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关于死亡
人生自古谁无死
众所皆知,人间有八苦,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暨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为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炽盛。人生在世,虽区区数十寒暑,但于上述诸苦之侵逼,在所难免。除未尝历经「死亡」之苦,余七苦之个中况味,实不言而喻。
「生老病死」乃人生四大课题,吾人此际固尚未面临「死亡」,然则「生者必灭;会者必离」,既有生必有死。生死乃人间常事,唯因对死亡未透彻明了,抱持恐惧、忌讳心态,遂起好生恶死之情。然死神之降临,无一人能躲避;死神之肆虐,鲜有人能招架。纵心存抗拒、排斥,然「好生者焉得长生?怕死者岂能不死?」故理应于出生即预见死亡。世间最公平者唯死神。君不见,凡圣贤愚贫富妍丑寿夭皆归一死;叱咤风云,不可一世之王侯将相难免幻化;长寿如雕祖,虽为八百高龄亦终属南柯。
面对死亡
●死亡印象
死人无口,死后世界究竟如何,吾人无从得知,然就临床上已被宣布死亡,其后又复活之实例,可略知一二。美国于七○年代初期,即有学者库布勒·罗丝与雷蒙·穆迪,将濒死体验视为一门学问,进行研究。综合近二百件案例,可发现有数项情况普遍出现在濒死体验中,按发生先后依序为:被宣布死亡后听到永久难忘的噪音→快速通过黑而长的隧道→发现自己脱离色身→变成旁观者→观察医师对自己色身施行急救措施→其他灵魂出现→一温煦和蔼之灵魂(光之人)助其回溯一生经历,并令其自我评估→发现自己在尘世与来世的交界处→被判定死期未到,应回到尘世去→重新与色身结合→回复意识。
几乎所有体验者都认为濒死体验乃死亡过程之一部分,自己在中途即往回走,若非如此,必然会这么死去。
前已述及,众生于死亡罕有正确认识,致心生恐惧。所谓「蝼蚁尚且贪生」,「生存」乃生物之本能欲望,生活中固诸多不遂或生命中时值苦难,众生仍欲求生而不欲求死。以其执着于「我」之假名,误认有「我」及「我所有」,若死神降临,势必置身一全然陌生处所,一切属我所有者,如:姓名、地位、财产、亲友...等,皆不复拥有。当附属于「我」之一切外在条件皆不存在,单独处于一无所知之境地,惶惑恐惧、焦躁不安自是油然而生。
提及死亡,吾人脑海遂即浮现「上刀山、下油锅」及种种惨不忍睹之酷刑,实则并非所有众生毕命之期皆需历此恐怖之境,故此种联想亦为对死亡之错误观念,下三涂者皆属作恶多端、罪孽深重,一般非大奸大恶者并不致此。
「人死必遭审判」之观念深植人心,亦普遍见于各宗教。如天主教、基督教谓「人死后须受上帚审判」,民间神道教则曰「人死后须受十殿阎罗审判」。又有拨无因果者则言「人死如灯灭」,无论在世为善为恶,死即一了百了。此论调以其无因果牵制,易沦于胡作非为、纵欲享乐之后果。
●佛教对死亡的看法
脱离肉体后的灵魂,就多数体验者表示,是不具形态,仅具视点而已。日人小堤德行先生二十七岁时,因脊椎受伤并发肋膜炎,致生命垂危,以下为其脱体经验:「我感觉头很晕,背部似被蜘蛛网缠住且欲将我拉进地底般,虽极力抵抗,却力不从心。此时,我感到自己突然从肉体中挣脱,只剩下如气体般的心。家人及医师表情凝重,有些人在哭泣,有些人对躺在病床上的我说话,说话内容我在旁听得一清二楚。」
