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二、明灭妄名真立六十圣位转依号。分三:
己一、总明三渐次为能转之行。
己二、别明诸位次为所转之号。
己三、合结诸位次由三行而成。
前面是讲凡夫的六道轮回颠倒相貌,这以下是菩萨的功德相,「灭妄名真」,菩萨依止智慧的观照,包括正念真如的理观还有种种波罗蜜的事修;理观跟事修建立的六十个圣位,转“依”号。
六十个圣位是怎么算的?
《楞严经》在判教它的六十个圣位是:一、三渐次(三个),其中还有一个干慧地,共4个,中间十信、十住、十回向、十地,它又把“妙觉”,等觉又多一个妙觉也放进去,构成六十个圣位。它的圣位是这样子来的,总共有六十个圣位的转依自号,转烦恼而依止菩提,转生死而依止涅盘,二种转依自号。
(一、渐次三位;二、干慧一位;三、十信十位;四、十住十位;五、十行十位;六、十向十位;七、四加四位;八、十地十位;九、等觉一位;十、妙觉一位。)
己一、总明三渐次为能转之行。分二:
庚一、结前生后。
庚二、标列正明。
先拢总的说明,三渐次是整个能转依的妙行,它真实是能够产生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为涅盘这种因地的修学。
庚一、结前生后。分二:
辛一、结前生类互具。
辛二、生后对治法门。
结束前面凡夫的迷真起妄,生起后文菩萨的灭妄名真。
辛一、结前生类互具。
结束前面的十二类生其实是互含互摄的。
(正明互具)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
(迷真成妄)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佛陀招呼了一声阿难尊者说:
「如是众生」指的是前面的十二类众生,在每一类的众生当中,又俱足了十二种颠倒。譬如卵生的也俱足其它的胎生、湿生、化生……各式各样的,每一个众生它的内心当中也俱足了其它的十二种颠倒。
这种情况,佛陀讲出一个譬喻:犹如捏目,乱华发生。
虚空本来是清净的没有华,但是有一个人用手去捏他的眼睛的时候,他就从眼睛当中自己看到自己的华,比方说,我们现在有十几个人在教室里面看虚空,你看虚空没有华,那每一个人捏自己的眼睛,你捏你的眼睛,他捏他的眼睛,你看到你的华,他看到他的华,个人在清净的虚空当中,个人看到自己的华相出来。
那你会说,这个华是从什么地方来呢?从每一个人错乱的眼睛表现出来。
(合法)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妙圆真净明心」指的虚空,我们众生本俱圆满清净光明的一念心性,本来是没有这种十二类颠倒,但是众生一念颠倒产生了烦恼跟罪业以后,就具足这十二种的虚妄颠倒乱想的果报出来。
这地方主要是讲「互含互摄」,比方说我们现在是胎生,但不是说你今生是胎生,你来生就是胎生,不是这个意思,不是说你做人,你死了以后还是做人;你是一只蚂蚁,你死了以后还是蚂蚁,不是这个意思。你是一个人,你今生表现一种胎生的惑业苦,但是你也俱足其它的惑业苦,只是它隐藏不现。假设你今天当中起了某种烦恼,造了某种业跟十二类生某一生很像的时候,来生就表现出来。牠今生是个蚂蚁,但是牠在蚂蚁当中,牠能够产生一个人类的烦恼相、人类的造业相,牠来生就变成人。所以它每一类生当中又具足了十二类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穷十二变为一循环」,它的十二类生是不断的变化循环的。
这就是〔天台宗〕的理具跟事造,它的事造法界是以某一个法界,但是它的每一个法界当中,在理性上又具足了其它的十二类生。
这地方是结束前面的十二类生,是互含互摄的。
辛二、生后对治法门
生起后文的对治法门。
十二类生的惑业苦应该怎么对治呢?
