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解网

楞严经第八品解释

发布时间:2019-07-30 17:23:45作者:楞严经讲解网

楞严经第八品解释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真得。是亲证义。所如。即真如也。若能亲证真如。则处处皆如。业报二障。不能系缚。故能游戏十方。现身无碍。无缚。是解脱因。解脱。是无缚果。

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性即真如性。德即真如之德相也。凡有分限。皆非圆成。菩萨住此位中。洞见一真法界。圆满成就。不堕诸数。有何限量。是以刹中之尘。尘中之刹。重重称性。互摄互融。故曰法界无量。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

四十一心者。干慧一。信住行向各十。加行者。菩萨圣位难入。须加功行。特标妙圆。别于小乘之四加。第三渐次云。身心快然。妙圆平等。已如矿中出金。只欠一净。入信以来。曰圆妙开敷。曰进趣真净。至十行中。方云一一清净。至回向中。方云生清净因。可见四十一位。总无加于前心。只是方便磨炼。令之现佛境界。如将真金。重重烹炼。净相益显。但有心有佛。能所历然。尚非极净之境。故复以妙圆心。成妙圆加行。并前能所之相。廓尔泯绝。方得从差别因。证地上平等因。如金入九还。方可成丹。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

向虽觉齐佛觉。居然二觉也。此以佛觉为己心。但觉未全开耳。此时菩提将达。故喻钻火。无明将破。故喻欲然其木。暖相现前。功不容间。加行之相也。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向虽地如佛地。居然二地也。此以己心成佛地。但地未全融耳。身入虚空。喻非依也。下有微碍。喻若依也。顶者。将超未超之谓。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上两位犹未同也。此则二同矣。前中中流入。犹未得也。此则善得矣。忍取信顺义。心佛二同等。即信顺也。如僧中办事。忍则默然。既不怀疑。亦不说出。

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前云善得中道。虽心佛不分。未忘数量。此则心佛两融。而数量始销。迷中道。觉中道。皆是数量。今二无所目。高出世间。故名世第一地○凡有能所。总为生灭边事。十住十行。能所炽然。无为真如。尚在遥远。第十行后。回无为心。渐向真如矣。然离众生相。又见真如相。曰心。曰佛。曰中道。皆是带相真如。四加行中。初位佛即是心。次位心即是佛。三位即心即佛。四位非心非佛。重重淘汰。方于真如之相。少分破除。方可出生灭门。入真如门。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下明十地。地有成实发生二义。蕴积前位。至于成寔。一切佛法。从此发生。唯识此地。以无分别智。证遍行真如。盖一切差别。总是菩提瞪发劳相。此位顿证二空。如清净眼。观晴明空。迥无所有。故于大菩提。善得通达。此句是总。觉通如来。是如理智。尽佛境界。是如量智。以初得法喜。故名欢喜。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前位断九界异性。入平等佛性。但佛境未忘。亦是清净心中一点微垢。故同性亦复除灭。方得离垢。盖异性是浊边垢。同性是净边垢。故须双离。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由离垢故净。净极则明生。真如自体相。有大智慧光明义。故名发光。

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前云明生。如火始然。此云明极。如大火聚。觉满者。真如自体相。有遍照法界义。焰慧。慧之至也。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二地同异双离。止约众生与佛菩萨。三平等性。此总该一切法也。约体如空有。约相如垢净。约谛如真俗。约道如中边。约位如权实。约教如世出世间。但是一切同异缘影。悉皆烁绝。迥不相干。所谓生灭既灭也。向后寂灭现前。总从此始。谁能胜之。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圆顿人发心即悟真如。然心垢未除。其于真如。尚属比知。岂即亲证。今历真修。极尽有为功行。则无为真如性显现。故名现前地。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上地真如既已明露。此则尽其边际。寻常望之不见其涯。穷之不见其量。今则遍界遍空无不呈露。不但现前已也。初地尽佛境界。是通达之尽。此尽真如际。是具足之尽。尽无际之际。岂不远乎。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身口意业皆息。即佛心。菩萨心。涅槃心。尚不现起。况复起世间之心。故曰一真如心。前获无生法忍。至此亲证。所谓彻法源底。故名不动地。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既得真体。斯发真用。凡所照应。无所不真。无所不如。华严名此菩萨具四无碍智。演说无量阿僧祇句义。作大法师。广度群品。应时合节。故曰善慧。

