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十大愿王,这是《普贤行愿品》的精髓,也是《普贤行愿品》的中心思想。我们要多去理解十大愿王的含义,对我们的修行会有非常大的好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普贤行愿品》全文中的十大愿王的讲解。
一、礼敬诸佛释义
所谓的“礼敬诸佛”就是对人的人格的尊重。佛门上讲,众生皆有佛性,如果人能够相互体谅,具有同理之心,真正领悟和体会“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真正内涵,那么就能够做到真正从内心里尊重对方,尊重对方的人格。《法华经》当中有一位常不轻菩萨,他一遇到人就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所言的也就是“礼敬诸佛”,真正做到从内心里尊重他人的人格。在学习“礼敬诸佛”的过程当中,其实自己的人格也会有所提升。
二、称赞如来释义
“称赞”所言的就是语言的布施。“如来”特指的并不是佛,而是形同如来一样拥有智慧德相的芸芸众生。如果我们对身边的人,能够多一些语言的布施,那么就是所谓的“称赞如来”。传说曾经释迦牟尼和弥勒佛共同修行,就是因为释迦牟尼比弥勒佛多修了赞叹法,使得他比弥勒佛早十劫成佛。修行“称赞如来”不仅是净化内心的需要,更会使得我们在生活当中能够多一些方便和助道。这也就是所谓的修行得道的重要性所在。
三、广修供养释义
广修供养所指的就是结缘的实践。释时心说道,佛学当中所谈的“供养”实际上分为很多种类,但其中最好的供养指的就是身、口、意这三业的供养。其中的真正内涵为“面上无瞋为供养,口中无瞋出妙香,心中无瞋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如果我们能施行言语布施,真心诚意地尊重他人,那么就能修得最好的结缘。
四、忏悔业障释义
“忏悔业障”所言指的是个体对生活的反省。佛学当中讲,不怕人犯戒,就怕犯错而不知悔过。当我们的衣服脏了,用清水可以洗干净,而当我们内心有了烦忧,有了业障,那么用忏悔就可以将自己的内心洗干净。提婆达多在佛世之时,曾经犯下了五逆重罪,但他因为真心忏悔而获得了救赎。所以当我们内心烦忧的时候,唯有真心忏悔和反省能够将我们从困苦的牢笼当中解救出来,真正获得内心上的安宁和自由。
五、随喜功德释义
“随喜功德”是的是个体对自我心意的净化。很多修行之人,都希望自我修行的福田将来能够得到收成。为此,就必须要随时播种功德,这就需要拥有随时欢喜而清静的发心。比如说,随口赞美他人,随手帮助和服务他人,随欢喜微笑,随财布施他人,随心欢喜。佛法当中有许多随喜功德的例子,随喜功德并没有使自己失去任何,相反,它能够使修行者获得更多的好运和善缘。
六、请转法轮释义
请转法轮指的是传播真理,佛法是拯救世人的航船,每一个修行者和每一个佛学徒都可以把自己当做真理的化身,唯有转动法轮,随缘随地随时随处地,为遇到的人布施佛法,随时随地地转动法轮,通过布施佛法的方式,同时也是自我修行的行径所在。传说佛陀曾经在鹿野苑三次转动法轮,这三转法轮层次鲜明,内容层层递进,分别是“示相转”“劝修转”以及“作证转”。
七、请佛住世释义
“请佛住世”指的是礼遇圣贤,虽然现在众生已经无法真正看到佛的真正所在了。但是如果修行者能够明白,人人皆有佛心,人人皆有佛性的话,就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使得佛法的大德在人世间弘扬并存留下来,这也是修练功德当中的一件。“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生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所言的就是“请佛住世”。
八、常随佛学释义
“常随佛学”指的是追随智慧之人。佛陀身边的常随之中,有着佛陀十大弟子,以及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他们都因为经常跟随着佛陀修行佛法,所以才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证得佛果。虽然如今佛已入灭无法跟随佛陀,但修行者只要真正发四宏愿,就能够让佛法常随己心,真正做到常随佛学。这四宏愿分别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九、恒顺众生释义
“恒顺众生”只的是对民意的重视。修行佛学要做到放弃一些无谓偏执的坚持和执着,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来化导。使人在接受布施佛法时感到身心和悦,从而才能够发起愿力,真正主动自愿地跟随你去学习佛法。佛学当中所言的“随类应化,同事摄受”以及儒家学说所言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都是恒顺众生的体现。体现的都是化世的慈悲和智慧所在,唯有如此机智应变地说法,方能让更多的人认识佛学,修得大义。
十、普皆回向释义
“普皆回向”所讲的便是法界的平和。“回向”的意思,有如将钱存入到银行当中,有着“寄存”的含义所在,“回向”的原理,指的是手持着一根原来明亮发光的蜡烛,去点燃另一根蜡烛,不但自己手中的蜡烛光明不减,同时,又能够点燃其他的蜡烛,使屋子变得更加明亮。大乘佛学当中,“行”愿的象征是普贤菩萨,他被作为了真正实践菩萨道的行为之典范,佛陀和菩萨所指的发愿,就像学生学习的时候,定了目标,和具体实施的课表,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唯有设立了志向,确立了目标,才能有持续努力向前的动力。
版权所有:楞严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