(法说)汝今修证佛三摩提,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
(譬喻)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
法说:你现在要修证成佛的“首楞严王三昧”,于是本因元所乱想,“本因”就是我们众生最初的一念妄动,一切颠倒之因叫「本因」。因为一念妄动就产生各式各样烦恼跟罪业的乱想出来,所以应该要安立「三渐次」,方得除灭。
譬喻:就好像在清净的器具当中有毒蜜。那怎么办呢?先把毒蜜倒掉。倒掉以后你还有残余的毒蜜怎么办呢?用热的汤水还有香灰(现在的洗洁精),来洗涤那个器具,然后才能储藏甘露。
首先去掉毒蜜就是先「严持净戒」,严持四根本净戒;再用热汤,“热汤”,以本经来说就是智慧的观照;“杂灰香”其它的种种诸行,比方说诵咒……等等,乃至种种波罗蜜的修学。杂香灰来洗涤残留的毒,再储存佛陀的无上菩提跟大般涅盘二种的功德。
本经它的重点在「破妄显真」,就是你一定要先把妄想,那一念妄动所带动的妄想,慢慢慢慢的熄灭,找到你清净本性来当作你菩萨道的根本。以《楞严经》跟《法华经》说,凡夫如果是一个储存毒蜜的器具,其实《楞严经》要做的重点就是二个事情:除掉毒蜜,然后把毒蜜洗干净。
本经对于怎么去储存甘露,怎么去修波罗蜜讲得就不详细,它主要就是在破妄这一块,怎么样熄灭众生的惑业苦、怎么去储存甘露、怎么去储存波罗蜜,怎么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那这个就是《法华经、华严经》就讲得详细。所以《楞严经》可以说是《法华经》、《华严经》的一个基础,一个是把杯子洗干净,一个是储存甘露,这二个内容是不太一样的。
庚二、标列正明。分二:
辛一、标列。
辛二、正明。
正式说明三渐次的名称,也正式说明它其中的涵义。
辛一、标列。
云何名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一、「修习」除其助因。可以说是整个修行的基础,一种善法的熏习,来去除助因;“助因”什么意思呢?生死轮回的一个助缘。
二、「真修」刳其正性。刳除我们生死的正式的体性;“正性”指的是杀盗淫妄,断杀盗淫妄,因为杀盗淫妄它正是一个生死的根本。前面只是一个助因,这是一个生死的根本,叫「正性」。
三、增进,违其现业。开始对治众生身口意向外攀缘的这种生死轮回之业。
要以蕅益大师的说法,前面二个除助因跟刳正性,是偏重在事修的助行;「除助因」是断除五辛的生死的助因;「刳正性」严持四种清净净戒。这二个都是属于助行,正式的修学的理观是在「违现业」,正式的正念真如,对治我们的向外攀缘。这三个是可以慢慢的熄灭我们前面的十二类生的种种的惑业苦的颠倒,这叫「三渐次」。
「三渐次」它第一个「除助因」,比较偏重在道前基础,要以〔密宗〕来说它是先远离恶因缘,因为你食五辛它会产生邪恶的因缘,第一个、你内心产生贪欲的烦恼跟瞋恚的烦恼。第二个、你容易招感那些不好的鬼神,外在的邪恶因缘跟内心的邪恶因缘,这个就是「除助因」,这是道前基础。
其实正式的修学,到了「刳正性」,就正式了断除杀盗淫妄的行为,再断除杀盗淫妄的心念,这是第二个「刳正性」。到第三个就是「正念真如」,观一切法无生,来破我们的攀缘心,这三个。以蕅益大师说,它整个修学就是这三个重点,《楞严经》就是这三个重点。
第101讲
我们这一科是讲到「明灭妄名真立六十圣位转依号」,这一科在本经的修学当中,佛陀很强调一个字,那就是「转」。“转”这个是它的内涵,有二个:一个是「能转」,一个是「所转」。「能转」的就是我们心中要栽培的一种修行的力量,就是我们上一堂课简单说的「三渐次」。整个戒定慧的内涵是能转;「所转」就是我们内心的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在整个「所转」当中又分成二个内涵,一个因地的转,一个是果地的转,我们是先求因地的转然后慢慢的才有果地的转变。
在本经所描述的「三渐次」当中,我们可以知道其实整个修行,烦恼障跟业障的因地,我们是先转业力;它整个「三渐次」,第一次的“除助因、刳正性”这二个就是在转业力。就是你修行当中,第一个、你对你的身口意三业的业力你要先转变,我们讲「深信业果,断恶修善」。
所以在整个「三渐次」当中,首先我们先持戒清净,来对治我们的罪业,这时候就把业障转成了解脱德。其次更进一步,转烦恼障,贪瞋痴烦恼的活动,就是第三个渐次的违现业,违现业其实就是修“首楞严王三昧”的圆顿止观。
当然本经在对治烦恼,它不是像前面我们所说的四念处,从它的贪瞋烦恼的作用去对治,它是从它的体性去观照。所以你看你贪烦恼活动的时候,在本经的处理方式就是「回光返照,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们要去观照烦恼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它不是从色身而来,它也不是从内心而来。所以烦恼它是怎么样呢?它是没有一个真实体性的,我们讲「觅心了不可得。」完全是我们一念的妄想捏造出来的,我们自己捏造一个烦恼,然后就跟着烦恼走,是这样子的!