就医学上而言,小堤先生已濒临死亡,众人认为其已回天乏术,故在病床边讨论善后事宜。小堤先生听了,心想:(别开玩笑了,我不是好端端的在这里吗?)回复意识后,告诉家人方才他们的一举一动,证实所见确非幻象。由此可见,灵魂(神识)是确实存在的。
物理学第一法则为「能源不灭」,意指能源不会突然生成,亦不会突然消灭,故人类死亡时,生命能源并非消灭,而是改变形态,继续存在于某处。库布勒·罗丝亦认为:「肉体即使死亡,灵魂仍是不灭的,只是改变存在的次元,永远地存在着。」
佛教对死亡之看法,与科学不谋而合。佛教云死亡为「往生」,乃「舍此投彼」之意。生命系由色身及灵魂(神识)构成。物质性之色身必随因缘而变化、死亡,精神性之灵魂(佛教谓神识)则是由原有生命形态,转化为另一生命形态,并未死亡。佛经中以六种态度看待死亡:
一、死如出狱:「吾之大患为吾有身」,色身聚集诸苦,似牢狱系缚吾人,死亡恰如服刑期满,获释出狱。
二、死如再生:譬如从麻出油,从酪出酥」,死亡意味此期生命终结,另一期生命开始。
三、死如卒业:佛教以为人死后审判之权,既非操之于上帝、阎王,亦未操之于佛菩萨,乃系个人业力所感。生时如求学,死则按生前所造之业及念力,领取毕业证书及成绩单去受生。
四、死如乔迁:色身若屋宇,经岁月之摧折乃至颓圮残破,死亡即似自旧宅迁至新居,非但不足惧,兼且可喜。
五、死如更衣:死亡犹如褪去破旧衣衫,更换新装。
六、死如新陈代谢:色身自出生至死亡,分秒皆在变化,细胞亦不断新陈代谢。死亡亦如细胞之新陈代谢,旧细胞逝去,换来新细胞之生长。
一头部受伤者,忆及其濒死经验:「初闻头部轰然一声,迅即丧失知觉,此后则生起舒适、安然自在之感。」以其神识脱离色身之桎梏,遂感受无所障碍之畅快。据调查,大多具濒死经验者对死亡的感觉为:美好、宁静、光明、祥和、自由自在。由此可知,死亡不尽如固有之观念,充满阴森恐怖。
芬兰籍医学博士鲁卡内·奇鲁戴,因急性腹膜炎,被送至急诊病院,接受紧急手术。其时,彼因全身麻醉而失去意识,后始惊觉自己飘浮于天花板,目睹自己色身接受手术,并可知悉此刻正在进行手术之医师心中所想。自天花板所见一切,与平日眼见事物时无异,但无法感受到「时间」,亦即全然无「时间」之概念,此可谓背离日常世界之精神性体验,因已由三次元世界进入四次元世界。由于将存在系统由三次元世界推进至别次元,脱离色身者本质之存在,并无任何变化,在另一次元可继续存在、思考、感觉,是以,毋需恐惧死亡。实则犹如西哲柏拉图所言:「人类灵魂系被囚禁于名为肉体之牢狱中。」倘视灵魂为能源体,依据能源不灭法则,可导出灵魂不灭之结论。
●正确的生死观
重新认识死亡,拥有正确之生死观,即可知长寿未必可喜,死亡亦不足忧,所应关注者为「死往何去」。前已言及神识不死,仅在不同时空转换,死亡即转换之过渡阶段。所谓「学生之道易,学死之道难。」学问为治世之本,求学以增广见闻智识,学习生存之道,人人皆可胜任。学习如何面对死亡,则非易事。试问:「应如何死?」人皆云:「一息不来便死。」此言固然不差,然欲死得自在、死得安详,却非吾人所能主宰。何以得知?一般世间凡夫临命终时,多难免挣扎、痛苦,对金钱、子孙恋栈不舍,终至死不瞑目。如下状况亦不乏其人:在医院急救,四肢发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半身不遂,手脚不听使唤;老来多病,子孙不肖,身心交煎,生不如死。总而言之,于生命执着愈深,面对死亡时之痛苦愈甚。