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自初发心以来。皆修习事。善慧已超八地。无功用道。悲智并圆。修习功毕。故名修习。以结十地之因。后乃十地之果。无复修习。盖因地有修。果地无修也。慈悲利他。妙智自利。如阴庇润。如云充满。涅槃海。十地将证未证之果德。菩萨悲智圆满。切邻斯果。称合涅槃。故云覆。法字。双含悲智。云字摄阴。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如来先证妙觉果海。不舍众生。倒驾慈航。逆流而出。菩萨方取果海。顺流而入。已至觉际。故名入交。与佛无间。虽齐等尚未臻妙。慧即本觉之体。前欲习初干。而获分觉。今无明全干。而获圆觉。前干慧。如新生之月。此干慧。如望夜之月。虽浅深不同。要之此慧。只是空竟前慧。干慧暖顶忍世等妙位各一。为单。信住行向地位各十。为复。复五单七。合之十二。圆顿初心。与如来同一觉道。但约位次。则后胜前。前世第一。是世间无上。此则出世间无上。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上文陈列位次。若不开示下手工夫。如数他宝。身无半文。故此段直指通修法门。见得彻前彻后。只用金刚如幻三昧。观察深入而已。观察根尘如幻。便入干慧。观察干慧如幻。便入十信。乃至观察等觉如幻。便入妙觉。十喻者。幻人。阳焰。水月。空华。谷响。干城。梦影像化也。总是不取法门。至坚至利。一切境界。应手粉碎。故曰金刚。总论之。全是自性大定。故曰奢摩他。细分之。种种地中。种种差别。种种观察。故曰毗婆舍那。所谓微密观照。正指此也。行者于自性定中。用此微密观照。无修而修。无证而证。层层渐入。直抵觉海。故曰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五十五位。始干慧。终十地也。等妙二觉。即菩提也。圆教外三乘所修。皆属邪观。对胜拣劣为邪。非叛道之邪。此经圆教。异于常途。全在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及因地发心。与果位觉。名目相应。圆融行布之旨。全似华严。而因中名目。遍摄后位。有出于华严之外者。以常途相较。果位全同。因位全异。中间安立位次。名同实异。常途先断见惑。次断思惑。次断界外尘沙惑。次进断无明。方许分证真如。然则无生灭心。至地上始有分。此经直以如幻法门。入流亡所。还复元觉。便得无生灭性。为因地心。故未入信前第三渐次。便得无生忍。如初生月。便含圆月。所谓因地全异也。常途十信。不过具四信心。起五种行而已。此则纯真十心。与佛相契。常途十住。不过信心成就。入正定聚而已。此则明见真心。亲住佛家。常途十行。依解起行而已。此则称性之修。即真谛而入俗谛。常途十向。依行发愿而已。此则全修归性。由俗谛而入第一义谛。常途加行。由凡入圣。更加功行而已。此则以妙圆心。成妙圆行。遣除第一义谛之相。并遣除心佛之相。常途地上然后分断分证。此从初地以至妙觉。不过泯绝证相。方始圆满因地初心。如望夜月。岂有外于初月哉。所谓名同实异也。至于前前位中。每摄后后。信位加以住名。则以信摄住也。十信之名。八同常途。独于六信名以不退。则摄七住及八地也。八信名以回向。则摄十向也。住位第二名以治地。则摄地上也。四住同于华严四地。八九十住。同彼八九十地。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原。如初八以后月。遍在初三月中。此经所独者矣。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汝当奉持。

