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修行离不开戒、定、慧三学。
修行人护持戒律,不容毁犯,于自于他无有违损,身心安泰,威仪具足;进而修习止观,趣入三摩地,得般若智而成正觉。
修心的初步为止息妄想,作五停心观,别相念及总相念等,是为三贤位。再进而为四善根位(郎四加行位)——乃暖、顶、忍、世第一法,过此郎入见道位,为迈出世间的第一步。
五停心观郎修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界差别观及数息观。修行者必须先明其意义,如何从事修习,怎样起正念或如何有颠倒想,何时作观,然后才可以体悟其真正道理。
“若贪行者,应于不净安住其心;若瞋行者,应于慈愍安住其心;若痴行者,应于缘起安住其心;若懦慢行者,应于界、差别安住其心;若寻思行者,应于阿那波那念安住其心。”(瑜伽师地论)
不净观——根据经教所说,身不可爱,不净充满,对不净物应生厌离,因此修观。修不净观的意义,乃从是观察身体各部是否不净。开始修观时,是从理论上所得理解而从事观察,将所观之身体分为内分及外分,观察当人有生命时,于内身中所有秽污不净发起胜解,了知身中有毛发等广说,乃至脑膜小便,复于如是身中所有多不净物,归纳为地界及水界,前者始于毛发乃至大便,后者始于泪汗乃至小便,俱属于污秽不净。复于身外诸不净物发起胜解,由于亲自见或从他闻,当人死后,所有死尸死经一日,血流已尽,于是发起(一)青瘀胜解,经二日后,已至脓烂,于是发起(二)脓烂胜解,经过七日,已生虫蛆,身体已坏,于是发起(三)膨胀胜解,若此死尸为狐狼惊鹅所食瞰,于是发起(四)食嗷胜解,此死尸既被食已,皮肉血尽,唯筋缠骨,于是发起(五)异赤胜解,若此死尸支节分离,散在各处,于是发起:八)分散胜解,若此死尸骨节分散,骨骼异处,见是事已,于是发起(七)起骨胜解,若复思维,如是骸骨共相连接而不分散,那是尔时,发起(八)起锁胜解,若委细取支节屈曲,尔时发起(九)骨锁胜解。如是观察死尸时,作如是言:今我观此身亦如是者,将来我当亦如是,无可避免如此者。如是从死后起观此身,经自然变坏,为他所坏,及两俱变坏,身内身外皆呈不净相,无有可恋。如此观不净相,对此诸相不能如实知其不净,仍起贪爱,是为颠倒。如是观不净相,对此诸相,能如实了知其不净,生厌患想,是为正观。故观内身外身不净,能对治贪爱,身无可恋,自他身既无可恋,则不应为贪欲之享受而作恶业。
慈悲观——根据经教所说,应令家生得利益安乐而修观,修慈悲观之意义,是如何能令家生作意与乐,从事修观时,思惟何事为饶益行?何事为不饶益行?应选择饶益行利益家生,如是于诸家生若无苦乐欲求乐者,愿彼得乐。以一切家生之类皆有生老病死等法,本性是苦,故我不应于本性苦之家生上,更加其苦而不与乐。又世尊言:“我不观见如是种类有情可得,无始世来经历生死,长时流转,不互相为或父或母,兄弟姊妹,若轨范师,若亲教师,若余尊重,似尊重者。由是因缘一切怨品无不皆是我之亲品,又怨亲品无有决定,真实可得。何以故?亲品余时,转戍怨品,怨品余时,转成亲品。是故一切无有决定。故我今者,应于一切有情之类,皆当发起平等性心,平等性见,及起相似利益意乐,安乐意乐,与乐胜解。”故修慈悲观时,观一切家生无怨无亲,以平等心普同饶益。若修观时,遇不如意事,起瞋恼心,是为颠倒。若遇家生,违逆自心,仍无恶念,是为正观。修慈悲观时,心作是念:过去有情无能饶益,应行饶益行利乐现在及未来家生。修慈悲观悟入诸法无我,无自无他,不应对随顺者生喜爱念,父不应对违逆者生瞋怒想,故修慈悲观,能对冶瞋怒恚恨。