因为我们内心当中「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是本来没有烦恼的,所以当我们回光返照的时候,我们就把整个烦恼的根切断了。切断的时候,当然烦恼还会活动,但是这个人烦恼慢慢淡薄了,他慢慢慢慢开始回光返照,心常觉照,不随妄转。所以这个时候烦恼障就转成了般若德,先转业力再转烦恼,最后把我们的报障,生死五蕴的痛苦的果报转成法身德。所以它整个后面的修行的位次就是依止「三渐次」,转三障而成三德。当然它的次第先求断恶修善,第二个再求返妄归真,它是二个次第。
辛二、正明。分三:
壬一、除助因。
壬二、刳正性。
壬三、违现业。
正式说明「三渐次」的内涵;前面是简单的标列,这地方是正明。
壬一、除助因。
“除”,去除。什么叫助因呢?
造作我们生死罪业的一个助缘,它本身是不能造罪,但是它会引生我们造罪,它是一个造罪的助缘,这一部分我们要去除。
(征起)云何助因?
什么是我们造作罪业的一个助因呢?
答释.
(断除五辛)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
为什么要除助因?
在整个三界的十二类生当中,每一个众生的特色是不能够独立自在的生活,没有一个例外,在三界的众生他都必须要依止饮食而住。
「一切众生皆依食住」,这个观念是佛陀出世以后提出来的,他提出的因缘是当初有一种自饿外道,外道他就是修苦行,吃得很少。
佛陀就诃责说:一切众生都必须要饮食才能够相续。
外道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每一个人都知道,还需要你说吗?
佛陀反问外道:那你知道饮食有几种吗?外道就不清楚了。
佛陀就正式说明,一切众生有四种的饮食,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
段食:“段”这个字是变坏的意思;蕅益大师说以变坏为相。也就是说,这个饮食它吃到我们身体当中,它必须要经过一个转变,它必须要被咬坏、转变,才能滋养我们的色身,经过一种消化的过程,段食主要的是欲界的畜生跟人道以段食。
触食:“触”就是触境,譬如鬼神祂要去接触饮食,吸取它的一种精气,把它的气吸走,鬼神就能够滋养祂的色身。所以你看我们供过鬼神的东西很容易腐败,因为它的精气被吸走了,当然我们看不出来。所以鬼神是触食,以接触食物吸取它的精气来滋养祂的色身。
思食:“思”,蕅益大师讲它以希望为相。我们一个心中经常往光明面去想,乐观的人他的身体特别康健,他除了我们的饮食以外,他多了一个思食。“食”有滋养色身的意思。你一天到晚悲观,你就缺乏思食,你经常思惟负面的,比方说我们上次讲过,在饥荒的时代,小孩看到挂在花板上的沙,他把它当做是米,他心中对它存有希望,它能够七天当中不会死亡。又比如说曹操带兵,他到的那个地方找不到井水,曹操说:没关系在不远的地方有梅子林,那梅子又大又酸。大家开始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的口渴的力量就降低很多。那事实上梅子没有现前啊!是希望的,他以希望来滋养它的色身。思食主要的对象是色界天人,色界的天人他入了禅定以后,他以「三昧乐」,以禅悦为食,这种是思食。
识食:“识”执持为相,比方说地狱的众生,无色界的众生,他们都是也没有段食、也没有触食、也没有思食,主要靠第八识;“识”就是第八识。只要第八识没有离开色身,这个色身就不会败坏,第八识来执持色身使令生命相续。
所以佛陀说:一切众生都必须要依止四种食而住。
这一段佛陀是什么意思呢?
