,用以化解不善巧思想之毒素。布施心可暂时消除贪念,把贪念隐藏片刻,好让专注力有足够时间去自由地发挥作用;等到专注力穿透,直达至「自我过程(EgoProcess)」的根源时,贪欲即烟消云散,而真正的布施心亦自会生起。
这个原则可在你的日常禅修中运用,如果你被某种迷执(Obsession)[2]所困扰,可生起它的相反想法来消除之。举例来说:如果你非常憎恨查里,而他的阴沉愠怒面孔又不停出现在你的脑海里,试向他散发一股慈爱及友善之辐射流,你多数可令当前的心理影像消除,跟着,你便可继续你的禅修工作了。
有时候,单靠这个方法仍是不行,因为那个迷执实在太强了。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先削弱几分它对你的操控力,然后才可有效地用此法去完全抵消它。这时内疚(Guilt)终于派上用场了,它是人类最拙劣的情绪之一。用心好好地看清楚你正想消除的情绪反应,认真地去考虑它;看清楚它给你的感受,看清楚它如何影响着你的生活、幸福、健康、以及你与别人的关系;看清楚它如何影响你在别人面前的形象;看清楚它阻碍你迈向解脱的方式。巴利文的佛教圣典催促你要非常彻底地去实践这些活动,圣典忠告你要逐步生起厌离心[3]与在众人面前受辱的感受,有如被迫要在颈项挂上动物之腐烂尸体去游街示众一样。你要追求的是真正的厌离(Loathing),这一步骤本身也许已能完全解决你的问题,如果还未解决,可再用它的相反情感来抵消仍逗留不散的残余迷执。
贪念包括一切与爱欲相应的东西,从对物质利益的坦率贪婪,一直到像有德行之人般那么受人尊重的隐微需求,都包含在内。瞋心的范围,由小气易怒到杀气腾腾的暴怒,都包括在内。痴念则包括白日梦乃至真的幻觉等一切东西。布施可抵消贪欲,慈悲可抵消瞋心,你只须考虑片刻,对任何烦扰你的妄念、恶念都可找到特定的适当对治。
策略六:回想自己的禅修目的
有时候,一些东西好像随意地在脑中自动弹出。有些字、片语或完整的句子不知为何,忽然在「无意识」中冒出,一些物体出现了,一些图画断断续续地闪现,这都是些令人不安的体验,你感到自心好像风中飘动的旗帜,又好像海洋的波浪一样前后冲刷。遇到像这些情况时,只须回想一下自己为什么在这里,就足以解决了。你可对自己说:「我在这里坐着,不是为了花时间在这些妄念上;我在这里是要把心意集中于气息之上,而气息是众生所共同拥有的。」有时候,还未唸完此诵文时,你的心已安定下来了。有时候,你要唸诵多次,心才可重新集中于呼吸之上。
上述多种技巧可单独使用,亦可因应情况地互相结合使用,若能适当地运用,它们就是你与心猿意马搏斗时的有效军械库。
【注释】
[1] 善巧(Skillful):简称善。指顺于真理、有益于自他及有益于今生与后世的。用来形容有漏与无漏之身口意行为。反之则是不善巧,或称不善或恶。(漏,指烦恼)
[2] 迷执(Obsession):迷惑和固执。迷,指迷于事理,执,指生起迷情之思而念念不舍。是不健康的、困扰人的、不由自主的强迫性的思绪与随后出现的行为。有些似心理学上所说的情意结或情结(Complex)。佛教上所说的迷执,多特指对人生实相上的无常、苦、无我、不净等执迷不悟,偏执人生是常、乐、我、净等颠倒妄见,以致不断作业受苦而不自知。
[3] 厌离心:厌恶与舍离之心。佛教认为要去除迷执习气,必须勤习静观技巧,观生死之中,虚假不实,如水上泡,速起速灭,往来流转,犹如车轮。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是不净,甚可厌离,始能获得解脱知见,克服迷恋之情思,成就解脱。例如《杂阿含经》在卷一之第一经有言:
「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见);正观(正见)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见);正观(正见)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版权所有:楞严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