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解网

楞严经第九卷浅释

发布时间:2019-07-12 17:30:40作者:楞严经讲解网
楞严经第九卷浅释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明内彻。心光忽照。五脏开明。如揭盖覆。亲见蛲蛔。以手拾出。身无伤毁。流溢同前。内融形体为异。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明内外俱彻。魂藏于肝。魄藏于肺。意藏于脾。志藏于胆。精藏于肾。神藏于心。定力精研。四大既空。主无所依。流出于外。唯第八执受身。安然不迁。彼六交相涉入。一为主而五为宾也。离合者。离本位而合他位也。夙昔闻六根互用。熏成善种。故于定中偶一发露。非若圣人证入圆通。

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于时忽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此名心魂灵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明现佛境界。净秽二境。随心所感。此心澄彻。灵悟浚发。佛境现前。无情遍成金界。有情尽作如来。灵悟所染者。先所熏染圆顿慧觉。众生本来是佛。此之种子。因定激发。暂现殊胜。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明空成宝色。观察者。审究妄心起处。抑按者。于起处遏捺之。降伏者。随抑从顺。制止者。恐后跳梁。更加防范。重重处分。超越过甚。故妙明逼极。焕散发现。致虚空成宝色也。虚空宝色即自己心光。

又以此心研究澄彻。精光不乱。忽于夜半。在暗室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此名心细密澄其见。所视洞幽。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言暗中见物。心光密澄。物不能遁。暗物不除。言实境也。研究澄彻之功。暂时发露。非真得常光。

又以此心圆入虚融。四体忽然同于草木。火烧刀斫曾无所觉。又则火光不能烧爇。纵割其肉。犹如削木。此名尘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纯。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身同草木也。定力虚融。则五尘并消。四大排遣。纯觉遗身。故无伤触。暂时发露。未得性色真空。

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功极。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又见恒沙诸佛如来。遍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得无障碍。此名欣厌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睹佛睹界也。欣厌凝想。未入定前。欣净厌秽。熏习成种。今反闻逼极。心光所灼。悉发现耳。虽说化成。亦非虚境。虽是实境。仍同幻化。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遥见遥闻也。用心研究到深远处。遂令心光逼极飞出。故障隔处皆能见闻。中夜。心境俱静之时。此亦暂时光景。非实证无边海刹。不隔毫端也。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非为圣证。不作圣心。魔事销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上九境。皆定心逼极所发善境。非魔所为。要须作证。方成招魔之端。此是大定中。竭力穷研。到至精至极之地。与诸圣心精通吻。而色阴将破。故魔心震惊。魔扰于是发端。见善下。发其妄见也。见善知识者。行人静中自见也。形体变迁者。变现佛菩萨天龙诸像也。邪心含受者。行人防心不密。领受妄境。故鬼物眩惑。现此虚影。非真实见圣也。或遭下。发其狂慧也。天魔入心者。魔入行人身中。持其心神也。说法达妙。指行人自说。魔力持之使然。非真实心开也。行人用功。自浅而深。魔魅肆扰。由微而著。此节与下受阴十境。皆暗中入心。令自发乱。至想阴中。方飞附旁人。显然诳惑。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色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当依如来灭后。于末法中。宣示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交互者。禅观心。与各阴妄想交战。互为胜负也。如色中每一善境。乃观力暂胜。故得心光发露。随开随闭。即是妄想复胜。此魔之所以乘间而入也。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诸佛心。即我妙觉明心。色阴尽者。四大已销。无复留碍。故心开而得见之。虽得亲见本体。未能发自在用者。受阴未破也。受以领纳为义。纳境于心。能阴真空妙性。手足二句。喻若有所得。心触二句。喻不得其用。魇咎歇。喻受阴尽也。心本不在身中。受阴妄为领纳。受阴尽。则心能出碍。故能离身返观。去住自在。与黄冠出阳神。相似而寔不同。彼有心求之。此无心得之。妄起见觉。汩乱湛性。名为见浊。即受阴之体。尽则超之矣。因违顺之幻境。生损益之妄受。受阴无体。虚有所明。故名虚明妄想。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虻。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此名功用抑摧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此抑己生悲也。既破色阴。无复幽黯。故得大光耀。知受阴为咎。故内自抑伏而破之。抑伏太过。失于柔慈。故多悲愍。以致悲魔附焉。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能越。此名功用陵率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此扬己如佛也。胜相现前者。色阴尽。而见诸佛心也。感激过分者。向闻即心是佛。未曾亲见。今始见本来佛性。故奋发大勇。自谓不历僧祇。立地成佛。不知理虽顿悟。事要渐除。此由陵蔑轻率。越分自僭。故作斯语。若自反知非。复归无咎。若迷而不反。则有狂魔入心。生大我慢。上无诸佛。下无众生。自谓惟我独尊。其失正受。沦坠无疑。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沉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此无慧沉忆也。前无新证者。受阴未破也。退失故居者。色阴已破也。当以慧力照破受阴本空。自可证入。若智力衰微。则坠在两楹。无所依倚。入中隳地。则前后皆迷。迥无所见矣。由无慧水灌溉。故忽生枯渴。由前后双脱。进退无地。故时刻沉忆。不敢走作。复将沉忆不散以为勤精进相。而欲破受阴。不亦过乎。此名无慧而自失也。若知非速改。即得无咎。若以沉忆不散为圣证。则忆魔乘间而入。日夜撮心悬挂一处。失正受而从沦坠矣。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此名用心亡失恒审。溺于知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此慧偏发狂也。色尽受明。定之胜性。忘怀可也。乃得少为足。自疑为佛。致下劣易足之魔附焉。前谓佛可速成。念越多劫修之无难。此见自性即是。不假修证。过更甚矣。问宗门本来是佛。不待修证何耶。答为人唯执修成。孤负己灵。抑扬之耳。竿头进步。何尝恃己灵拨修证哉。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新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此各修行失于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此觉险思忧也。历览二际者。观色受二边际也。心生艰险。虑遭退失也。本是勤修。警惧太甚。无智慧方便以自解。遂致患害。

首页123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原文

  • 楞严经注音

  • 楞严经浅释

版权所有:楞严经讲解网