你生命的变化跟饮食是有关系的,你吃什么东西跟你的身心世界有关系。
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所以我们的生命,你吃到一个有滋养色身,你的生命相续;你吃到有毒害的东西,你生命就会断绝。
从这道理当中就知道,你今天要在内心成就一种「三摩提」,一种「止观」的力量,你就要断除对修习止观有障碍的五种辛菜(一大蒜。二葱。三韭。四薤(小蒜)。五兴渠(印度有))。
我们内心的变化跟你的饮食有关系,从一个身安道隆的角度,你一定要断除五种辛菜,因为你吃五种辛菜你会产生一种躁动。
(发淫增恚)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
这五种辛菜,如果你把它煮熟来吃,会引生我们心中的贪欲,假设你生吃增长瞋恚。
五辛对我们整个法身慧命会有毒害的作用。
这地方是讲到我们吃五辛会引生内心邪恶的力量;第二个它会引生外在邪恶的力量,它会产生内外邪恶的力量。
(天远鬼近)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
外在邪恶力量:这个人经常食五辛,纵然他能够宣说大乘的经典;本来讲大乘经典应该要诸天、诸仙护法神都应该来护持才对,但是因为他食五辛的关系,他口中有那种五辛臭秽的味道,诸天诸仙因为这种臭秽,就不肯过来护持,善神没有过来护持,这问题就严重了!
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反过来,那种比较属于邪恶的鬼道众生,他们最喜欢这种五辛的臭秽,因为他们是一种等级比较下劣的,所以当这个人吃完五辛以后,他就去舐其唇吻,“舐”,是用舌头去卷取食物,去卷取他嘴巴剩余的五辛的味道。所以食五辛之人是经常跟鬼道众生同住,所以慢慢的福德日销,就很难增长自己的功德。
我们说:「近朱则赤,近墨则黑」。你跟那些下等的鬼道众生在一起,当然你的福德就慢慢的削减。更可怕的是下一段。
(无护遭魔)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
食五辛之人他既然得不到诸大菩萨、诸天跟仙人、乃至于十方善神的守护,这时大力鬼王就得其方便。大力鬼王比较严重的就是色界的摩酰首罗天,或者欲界的波旬,他看到这个人会演说大乘经典,就要破坏他的功德。
怎么破坏呢?
变现作佛陀之身,来为他说邪恶之法。
说什么邪恶之法呢?
非毁禁戒,赞淫怒痴。
先破坏他的戒行,再破坏他的知见。他说不必要持戒,所谓的大雅不拘小节,说:大乘菩萨修习功德,我们不必修声闻戒(这是毁破戒律)。第二个赞叹贪瞋痴就是戒定慧,你行贪瞋痴就是在修戒定慧。
这地方我们要说明:
我们在观一切法空的时候,我们一再强调,大乘菩萨观我空法空的时候是不坏假相。我们在观一切法「即空」,下面一定要讲「即假」;你观一切法空,你不能毁坏因缘果报的差别,这就是「即假」,然后即中。
所以大力魔王就来说一些断灭空的思想,来破坏他的戒行,破坏他的正见。所以这个人到最后……
(命终堕狱)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
这个人因为食五辛的关系,经常跟鬼道众生在一起,就受到鬼道众生的误导,以后就变成魔王的眷属,中品的是魔民,下品的是魔女。就把他今生所修的功德转成有漏的魔业,福报享尽以后就直堕无间地狱
(结示劝修)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佛陀告诉我们修“首楞严王三昧”的要永断五辛,来保护我们内外的善根。
如果你看「止观」的书,不管『大乘止观、小止观』都会讲到一个观念——当然我们一般人修福报,那你就什么都没关系,整天跑来跑去的躁动;但是你开始要培养心中一种正念的观照的时候,你就要开始注意你所吃的东西。
为什么这样讲呢?吃东西跟修行有什么关系呢?
