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解网

钟茂森: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

发布时间:2024-11-27 18:01:26作者:楞严网
钟茂森: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

这一句是教导我们如何择友。这个“狎昵”就是过分的亲近,亲近谁?亲近那些不良的少年恶霸,“恶少”。日子久了,就必然会受他们的牵累。人选择朋友非常重要,这句话从事上讲是教我们择友,真正好的朋友是帮助我们提升道德学问。《弟子规》上讲,“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这一句跟《朱子治家格言》这里“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的意思是相通的。所以《弟子规》跟《朱子治家格言》里头都强调择友的重要,人自己不是生而知之的圣贤,必须要学习,学而知之。学习的环境(包括物质的环境和人事的环境)就非常重要,我们应该远离恶友、小人,免得受他们的污染。人生来天性是本善的,可是常常跟恶友聚会,久而久之也就被他牵连,受他的污染。

唐朝玄宗皇帝李隆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刚刚即位的时候,那是励精图治,很有雄心壮志,也确实做得很好,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他也提倡文化教育,他亲自注解过《孝经》,《孝经》是一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宝典,他也对《道德经》非常有研究。可是后来因为任用了李林甫、杨国忠这两个奸臣,就受他们的累了。李林甫是口蜜腹剑,表面一套背后一套,非常会阿谀奉承,而且排挤忠良。杨国忠跟他比起来,也是一类人物,杨国忠因为有杨贵妃得宠,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同族长兄,可谓是位高权重,也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所以两个人合起来,弄得唐玄宗也就迷惑颠倒了,致使安禄山兵变,安史之乱,险些把大唐王朝给葬送了。可见得真的,亲近恶人很容易就受他们的污染。

孔子教我们要亲近益友,远离损友。什么是益友,什么是损友?《论语》里面孔子教导我们,“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友有三种,损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是告诉我们,如何判断一个朋友是对自己有益的朋友,还是对自己有损害的朋友。益友有三种特点,第一个是友直,友直这个直是正直,跟正直的朋友在一起做朋友,那你就得益了,你的心也正直。这个友谅,谅是宽恕、原谅,善於宽恕别人,有恕道。谅,也有的注解里头说当信字讲,就是有信义的朋友,这两种说法都很好。友多闻这个多闻是博学多闻,有学问。正直的、心地宽广的、有信义的、博学多闻的朋友,跟他们交往就会得到很大的益处。

反过来,损友有三种,第一是友便辟,这个便辟的意思就是看起来很恭谨的、很客气的、善於周旋的、很会察言观色、很会奉承巴结的这类人,这是损友,他的心不正直,是一种弯曲的心。友善柔这个善柔就是善於献媚,他跟你在一起,你觉得他非常柔和,他很会讨好你,很会讲一些花言巧语来蒙骗你,让你听得很舒服,这类的朋友也是损友。还有一种友便佞,这个便佞,佞主要讲言词很善巧,很会说话,这类的朋友也不会给你带来很大益处。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这个便佞就是巧言,很会说话的,那都是绮语,不真实的话。令色就是善柔,装出的一副样子好像让你很开心,他很会来奉承巴结。

《论语》里面又有一句话讲到,“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这孔子说的,巧言,很会说话的;令色,这是表现的容貌举止很会献媚的;足恭的这个恭是恭敬的意思,就是他不能够对你真诚,而是非常懂得巴结。这种人,左丘明以为耻,觉得这种是很可耻的,这是没有人格的。丘亦耻之,丘是孔子的名字,他自己称自己,他也以此为耻。所以这三种,巧言、令色、足恭,跟前面《论语》那句话,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这是相对应的,巧言就是便佞,善柔就是令色,便辟就是足恭。这种没有人格的人,不要跟他为友。还有一种,匿怨而友其人,跟他是有怨恨,心里是很大的愤恨的,可是还外表上诈现出跟他亲密的样子,这是用心险诈。前面讲的巧言、令色、足恭是用心虚伪,用心虚伪、用心险诈的,左丘明和孔子都认为这是很可耻的,这种朋友不能交往,这些人那都属於这里讲的恶少。

