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解网

目次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

发布时间:2019-07-02 16:52:02作者:楞严经讲解网
目次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

但是,人做布施是不容易的,人的心是属‘阴阳交关处’,又是个‘理欲战斗场’,好像看见一个人很困难,没有饭吃,想送他一块钱,让他吃饭去,于是把手伸到口袋里去掏钱。就在这时候,第二念又生起了,想著:不行!如果一块钱给了他,我搭巴士就没钱了。因此第一念虽想舍,第二念便又想到自己要坐巴士了,于是又把钱放回口袋里了;这样的情形由小而大——同这一块钱乃至十、百、千、万、万万块钱,都是这样:常常在布施的同时会生出一种自利的心,所以,财施说起来很容易,做的时候就不容易啦!

第二是法施,就是‘法’的布施。现在我讲经说法,就是以法来布施,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因为以钱布施是有限量的,但以法来布施是没有限量的,例如我现在讲经,你们因听了一句经典而开了悟,证得一个境界,那我的功德就大了,因为我讲经说法可以帮助你成佛的,故法施的功德最大。

还有无畏布施:当别人遇到飞灾横祸等不幸的事情,或遇抢劫、火灾等恐惧惊惶的事件时,你能给予安慰、帮助,使人免除惊恐,这是无畏施。这里所举出的不过是小问题,但我们知道了小的,大的问题也就容易明白了。

以上是略释六度中之第一度——布施,第二度是持戒。佛教中最重要的是戒,什么是戒呢?戒是‘止恶防非’,止恶是停止一切的恶事,防非是提防所有的过错,也就是‘诸恶莫作’——所有的恶事都不要做,‘众善奉行’——所有的好事都要去做。

我告诉你们一件事:小时候,我是不懂算数的。一有钱就给了人,有一块钱给一块钱,有两块钱就给两块钱,这在一般人来说,是不是太愚痴了呢?其实这是帮助人,帮助人就是利人,利人就是菩萨发心,菩萨发的心是要对人有利益的,自己忍苦而劳,受点委屈都可以,这种利他的心就是菩萨心,菩萨心就是‘众善奉行’。

我们不要只愿盘算著这一回我有没有吃亏?有没有上当?看看自己有没有占著便宜?一切事情总要算算自己的利益,总想要占便宜,但是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吃亏了,所以我们应该为人家打算,不应该为自己打算,持戒的目的,也就是要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那么,戒有多少种呢?戒有很多种,基本的有五戒,在家学佛的皈依三宝之后,若想往前进一步,就要受五戒,受了五戒之后再前进是受八戒、十戒;受十戒就是沙弥了,受了沙弥戒后要正式做出家人,就必须受二百五十条比丘戒,比丘尼则要受三百四十八条戒。菩萨也有戒,菩萨戒有十重、四十八轻,重的犯了不能自行忏悔,轻的犯了还可以改过自新。

佛将入涅槃的时候,阿难向佛请示:‘佛在世的时候,佛是我们的师父;佛入涅槃之后,我们以谁为师呢?’佛陀便告诉他们说:‘我入涅槃之后,应以戒为师。’

所以,在家人要受戒,一定要向师长求,授戒也是一定从比丘受,在佛的戒律上比丘尼是不能授戒的。戒也有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等很多的名称,任何人要想修道就一定要受戒,守护清净的戒体就好像守护摩尼宝珠一样,例如终南山道宣律师,因为持戒持得精严,便有天人来送供,可见持戒是最要紧的。学佛的人如果不守戒,就等于一个瓶子底下有了洞,水一装进去就漏掉了,要是能守戒,久而久之就会成为无漏。

这个楞严法会是一个最苦的法会,也是最难的法会——由清早六点到晚上九点钟,有人说:‘到学校里也没有这么多的课程呀!’可是,我们是个了生脱死、行解相应的学校,讲楞严经就是解,坐禅叫行,解行并进,这才叫脚踏实地。我们要躬行实践的去做,一点也不能马虎,一点也不能骗自己,你若骗人也就是骗自己。为了将来能有最大的功力来解决个人的生死问题,所以,一定要解行并进。

现在我举个比喻:一个盲人和一个瘫子,两个人住在一起,另外还有很多人都来帮他们的忙,于是便有很多人住在这间房子里,有一天,其他的人都出去游玩了,他们不是去学楞严经,而是去钓鱼、买东西……等等,凡是世界上所有的事,他们都想去做,只留下那个瞎子和瘫子在家里。

说来真巧,有天这房子著火了,怎么办呢?瞎子看不见,不知往哪儿跑;瘫子虽看得见,却是有腿走不得,你说这不是很危险吗?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善知识来告诉他们说:‘你们两个都可以逃离这个火宅,只要瞎子的腿借给瘫子用,而瘫子的眼睛借给瞎子用,怎么借法呢?就是瞎子背起瘫子,由瘫子为瞎子指示方向。’经善知识这么指点,于是两个人都逃出这座火宅了。