在经论当中讲一个观念说:「根明净故,识明净」。你六根、你的色身要特别明了寂静,你释放出来的内心也特别宁静;你六根很躁动,你吃的东西,你吃了油炸的或吃得非常的辣、非常的甜,你的色身感到很暗钝,你的心识也会暗钝。因为你的心要依止根,我们的明了心是不能单独活动,你要依止根才能产生明了作用,那你依止的根它躁动,你的心也躁动,这是有关系的。
在本经当中讲到饮食,佛陀很明显的讲到「修止观」,三个东西不能吃,前后都讲到:一、不能吃众生肉,二、不能饮酒,三、不能食五辛。这三个你吃下去,对我们的善根都会产生破坏,这就是「除助因」。它本身不是造罪的因,但是它却有助长造罪的因缘,这是要注意的!
壬二、刳正性。
“刳”,去除的意思;“正性”,它正是我们业果相续的根本,一切恶法的根本就是正性。这地方的正性当然主要就是杀盗淫妄。
(征起)云何正性?
什么叫作正性呢?
答释。
(戒为定本)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
佛陀首先先总标:你想要进入大乘的三摩地,你要以持戒清净来当作根本,持戒是止观的根本。
本经的「持戒」,应该怎么持?
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
(断淫杀心)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
第一件事情,永断淫心,在本经当中对于杀盗淫妄,它对于二个戒是很重视的:第一个是淫戒,第二个是杀戒。这二个对生死轮回都是很强大的力量,杀跟淫当中又以淫作根本,所以要先永断淫欲之心(怎么断后面会说明)。不餐酒肉,你不要吃酒,因为酒会使令我们心性猖狂,酒会乱性,酒吃下去以后你的心就很躁动、放逸;吃肉会产生命债,来生就要偿还肉债。以火净食,持戒的第三点就是你不能够吃生的东西,要用火把菜煮熟了。无啖生气,你不能够去吃有生长功能的东西,比方说水果里面的子,这是不能吃的,它有生长功能、它有生气。为什么?增长慈悲。
这地方提出四点: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
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
你有志于要出离三界,杀生跟淫欲这二个是最严重,这当中又以淫欲最为根本,从一个生死轮回来说,从自利的角度最为根本。
那应该怎么办呢?
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
我们在对治淫欲的第一件事情,要思惟淫欲给我们的过患,它就像毒蛇,要来毒害我们的法身慧命,就像怨贼一样,夺取我们心中的功德法财。
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你要做二件事情:第一、你要努力积集你波罗蜜的功德,因为波罗蜜让我们身心得到安乐。第二、你对于已经成就的功德要加以保护。你看有些人他很会赚钱,但是他钱留不住,他的钱完全漏失掉了。
为什么呢?从经典上说:这个人他不知道断除淫欲。
第二个要断除瞋恚。所有对我们功德最破坏的二件事就是:第一个、淫欲的心,第二个、瞋心。一个就像盗贼一样,瞋心就像大火一样。所以我们不大会赚钱,但是起码我们赚到了钱就要把它守护住,第一个淫欲,第二个瞋心。
应该怎么做,前面讲它持戒的内涵,持戒的方法次第看下一段。
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执身不动)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