古人又告诉我们,看人要看他的朋友,要知道一个人的道德情操,他如果是城府很深,你未必能够看得出来。但是你看他周围的人,他跟什么人交往,那你就能够大概知道。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跟什么人交往,大抵都是什么样的人物。《孔子家语》里面孔子有一段话说,“子曰: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这段话就告诉我们,不知道儿子的品德,你可以看他的父亲,有其父必有其子,他是什么家庭里培养出来的,大概都会是什么样的人物,十有八九不会错。不知道这个人的品德,你看他的朋友,跟什么人交往,如果他是亲近恶少的,那他一定也是恶少。不知道他领导是什么样的人,君就是领导,你就看他这个领导任用什么样的人。譬如说唐玄宗,他过去励精图治的时代,任用一批贤能的辅臣,像张九龄就是他的贤相,你就知道当时的他一定是一个很有志向、很有抱负、很想有所作为的人,这个君王。可是后来他用了李林甫,用了杨国忠,你知道他变了,他肯定是贪图享乐的人,不知其君视其所使,看他使用的是什么人。就是一个人前后的时期都不一样,人都会变的。不知其地视其草木,这是讲自然环境,你要知道这个地理状况你就看它的草木,草木是地所生,你就可以判断它的地理。



所以这四个举例就说明,人周遭的环境跟他的人本身是息息相关。所谓依报随著正报转,正报是指自身,依报是所依靠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事环境,有什么样的正报就有什么样的依报。那反过来,你进入什么样的依报,你的正报也会随著依报而转,因为我们还不是圣人,会受环境影响。所以孔子说,“故曰与善人居”,跟善人居住在一起,“如入芝兰之室”,就像你进入了兰花的一个花房里头,你处久了,兰花的香味你就闻不出来了,因为你已经跟这兰花香气融成一体了。等到你出来之后,别人就闻到你身上有兰香,“与之化矣”,这就是你跟它化成一体了。“与不善人居”,跟那些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常常往来,就好像进入了“鲍鱼之肆”,放满了那些臭咸鱼的那种仓库。你进去,很臭,可是你时间久了,你也就不觉得臭了,你已经麻痹了,但是身上已经带有这种臭味了,你与之化矣,跟这种臭味融成一体。这里讲的“丹之所藏者赤”,这个丹就是朱砂,它里面蕴含的一定是红色。这个黑漆就是墨,它里头蕴藏的一定是黑色,所以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孔子这里教诫我们,君子必须要谨慎的选择所相处的朋友,这狎昵恶少一定要远离,这个恶少对我们绝对没有好处。

前两天,有一对年轻的夫妻来访问我跟我母亲,他们也是有志於学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个先生是在一家公司做销售,销售汽车的,这个夫人是在学校里做老师,也是做临时的老师。他们就谈起,他们刚出来工作不久,说在这个单位里面工作真的是污染,特别是这个先生,说在单位里面,他的上司是唯利是图。他的这个上司对上面汇报,只汇报他很差,其实他在公司里面是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因为他也接受过很深的中华伦理道德的教育,所以做事都是非常的严谨,很有敬业精神,但是就跟这个唯利是图的领导格格不入。而领导把他所做的工作都当作自己的成绩汇报,把功劳归到自己身上,尽说他的坏话,压制他。他在这个单位里面很本分工作,有时候工作量很大,甚至连吃中午饭的时间都没有,可是他也是无怨无悔。别的人,别的同事很会溜须拍马的,早就已经转正了,本来公司三个月要转正,可是他都工作五个月了,还没有转正。他说他们公司的这个管理理念是说,地球不会因你不在就不转了,你走了,很多人等著要这份工作。所以他们这个公司里头员工很少有待一年以上的。他来问我们怎么办。

我们就劝他,选择工作一定要跟你志向、志趣相投的。你的志向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如果在这样的公司里面,那就像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了,自己都臭进去了。虽然自己基础很好、品行不错,但是要知道常常在那种污染的环境里面来薰习,久而久之也就受了污染,随波逐流去了。所以要选择自己喜欢的、跟自己志向相合的工作。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这个不如己的人,就是道德学问比不上自己的。譬如说我讲求忠信,他讲求诈术,跟我是志不同道不合,那不要跟他结为朋友,不要跟他往来,这是无友不如己者的意思。所以连孟子这样圣贤根机的人物,小的时候孟母都要三迁,就是防止孟子受到社会的污染。我们还跟他开玩笑说,你在这个公司里受这种气,时间久了都会得肝瘀,因为老生气伤肝,气闷在里头不通,淤积在肝部,这就是生肝病了。对自己身体、对自己道业不好,为什么不早做安排?他听了也是觉得很有道理。