死亡之情状约而有四:寿尽而死、福尽而死、意外而死及自如而死。除修行圆满者可生死自如外,余三者皆无法自我掌控。解脱之圣者面对死亡时,其心态迥异于凡夫。如印光大师,于往生前一个月即已预告大众,早作准备。又如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往生前即预言数年后之事。此二位圣者既能预知时至,自可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当其往生时,皆能安详示寂,此等来去自在的功夫,系平日认真修行之结果。以其心胸宽大、平等,故尽虚空遍法界皆为其故乡。足见修持之有无,其往生情形,实有天壤之别。又如释迦牟尼佛火化后,得八万四千颗舍利子;章嘉大师火化后,得一万多颗舍利子,头盖骨上显现「嗡嘛呢叭咪吽」六字,另一高僧则烧出一尊观世音菩萨像,此殊胜现象,实难以常理解释。
究竟当如何方能「死得其所」,让亡者深蒙上乘利益?首在去除恐惧死亡之心理。应先做好心理建设,内心如是观想:死亡一事,从古迄今,上自君王权贵,下至贩夫走卒,乃至科学家、博学多能者,无一可幸免。任凭阁下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抑或家财万贯、富可敌国亦难逃一死,更何况平凡如我辈?若先具备此种认识,接受「人皆有死」之观念,并了知死亡之真相,方可祛除恐惧之心态。
死亡历程
人体由「地、水、火、风」四元素所构成,以其遍满大千世界,故曰「四大」。吾人色身坚固部分,如肌肉、骨骼属「地」,津液、血液属「水」,体温属「火」,呼吸属「风」。命终之际,四大随之分解,其次第如下:
一、地大:病者两颊深陷,面色苍白,齿现斑点,筋肉颤动,手足抽搐,采任何姿势皆不适,双眼难以阖上或睁开,全身无力,压力自四面而来,遍及全身每一毛孔,乃至五脏六腑,感觉似被一座高山压扁,逐渐沉没于海底。心识因激动致错乱,随即陷入昏迷。此表色蕴正行分解,地大摄入水大,故地大能力销镕,水大能力益显,病者所见为闪闪发光之幻象。
二、水大:全身犹似浸于水中,寒气逼人,既湿且冷,透至内脏骨髓,外在暖气亦无法驱寒。因色身内液体失控,故有流泪、流涎、流涕,乃至排泄失禁等情形,遂致眼干、口渴、唇舌下垂、鼻腔塌陷、呼吸急促等情形。其觉受力减弱,苦乐寒热感交替出现,心识因而模糊、紧张,挫败感油然而生。此表受蕴正行分解,水大摄入火大,即水大能力消失,由火大支撑意识,湿寒感逐渐为火焰燃烧之灼热感取代,此时,病者心中所见为烟雾弥漫之漩涡。
三、火大:病者生理机能多已退失,痛苦增剧,骤感烈火焚身,筋骨肌肉因剧痛而僵硬,满脸通红,面部灼热,出息多于入息,心识时而清醒,时而混乱,甚至无法认出身旁亲友。因此际火大支撑意识之功能愈形减退,逐渐由风大支撑意识,四肢发冷,体温降低,终至心脏温度变冷。病者心中所见为红色火花闪烁于露天大火上,似萤火虫飞舞。
四、风大:病者呼吸急促、费力,呼气长,吸气短,双眼上翻,生平经历如影片重现眼前。全身无法动弹,似遭烈风吹刮,碎为微尘。心中所见为红灯或红色火炬,俟最终三次呼气后,呼吸乍停,此即医学上所谓「死亡」,然其神识尚未完全脱离色身。
玆举数例,以供参考。
实例一:
芭芭拉·哈利斯:「我因背部脊椎障碍接受手术,手术完,全身被固定于电动旋转床上。二日后,血压骤降至三十以下。朦胧中,听到周围一片混乱,医护人员于忙乱中进行急救措施,我由于饱受病苦,遂大喊:“不要管我,让我死了吧!”随即昏迷。当晚,我睁开双眼,发觉置身于医院大厅,天花板上之扩音器横在眼前,低头一看,自己正飘浮于半空中。回至病房,见自己色身躺卧电动旋转床,插满管子。忽然周遭变暗,有人拉起我的手,靠近一看,竟是十四年前刚过世的祖母。祖孙二人不需语言,即可彼此了解,犹如心电感应。须臾间,周围渐亮,黑墙般的物体笼罩着我,开始激烈回转,里面发出金光,且愈来愈强,最后将我团团围住。和风徐吹,低沉的嗡嗡声阵阵传来,祖母已不知去向,我亦回至自己色身。
一周后,我又再度发生脱体现象。当时,自己犹如置身于巨大肥皂泡中,黑暗中,无数泡泡从四周飘来,每个泡泡里是不同时期的自己,我的一生全在数不尽的泡泡里。此际,我感觉到神就在我身边(我本是无神论者),那是无形的,只能说是一种能量或力量。从泡泡中,我再次体验自己的人生。旁观的我,只是以意识形态存在,无所谓形体。我又溜进护理站的洗衣间,看到我不慎尿湿的垫子在干衣机里旋转。原来护士未经清洗,即直接烘干。两名护士正在谈论我的病情,我才知道腰间至胸前的石膏,须六个月方能拆除,但医护人员为了安慰我,都骗我说,只要六周即可拆掉。听到这里,我便回到病房,进入自己体内。后来,我把石膏和垫子的事告诉那两名护士,她们都吓得目瞪口呆。」
实例二:
菲莉丝·爱德华的濒死体验是:「遇见死去的亲友,其中包括素未谋面的祖父。还见到耶稣,我们互相拥抱,拍拍肩膀,相视而笑,然后他就在瞬间消失了。接着,我开始人生的回顾。」
爱德华另一次经验则是:「感觉自己飘浮在宇宙间,除了我,尚有许多不同国度、不同人种的人,该处完全无时间及空间的感觉,无上下、左右、前后之分,亦无过去和未来,因为是在脱离时空的永恒当中。」
实例三:
北肯塔基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怀德·史东:「我也是无神论者,只相信眼睛所见的事物,并且极端的自我主义。西元一九八五年六月一日,因十二指肠穿孔而住院,在等候开刀时,剧痛难忍而昏迷。等睁开眼睛,发现自己站在床边,色身犹卧于病床,我极度不悦,原以为死后一了百了,讵料既能看得见东西,也听得到声音,连自己站在地板上的感觉亦十分清晰。伸手去摸床上的自己,亦有触感,乃至病房里的味道、空气中的气息全然存在。我向妻子吼道:“这是怎么回事?我快疯了!”但妻子却毫无反应。我又对妻子身旁的友人怒吼,对方亦毫无反应。此时,门外有人唤我,一看,皆是素未谋面者。我听从陌生人的指示,随他们而去。室外雾气弥漫且愈来愈浓。途中我屡屡问及:“要带我去哪里?”彼皆不答,只言:“到时候就知道了。”、“走快一点!”约莫走了几十英哩,雾气完全笼罩四周,伸手不见五指,我不安又疲倦,遂站在原地不动。彼即对我拳打脚踢,撕裂我的皮肤,啃噬我的肌肉,我寡不敌众,终被按倒在地。我不由自主地向神祈祷,彼等竟消逝无踪。远处出现一光点,且愈来愈亮,将我围住,缓缓上升,适才打斗的伤痕也完全不见。前方出现许多星星,我们相互致意,毋需语言,以心电感应即可交谈。接着开始回顾我此生所作所为,一切皆依序出现,所有行为皆被提出讨论。结论为:我必须回至地面上。经过一番争执,我只得同意。睁开眼时,医护人员已开始为手术做准备了。」
上述诸例之共同点为,在濒死状态中,皆曾经历生命的回顾,故一生所作所为在临终时将一一浮现,可由此得证。
提升死亡品质