在本经当中佛陀讲到持戒的次第:先持声闻戒,比丘的四重、比丘尼的八重,使令我们身口七支能够执身不动。「执身不动」它的动力点主要的是业果思惟。我们刚开始持戒是害怕罪业会带给我们痛苦,所以「执身不动」,我不敢犯戒。为什么呢?犯戒会破坏我的功德。进一步就是从菩萨戒的心地戒当中「执心不起」,菩萨戒的每一个戒它有止观的力量。你看我们过去讲『菩萨戒』,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律仪,一定是怎么样?受菩萨戒你先成就菩萨种性。菩萨种性有二个内涵:一、菩提心,二、空正见。所以『菩萨戒』它每一个戒法都有止观的力量,「执心不起」,他念念当中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开始不随妄转。当然刚开始先从事相上的持戒,再求心地上的持戒。
当我们大小乘的净戒成就以后,这时候在世间当中,就没有相生相杀的业报;淫心断就没有相生,瞋心断就没有相杀,乃至于偷盗跟妄语都不现前,就没有负债跟欺诳的问题,那我们也就不用在世间当中,再来世间偿还过去的业障。
杀盗淫妄,基本上是直接影响到我们的业果相续,你有业的产生来世的果报。
(业报清净)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覩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
持戒的功德:
如是持戒身口意清净之人,这个地方包括了执身不动,也包括了执心不起。在持戒清净的基础之下修三摩地,你就依止你父母所生之身,也就是说,你不必经过来生的转世,也不需要天眼,你就能够得到相似的五种神通:一、自然观见十方世界,这是相似的天眼,它这地方的天眼不是果报的天眼,也不是禅定的天眼,是持戒清净修学大乘三昧,所引生的一种相似的天眼。覩佛闻法,这是相似的天耳。闻法当中我们就能够亲自的去承奉佛陀大乘的旨意。得大神通,这是相似的他心通。游十方界,游行在十方世界,是相似的神足通。宿命清净,这是相似的宿命通,能够了知过去我们多生多劫的事情,而无有障碍。得无艰险,这地方的“艰险”是指的我们生生世世不再堕落到三恶道当中。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结示劝修)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这个「刳正性」主要当然是持戒清净,持戒清净在这地方讲到二种功德:第一个成就相似的五通,第二个不堕恶道。
「不堕恶道」,菩萨在什么情况是不堕恶道?在『瑜伽师地论』上说:菩萨到了内心成就一种菩提心坚固的时候他不堕恶道。也就是说,菩萨的菩提心它会产生一种增上惭愧。虽然这个菩萨烦恼没有完全断尽,但是他内心当中对于这种善法产生强大的好乐,对恶法产生强烈的厌恶,「崇重贤善,轻拒暴恶」。
这种菩萨他是怎么样呢?
虽作恶业,速疾能悔;若堕恶趣,终不久留。
他即便一时造了恶业,因为他对恶业非常的厌恶,他马上能够忏悔,即便他因为某种恶业到了恶道去。我们讲弹球地狱,他马上弹出来,虽堕恶趣,终不久留,因为他的菩提心特别坚固,这种增上惭愧的力量。当然这跟持戒是有关系的,持戒是帮助我们菩提心。
这是讲到「刳正性」,刳正性包括执身不动,也包括执心不起。
壬三、违现业。
“违”,不随顺的意思。前面二个,一个是断五辛,一个是持戒。这地方就讲到修习「止观」。以止观的力量来来违背我们生死的业力。生死的业力是说,我们依止六根去攀缘六尘产生六识,六识是起惑颠倒的根源。所以你看《楞严经》,它在破六根、六尘的时候,它主要就是不能让六识生起来;《唯识学》修学止观是根尘碰撞以后,先把“识”创造出来,然后再来对治。《唯识学》它是渐次止观,它是在第二义谛的时候对治。《楞严经》它根本不允许你生起六识,它根尘一碰撞的时候,它那正念真如的力量马上要渗进去,它不能让六识生起来,它后面会讲到「根境不偶」。
蕅益大师说:前面的除助因跟刳正性,主要是持戒清净,是一种助行。这地方的「违现业」,正是一个圆通的正行、修习圆通。
征起。
云何现业?
什么是我们生死的业力呢?