这是在事上讲,我们要懂得选择朋友、选择环境。在心上来讲,环境都是自己感召的,你是什么样的心,就会有感召什么样的环境。古人教导我们要志在圣贤,我们的志趣不是求名求利,而是作圣作贤,自然就会有志趣相同的朋友跟你感召到一起来。孔子在《论语》里面讲过,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我的道跟他的道假如不相同,他是追求名利的道,我是追求成圣成贤的道,这个道不合就不能在一起谋事,不能在一起工作,甚至不能做朋友了。

在三国时代,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管宁割席”。管宁和华歆还有邴原,这三位都是当时的大学者,可是他们的品性却有所差别,这里讲的是华歆跟管宁之间的故事。华歆因为仰慕管宁的道德学问来投奔管宁,跟管宁一起来读书求学。他们在求学的时候,都是一边读书一边劳动,这古人讲的耕读传家、知行合一,所以要读书也要耕作。不是一味只是读书,背书背到最后都成为书呆子了,不懂得做事。结果两个人有一天在园子里耕种锄地,菜地里面有人埋了黄金,结果管宁锄著锄著把这黄金给翻腾出来了。他们因为读书养性,讲求要摒弃人性中的贪欲,所以见到意外之财不能动心,《朱子治家格言》讲的“勿贪意外之财”。所以管宁看到黄金之后,就把它当成砖头一样,根本没有动心,把这个锄头一拨,把它拨到一边了,没有理会。后来华歆又跟著锄,他也看到了这块黄金,但是他心动了,把它拿起来看了一下,有点不忍之心,最后可能也想到读书人不能有贪欲,於是就把它扔掉了。这两个人两个动作,就表现出这个品行高下不一样,这个华歆就要差管宁一大截了,管宁没有动心,但是华歆动心了。

后来又过了几天,两个人在屋里面读书,刚才是耕种,现在是读书,结果外头大街上有达官贵人的车马轿子走过,热热闹闹的,敲锣打鼓。管宁好像什么都没听见,认认真真的读他的书,连头都不抬。可是华歆就坐不住,他就跑到门口去观看,看到达官贵人的那种威仪,生起这种羡慕的心。结果这个车马队走过之后,华歆又回到屋里读书,这时候就见到管宁拿了一把刀,将他们两个人同坐的那个席子从中间割开,然后跟他说,你不配做我的朋友!

结果后来两个人真的就分道扬镳。华歆当然他还是很有学问的,很有政治才能,他去投奔曹操,做了曹魏的一个大官,辅佐曹魏。我们都知道,曹操当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很不道义的,是奸臣。最后真的就把东汉的王朝给推翻掉了,他自己的儿子当了皇帝。管宁就非常看不起曹操这种行径,他不认为曹魏这个王朝是合法的,他很有这种高风亮节的精神。所以当时魏文帝多次下诏要召管宁出来做官,管宁都没有答应,而是隐居辽东这个地方去避难,结果一去就在辽东整整生活了三十七年。

后来回中原家乡,回来的途中他们要乘船过海,遇到了风暴,结果这个船队大部分的船都沉没了,只有管宁这个船虽然是非常危险,但是管宁仍然从容不迫,这是什么?心地光明磊落。结果后来奇迹发生了,这艘船竟然没有翻,而且在夜幕中还发现了亮光,给船只指引方向。他们后来就飘到一个荒岛上,最后转危为安,得救了。人们当时发现,岛上没有居民,哪来的火?有这个灯火亮光,怎么可能?这是奇迹,大家都说这是管宁积善积德的感召。

后来管宁回到中原,魏文帝的儿子魏明帝又多次的来徵召他做官。当时华歆,这是他过去的学友,因为也是很佩服管宁,所以也是多次推荐,甚至说要把自己这个太尉的官位让给管宁,请他出来。可是管宁还是一律推辞,至死都没有答应出来做官。这是管宁的圣贤风范、高风亮节,比起华歆来讲,当然要高出太多。所以读书志在圣贤,管宁能够真正成为一代贤人。而华歆虽然也是很有学识,可是在历史上,后人评价也就不能把他列入圣贤之列。所以这个“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说到底还是自己要有坚定的志向,志在高远,才不会受环境之所动,也自然就不会跟那些恶人感召到一起来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