或谓曰:「佛教为怕死之宗教,但教人念佛求生西方,忽略现实、逃避现实。」实则不然。所谓「现实」问题,非唯衣食住行,亦应涵盖生老病死。今人讲究「生活品质」,焉知「生活品质」亦须囊括「死亡品质」。西方社会多偏重现世生活,于死亡则避而不谈。传统中国社会亦视死亡为不祥、无形之威胁。故病者临终之际,家属每每手忙脚乱、六神无主。病者亦莫可奈何、听人摆布。医者则着重延长肉体生命,漠视病者精神尊严。
●正确处理死亡问题
死亡问题处理得当,可令亡者于百年后安详而逝;处理不当,非但无法令亡者获益,兼且造业。纵观目下世间人处理死亡之方式,百分之中约九十九均不甚允当。尤可悲者,遗眷以自己认为「孝顺」之方式处理善后,实际而言,诚大不孝。何故?就一般状况而言,当医师宣告患者不治,家属即急忙为其更换衣衫,或是将钱钞置于其衣袋内(此即民间所谓「手尾钱」)。以为应于断气前完成此二事,亡者方可「得到」,殊不知新台币未必能于阴间流通。殡葬后又大肆杀生宴客,请「阵头」摆排场,徒费一笔冤枉钱,却无由利益亡者。因宴客杀生之罪业,还须由亡者承担。《地藏经》云:「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假使来世,或现在生,得获圣分,生人天中。缘是临终,被诸眷属,造是恶因,亦令是命终人,殃累对辩,晚生善处,何况临命终人,在生未曾少有善根,各据本业,自受恶趣,何忍眷属,更为增业。」
●念佛善终
《净土圣贤录》曾载唐张善和往生实例。张系以屠牛为业,临终见牛数十头,作人言曰:「汝杀我!」张善和告妻:「急延僧为我念佛。」僧至,谓云:「经言:“若有众生作不善业,应堕恶道,至心具足十念,称阿弥陀佛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张善和云:「地狱至急,不暇取香炉矣!」即以左手擎火,右手拈香,向西厉声称佛。未满十声,遽云:「佛来也,已与我宝座。」言讫而终。
●平日勤烧香,以免临时抱佛脚
似张善和临终情形,欲结手印、持咒或打坐皆不可得,此时唯靠念佛而已。以其一生所造杀业而言,实难往生善道。然以至诚念佛,不满十声,即得生西,此乃处理得当之例证。但读者切不可依样画葫芦,误以平日造业无妨,仅须临终念十声佛号即可。须知张善和宿世必植善根,方可于临终保持正念,此机缘诚属可遇而不可求者。
《群疑论》云,有如下情形,临终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遇;二者业苦缠身;三者中风失语;四者狂乱失心;五者或遭水火;六者遭遇虎狼;七者临终恶友;八者昏迷致死;九者军阵战斗;十者高岩伤命。此十种情形,寻常可见。是故,莫存侥幸,当于平日奠定佛种,否则,欲临终十念,实非易事。
目下天灾人祸频传,临命终得盖往生被、撒金光明沙或得遇加持过之咒轮,确须因缘、福报具足。所谓人生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考终命即今所言「寿终正寝」。切莫以寿终正寝为理所当然,应知人生无常,平凡如我辈者,实无从揣测、预知,将于何时、何地、以何种因由而命终。吾人对死亡有正确认识,方可预作妥善处理。
既知人皆有死,即可知死亡非他人之功课,乃生而为人者,皆应探讨之课题。无论出家、在家、学佛与否、佛道、外道,皆应彻底了知死亡真相。以其于任一时空,吾人与周遭之亲友,皆有可能面临此问题。若能于生命正确认知,于佛法真实了解,自可勘破生死,坦然接受,视「死亡」为洒脱自在之生命艺术。
版权所有:楞严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