答释。
(脱离根尘)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这一段是承前面刳正性而来。也就是说,前面受持大小乘清净戒行的人,他内心当中慢慢慢慢对于男女贪爱的意念慢慢的淡薄,因为他的「执身不动,执心不起」,就算是偶尔有一些邪念生起,马上能够责心忏来加以对治。所以他对外在的六尘没有太多的活动跟放逸,他对于六尘的攀缘相对的减少很多了。
到这个地方,古德的解释还是属于持戒的范围,这地方还是持戒的范围。
因不流逸,旋元自归(正式的修止观)。
在持戒清净不对外攀缘的基础之下,开始修习圆顿止观,旋转我们六根的功能,而归于六根的根性。
蕅益大师说:这段经文就是前面的「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我们六根的作用是见闻嗅尝觉知,我们在用它的时候你不能随着它的作用而转,你要在作用当中回光返照,去正念真如,观察它六根之根性,就是我们常说的「你从什么地方来?」为什么我们会见呢?为什么我们会听闻呢?那个功能从哪里而来?
所以当我们开始回光返照六根功能的时候,「尘既不缘,根无所偶」,这时候我们对六尘的攀缘就减少了,能对的六根就没有一个攀缘的对象,最后「反流全一」,这时候那个“流”,流是六根的作用。我们以前是依止“一心”而产生六根,现在就回过来把六根的功能而回归到一心,最后「六用不行」。观念在这个地方,“六用”指的是什么?六识不再活动了。
所以有人说《楞严经》是破六识,舍识用根,它直接用根照了,它不允许识活动。因为它在六根当中,它就把六根门头控制得很好,它六根一动的时候它是回光返照。所以它脱离了六尘,也脱离六识,最后把根的功能带到它的根性去了。
这一段是讲到「旋元自归」,把六根的功能恢复它最原始的一个本来的相貌。
这一段是讲到修止观的方法,这以下讲出它的功德,有三种功德:第一个成就广大神通,第二成就无漏的智慧,第三成就三德密藏,最后成就圣道
(依正庄严)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瑠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
我们刚开始把六根慢慢慢慢的旋元自归以后,我们会产生六根的功能变得更加的广大,因为六根它不再攀缘眼前的六尘,这时候它六根的功能更广大,它能够显现十方国土,它一念心当中随它的心念能够显现十方的清净国土,皎然清净,了了分明,没有任何的障碍。这种情况好像一种清净的琉璃,在里面悬着明月一样,内外透明,琉璃本来就是透明的,里面放着一个明月,这就表示我们成就一种广大的神通。
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这地方是成就无漏的智慧。
身心快然,古德解释说什么叫快然?因为他能够真实的了解到大乘的不二法门,他在整个六根的回光返照当中,他真实的体会到「幻化色身即法身,无明实性即佛性」。我们当下的六根它迷惑颠倒的时候是造业的根本;觉悟的时候,你看它产生广大,同样是六根嘛!但是你向外攀缘,你的功能反而更少,你回光返照,你的功能强大。所以他内心当中非常的快乐,他找到了回家的路。妙圆平等,内心产生广大的安稳性。
这地方是讲到,它能够从平等的不二法门当中产生广大的安稳,这是讲无漏智慧的生起。
(诸佛现前)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
这时十方诸佛如来“密”;这地方的“密”,蕅益大师讲是法身德;“圆”是般若德;“净”是解脱德,等于是「三德密藏」。三德密藏微妙不可思议,就在一念的清净心中当下显现。
所以我们讲六根,你看你开始向外攀缘的时候,你的生命就变得非常的狭隘,六根一回光返照,收摄回来的时候,广大的神通三德密藏就显现出来。同样是六根,一个向外,一个向内。
(成就圣位)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
这个人当下就能够成就无生法忍,他对无生的真理能够安住不失,乃至于依止这样的基础慢慢的渐渐的修学,随所修的戒定慧的浅深,而各自去成就他圣位的差别。(戒定慧越深圣位就越深。)
(结示劝修)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前面的除助因,刳正性,我们还可以看得到他还是一个生死凡夫,虽然成就神通还是凡夫。但是到了“违现业”的时候,他是转凡成圣了,「是人即获无生法忍」,因为他六根的功能转回到他六根的根性去了。
以上就是净戒法师讲楞严经了,我们修行的时候可以多看看这些讲解,这些东西是能够帮助我们很快的去理解和修行经文的,能够让我们知道楞严经讲了什么,能够让我们更好的去修行的。
版权所有:楞严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