缘起观——根据经教所说,一切有为法皆因缘生起,由因缘而有,依此理而修观,是求了知如是诸法生故,彼彼法生;如是诸法灭故,彼彼法灭,此中却没有自在作者,创造者能造诸法,亦无自性。复审思择如是一切缘生诸行,无不皆是本无今有,有已散灭,是故前后皆是无常。皆有生老病死法故,其性是苦,不自在故,中间士夫不可得故,性空无我。从事缘起观时,应观内缘起及外缘起,由外缘起,世界一切物质法宛然呈现,由内缘起故,生命在三界五趣中流转,生死无有了期。修缘起观时,不能如实了知一切法空,无常,无我,及苦之道理,发生迷惑,是为颠倒。若能如实了知上述道理,不生迷惑,是为正观。修缘起观时,应观过去、现在、未来诸法,皆无自性,但依他而起修缘起观,悟入因果缘起道理,于中无有作者和受者,但由因缘相续而存在,而能断愚痴妄执。
界差别观——根据经教所说,根身器界皆是无常,故修界差别观时,是从根身器界上分析,不离地、水、火、风、空、识六大诸因所成,业无实我实法。以六大之地为坚相,水为湿相,火为暖相,风为动相,识为了别相,空界为虚空相逅满色相,无障碍相。此一切界,皆是无常,乃至无我。从事修界差别观时,分别观根身内界,及器界外界,若不如实了知,内界无实我可得,仍执我有,而起侨慢,是为颠倒。若如实知由界差别所合成身,我不可得,离于我慢,是为正观,修此观时,观此身无常不住,过去因缘令得入胎,现在因缘令得暂住,未来因缘散灭,郎行死亡。修界差别观,能了知此身为众缘和合,假施设法,善多修习,能断侨慢。
数息观——根据经教所说,应令一心专注一境,令不忘失而修观。修数息观是数出入息,令心集中於呼吸上,而停息其他杂念,从事修数息观时,应先安坐,调顺呼吸,而默计算之。应更知此入出息为寿命所依,一呼吸郎一生灭,依呼吸而维系生命,郎生命建立在生灭法中,故应知入息有二,出息有二,若吸入内名为入息,若呼出外名为出息。如是为长入息出息,如是为短入息出息。如是息遍一切身分。义寻思入息灭已有出息生,出息灭已有入息生,入出息转系属命根及有识身,此入出息及所依止皆是无常。如修观时为妄想扰乱内心,是为颠倒,如不忘失正念,观入出息数无杂乱,是为正观。修数息观时,应知道过去、现在、未来有此身住,即有此入出息转。
由于修数息观,知此出入息所维持之生命,假设为有,于中都无实,修数息观者,若能精进修习,郎能对冶散乱。由于善修上述所说之五停心观故,能令内心寂静是名为止,又能如法观察真实道理,心不颠倒,便名为观。
修观者为别相念,是各别观身、观受、观心、观法、观此色身物质所或,污秽不净,无可爱着,又观有情生命,所有感受,皆是违逆内心,令不安乐,皆是苦恼,又观自心,妄想缠缚,贪欲瞋恚无有停息,生灭无常,再观一切法,皆由因缘而戍,并无实体,无有自性,故非我性,故四念住观身在初,然贪于身由欣乐受,欣乐于受由心不调,心之不调由惑末断,故观受等如是次第。此四念住如次冶彼净、乐、常、我四种颠倒,初观身、受、心、法时,各别起观,或二或三合观,故名别相念。
总相念,是观智进步,能总观身受心法。修四行相,所谓不净、苦、非常,及非我。
六月十七日于妙法寺
摘自《内明》第174期
版权所有:楞严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