我举这个比喻,大家可不要误会我的意思,其实不是说你们是瞎子、瘫子,连我也是瞎子、瘫子,我们都是瞎子、瘫子的,因此,这也不是说你,也不是说我,但也说的是你,也说的是我。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要自满:以为自己已明白很多了,以为自己智慧大了,既然如此,请问你为什么又还没有成佛呢?就因为太自满了,以为已学得了许多的知识,其实学什么就被什么障碍,有了障碍,也就成不了道了。

现在,诸位把你我他的思想放下,把这个思想平静下来,把自己的心念空了,要做什么呢?装无上的妙法呀!如果每一个人能把自己心头的杂念渣滓清除了,然后听经,这样便会一闻千悟,容易明白了。

诸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上面已经说过布施与持戒,再来是忍辱,忍辱有生忍、法忍和无生法忍。第四是精进波罗蜜。

所谓‘精进’是往前去精进,不是后退。在妙法莲华经里药王菩萨本事品中,说得很详细,为什么药王菩萨要焚身供佛呢?因为他觉得佛恩太深厚、太浩大了,无以报答这个恩德,所以把他自己的身心性命,整个烧了来供佛,那么,究竟烧了多长的时间呢?这段时间非常之长,有数不过来那么长。所以,天台智者大师阅读妙法莲华经,到药王菩萨这品中:‘……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的时候,智者大师便入定了,在定中看见灵山法会,看见释迦牟尼佛仍然在那儿说法,转大法轮,教化众生,于是乎他就豁然证入法华三昧,得到第一旋陀罗尼。他出定之后,便大开智慧,后来建立天台宗,成为天台宗的三祖。这是药王菩萨焚身供佛这种功德所感,这才是真正的境界。

第五是禅定波罗蜜,说到禅定,有四禅八定,而在楞严经上也讲到九次第定,这个等到讲那段经文时再来详细说明,现在先讲四禅天的境界。在初禅的境界时,你的脉搏便会停止;到二禅的程度时,你的气息就会停止,是不是死了呢?不是的;到三禅呢?你的识也断了,就是念也断了。

初禅的境界是离生喜乐地,脉停止了,但是自己觉得非常的快乐,因为是初禅,所以定力还不够;等到二禅的定生喜乐地,定力比初禅时更加坚固,气息也断了,外边的呼吸断了,内里的呼吸气便活起来,一般人平常都是靠外在的呼吸,内里是不会呼吸的,如果里面的呼吸会呼吸了,那个人就不会死,愿意活多少年都可以,可是活得久了就变成一个守尸鬼,这也没有用!光看守著这个臭皮囊,又有什么用呢?三禅叫离喜妙乐地;第四禅叫舍念清净地,把念识都放下了,入四禅天这种定才是在修道上迈进了一步。

但是,不要以为证了四禅就不得了,这只不过是向佛的果位上走了第一步,还不是证得阿罗汉果,这个时候,天上人间的事情你都可以知道,但是知道了也不要执著于这种境界上,这是四禅的大概情形。

第六种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是梵语,中译为‘智慧’,什么叫智慧?一般人都以为世人的聪明就是智慧,其实不然,聪明是世间智,智慧是出世间智,好像一般的科学、哲学、声光、电化……等等,所有的这些科学都叫世间智慧。那么什么是出世间的智慧呢?那就是成佛的智慧!

成佛的智慧也不止一种,而是三种,为什么这个‘般若’没有翻译过来呢?因为它有三种含意的关系,这在五种不翻的译规中,属‘多含不翻’的缘故。那么这三种含意是什么呢?第一是文字般若,所有一切经典都是文字般若。第二是观照般若,是用观照的智慧来反闻自性,这叫‘回光返照’,观是观察,照是光明普照,你能以观察所得的光明智慧,来照破自己里面的黑暗,照得干干净净,这便是观照般若。另外,还有一种最不可思议的般若,便是实相般若,什么叫实相呢?实相就是本经所讲的‘了义’,了义就是实相,实相无相,可是无所不相,这种的境界你若明白了,就和佛做邻居,离佛只有一步了。不过这种境界说是很容易的,要去证得却是不容易的,虽然不容易,便我们也要想办法往这条路上走,不然就永远不能到达;成佛说复如是,需要勉为其难,中国有一句话说‘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中国的梅花是十分芬芳的,不像美国的不香,为什么会这么香呢?因为它受得住冻,所以非常之香。

首页123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原文

  • 楞严经注音

  • 楞严经浅释

版权所有:楞严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