初示密因。次开修证。证此极果。正范具矣。故请经名。及奉持法。佛佛相传。以心印心。曰宝印。清净海。即心海。眼即智。照心海之智。曰清净海眼。阿难为亲。摩登为因。常遍曰大。执持曰方。包博曰广。因果同彰。染净不滞。于法自在。曰莲华王。出生十方一切诸佛。曰佛母。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曰陀罗尼。诵持则如来智水灌其心顶。曰灌顶章句。

说是语已。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啰义。兼闻此经了义名目。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三界九地。地各九品烦恼。今所断除。乃最后地之前六品微细烦恼。所余三品。佛地方断。下谈七趣。使修楞严者。不恋人仙天趣果。不犯修罗三途因也。经初每曰轮转。曰诸趣。曰轮回。日沦溺。乃至十二类生。而不及详。故复谈之。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无遮。善开众生微细沉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饶益。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为诛瞿昙族姓。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唯垂大慈。发开童蒙。令诸一切持戒众生。闻决定义。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七趣皆障。地狱尤苦。故复详问。引淫杀妄三生坠之事起疑。有定处者。同受同见也。自然。随业私受。不同见也。阿难此问。一则以初卷云一切众生。业种自然。如恶叉聚。故至此请问其详。二则以世尊惓惓持戒一事。恐众生不信此事之切。故详问七趣因果。使人悚然。此是度众生处。

佛告阿难。快哉此问。令诸众生不入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盻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前问六道为本来有。为妄习招。今答寔本真净。则非本有。但从妄习所生。分即身分之分。情缘身起。故曰内分。想胜离身。故曰外分。爱恨俱情。情必化水。贪恋本趣。不求出离。俱为内分。闻胜事而渴仰为虚想。想久观成。能生胜气。若染想即情矣。情想升坠。以轻清重浊而分。虽胜劣有异。皆为虚妄耳。

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七情三想。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纯情即沉。入阿鼻狱。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

一切众生爱生恶死。生从存住。则顺其习。死从变流。则逆其习。经文互略也。流逸奔尘曰顺。命光迁谢曰变。生从顺境而习染。则无业不造。死从变境而迁流。则无业可造。将死未死之际。善恶之业。历历现前。则变流者来。顺习者去。两相交接。随业受报矣。想体轻举。纯即飞升。若单修善。必生天上。若兼福慧净愿。必心开见佛而生净土。可见念佛往生。皆由于想。但兼福慧耳。胜想不纯。少滞邪情。故感仙类。轻举非远者。竖不越四天。横不出轮围。游者暂到。非久住也。经文通举。若等降论之。则一情九想为飞仙。二情八想为大力鬼。三情七想为飞行夜叉。四情六想为地行罗刹。住佛座下。即天龙八部之类。虽滞邪情。而有善愿。故感善缘。情想均为人类。人有聪钝者。想虽等于情。而想之明有力。则为聪。情虽等于想。而情之幽有力。则为钝。六情四想。为情多想。少毛群地行。故重。羽族空行。故轻。水火风轮。饿鬼所受八寒八热等报。非天地下金水风轮。受火气以为身。故常被焚烧。或得水饮。亦化为火。故水能害己。交过。犹交胜也。在火轮而又近风轮。经缺八情二想。生有间地狱。有间。即十八狱。无间。即八无间狱。阿鼻。此云大无间。谓受罪。苦具。身量。劫数。寿命。五者皆无遮间。至劫坏乃出。若兼谤大乘等。则此劫虽坏。更入十方阿鼻。无有出期。以谤法者。令无穷人生邪见故。毁佛禁戒。如宝莲香比丘尼。诳妄说法。如善星比丘。无功而贪人信施谓虚。无德而当人恭敬谓滥。元地者。各随元由因地也。前问地狱为有定处。为各私受。此答造虽各私。报有定处。盖各作而同受也。

首页123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原文

  • 楞严经注音

  • 楞严经浅释

版权所有:楞严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